經緯邊界與未來——2019「薪技藝」國際青年學術論壇·纖維藝術在...

2020-12-12 中國財富網官方

經緯邊界,無限之纖。傳統纖維藝術在近代的一百多年間,藉由新藝術運動、現代主義、包浩斯教育理念及模式的推動,從材料到工藝的特殊價值被重新挖掘,拓寬,深化。現當代纖維藝術(Fiber Art)的生命力在新材料、新工藝與新技術的賦能下,如從原點被激活的觸角不斷蔓延生發到多個學科及領域,在強大的融合性背後是藝術學科概念邊界的交融與擴展。

2020年1月4日下午13:30~18:30,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辦,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藝術史論系共同承辦,國家藝術基金、傳統工藝與材料研究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支持的「2019「薪技藝」國際青年學術論壇·纖維藝術」項目以「經緯邊界與未來」為主題,召集了來自中、美、波蘭等國的七位藝術家與國內四位資深藝術家、教育家、評論家,就新環境下纖維技術的邊界和未來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活動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A301報告廳順利舉行。

本次活動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副教授嶽嵩策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秘書長張敢老師擔任學術主持。本校師生及來自天津美院、四川美院、湖北美院、中國美院、魯迅美術學院、山東工藝美院、北京服裝學院、北京化工大學、中華女子學院、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工商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國家畫院等多所高校的師生200多人出席本次論壇。另外,此次論壇活動由雅昌藝術網提供視頻直播,對於全國各地沒來現場的纖維藝術學生也可以在線參與。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教授張敢主持論壇主旨演講環節

【直播回放】論壇 | 2019年度「薪技藝」國際青年學術論壇·纖維藝術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馬賽為論壇開幕現場致辭,在對論壇寄予了深切的關注和期許的同時,馬賽書記強調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工藝美術教學和研究方面的傳統和具有的優勢,鼓勵參與「薪技藝」的年輕教師沿著學院的傳統踐行對工藝美術當代創新轉化的探索和發展,並對纖維藝術在新十年的發展給與了最殷切的祝福。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馬賽教授致辭

本次論壇分為「嘉賓演講」和「專家評議」兩個環節。

在「嘉賓演講」環節,法國利摩日 - 奧比松國立高等藝術學院法國國家高等實驗造型藝術碩士(DNSEP),紙纖維藝術家/設計師/紙普公坊創始人黑餘先生從材料出發,通過對纖維形式載體之一——紙的探索,將自身對於「作為創造者的人(Homo Faber)」與「勞動之獸(Animal Labotans)」這種二元分離的哲思融於紙的「製造」當中,通過對理察·桑內特(Richard Sennett)「製造即思考」的觀念的藝術實踐,向大眾提出「我們是否過度地強化了大腦而忽略了手的意義?」的令人深省之問,希望通過自身的對於傳統工藝——手工造紙的「製造實踐」,發掘和展示傳統工藝在信息產業高速發展時代的價值。

紙纖維藝術家、設計師、紙普公坊創始人黑餘作《以紙觀止》主旨演講

第二位演講嘉賓是四川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纖維藝術專業負責人張海東副教授。作為四川美術學院纖維藝術的開創者和學科負責人,張海東副教授對於學院派纖維藝術教育的關注是其演講的重點。對於學校怎麼教,學生如何學,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纖維藝術邊界不斷延伸的環境下,教學模式應當如何改革、傳統工藝介入課程後如何轉化,張海東副教授都做了細緻的分享和探討。

四川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纖維藝術專業負責人、副教授張海東作《無限之線》主旨演講

來自波蘭波茲南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波蘭什切青藝術學院紡織設計工作室助理教授Barbarla Mydlak是一位著名的纖維藝術、裝置藝術家。她的作品多以實驗電影和繪畫等形式呈現,並大多出現在知名的國際展覽和電影節上。 但在前衛和現代觀念的作品背後卻是藝術家對於材料和工藝的不斷探索,藝術家帶著實驗精神,不斷的探索和打破藝術家和手藝人的認識邊界,讓我們重新審視通過藝術家之手、心、意識解讀和轉化之後的纖維藝術。

波蘭波茲南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波蘭什切青藝術學院紡織設計工作室助理教授Barbarla· Mydlak《紙的變化——一種獨特的紡織品》主旨演講

在我們進行「薪技藝」纖維藝術論壇的展覽的同時,由中國美術學院纖維藝術系主任黃燕副教授擔任聯合策展人的「2019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正在浙江美術館舉行。黃燕副教授以策展人的身份介紹了展覽主題和宗旨,此次展覽的主題是「無界之歸」,試圖「將纖維藝術抽離於狹義的、靜態創作模式的過度糾纏,擺脫以往對纖維藝術概念、範圍的聚焦性詮釋,以其作為一種媒介方式置放在寬泛的當代藝術系統中」,梳理纖維藝術創作的秩序、處境和邊界問題。「界」依然是相同時代環境下探討的主題,一北一南,兩所國內引領性高校之間的再一次學術呼應與對話。

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博士、纖維藝術系主任、纖維與空間藝術工作室主持人、2019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聯合策展人黃燕作《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主旨演講

美國費城藝術大學工藝與材料系主任、纖維與紡織專業負責人Mi-Kyoung Lee 教授,作為一位一直在西方從事纖維藝術方法與教學探索的學者,一直致力於在纖維藝術的教學實踐中尋找傳統與創新之間的關係。費城是一座老牌的工業城市,在工業革命之前就以纖維和紡織工業而聞名,一座因纖維而生的城市,如何在當代再因纖維而鮮活,Mi-Kyoung Lee 教授通過其一些列教學實踐和成果向我們展示了纖維的創新在原本城市基因中的延續。

美國費城藝術大學工藝與材料系主任、教授、纖維與紡織專業負責人Mi-Kyoung Lee作《當代纖維藝術方法與教學》主旨演講

浙江師範大學雙龍學者王雷教授是一位有名的當代藝術家,王雷教授是從國畫、素描、油畫等藝術手法開始藝術創作的藝術家,縱觀他的整個藝術創作歷程大部分的藝術創作都跟繪畫有關,但是藝術想來不拘泥於形式,在近些年的創作中,王雷教授通過對傳統藝術語言的探索,開始採用編織手法、紙質材料進行藝術表達和創作。對於他來說,「織者,在於紙,在止於至善」。纖維,紙於介,不止於界。

浙江師範大學雙龍學者、教授王雷作《織者,在於紙,在止於至善。》主旨演講

最後發言的是本次論壇的策劃人嶽嵩副教授,作為此次論壇的策劃人,一直縈繞在嶽嵩老師心中的幾個問題是:纖維藝術的概念在當今語境下如何定義?它的邊界如何劃分?怎麼定義它的內涵和外延?而此次展覽和論壇中匯聚

東西碰撞、南北呼應,傳統與現代的轉化,工藝與材料的探索,教學與實踐的結合,藝術與跨學科的交融,在一系列的邊界穿插交互中,經與緯的形式語言在空間、時間、意識中得到了無限貫穿和延展。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正在形成中。

嶽嵩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副教授作《纖維藝術》主旨演講

而在接下來「專家評議」的部分,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系的李薇教授、北京服裝學院徐雯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副主任原博副教授、四川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張海東副教授,在學術主持張敢教授的組織下通過對話和評議的形式,就纖維藝術的發展和學生們對於纖維藝術未來發展的問題作出了解答。纖維本身生命力是非常強大的,就像其原本的意思一樣,它可以延伸,可以擴展,可以連接,可以輸送養分。它可以是各種邊界之間的聯結和跨界,是無限之間的跨越,打開想像,纖維的前景一片廣闊。作為學習纖維的同學,在這片廣闊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風格,建立自己的藝術DNA是最重要的,纖維跟商業的聯結是非常廣泛的,如何遵從自己的內心,找到自我的創作語言和方式才是關鍵。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教授張敢主持論壇評議發言環節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薇作專家評議發言

北京服裝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 「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組委會秘書長徐雯作專家評議發言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視覺傳達設計系副主任原博作專家評議發言

四川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纖維藝術專業負責人、副教授張海東作專家評議發言

出席論壇的嘉賓

論壇現場

嘉賓合影

嘉賓訪談

記者: 作為此次「薪技藝」學術論壇特邀嘉賓,您如何評價此次「薪技藝」學術論壇?

徐雯:這是一次高水準的學術交流活動。標題就起得很好,叫「經緯邊界與未來」,體現了組織者的獨特視角和深度思考。現在經常能夠聽到「跨界」「融合」「無界」的說法,而我們則要討論「邊界」和「未來」,這很有意思,令人深思。與會者的發言內容豐富多彩,從不同的角度闡明了各自的探索、觀點和實踐成果,展現了當今纖維藝術欣欣向榮的氣象和蓬勃發展的未來。從發言者的作品介紹中我們看到了纖維藝術所特有的包容性、多樣性和極為寬廣的適應性,很多作品融入了大量的現代科技成分和綜合表現手段,呈現出纖維藝術表現的無限可能。

記者: 作為「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組委會秘書長和纖維藝術學者, 您如何看待纖維藝術的未來?

徐雯: 纖維藝術是一門年輕的藝術,充滿著青春朝氣和旺盛的生命力,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纖維藝術的魅力在於它的適應面十分寬廣,有著太多太多的可選擇性和可表現性,這大概也是很多藝術家都喜歡用纖維語言來表達觀念、傳遞訴求、展示自我的原因。 在諸多藝術形式中,纖維藝術可能是最容易「跨界」 「綜合」、融入其他各個領域的,在這裡,材料的選擇可以無限豐富,無論是羊毛、絲綢、亞麻,還是鐵絲、鋼筋、木材,或是紙張、植物、光纜等等,皆可拿來為我所用;創作的手段也可變換無窮,編、織、扭、結、拼、縫,甚或鑄、鏤、刻、雕、焊接等等;呈現的方式更可千變萬化,平面、立體、靜態、動態,甚至聲光電全部用上,但最終呈現出來的都是具有纖維藝術特質的作品。所以我以為,「跨界」、「綜合」的目的不是標新立異,而是更加豐富和強調纖維藝術的本體語言。如果一切突破的結果是走向「他域」或「無界」,勢必會導致藝術類型的同質化,失去自我特質,也就沒有意義了。

記者:此次「薪技藝「學術論壇,談到了藝術與科技的關係,您怎麼看待二者的關係?

李薇:藝術的發展離不開科技, 但是科技無法取代藝術的高度。

服裝是我的藝術語言之一,除了服裝之外,我還做裝置、壁掛、絲網版畫、最近在做一些與科技結合的作品。 我的創作始終秉承藝術在先,要給人美好的願望。 人要帶著情懷在創作, 作品可以給人們美的愉悅感。

記者: 能否給我們一些案例? 您的作品中如何應用科技元素?

李薇:論壇策劃嶽嵩教授剛才分享了我的作品《風聲》,這件作品的技術部分, 是由清華大學電子系的研究生同學幫我完成的。 我將電子光纖按照我的設計,固定到真絲之間, 在屏風外框的內部, 電子系的學生為我設計了編程的組件。 在較暗的空間裡, 打開屏風的開關後, 會有音樂響起,光線的燈光會隨著音樂的輕重緩急變換明暗效果。這種聲光電的結合,這是傳統的屏風所沒有的。在去年國家博物館舉辦的「藝術與科學」展覽上,我有兩件3D列印的作品展出。有3D列印廠家為我開發了專門的程序,是一體列印、一體成型的,不需要剪裁,也沒有材料浪費。 相比傳統的服裝製作程序如平裁、立裁,節省人工和材料。最近我也在做舞臺上的服裝, 這次是可穿戴的、在科技與材料的創新,探索3D列印呈現新東方視覺。

記者:費城的手工藝的氛圍如何? 是否也有薪技藝這樣的工藝類展覽和論壇?

李美京:薪技藝匯集了年輕工藝美術家的作品,更多是學院派的風格, 論壇的學術性很高, 讓我很有啟發。近5年來,費城每年都舉辦Craft Now,展覽, 集中展現手工藝作品。同時還有美國中部的Surface Design Conference, 是一個綜合的設計類展覽, Hand Weavers Guide 在不同的城市舉辦, 主要聚焦手工藝。這些展覽都是向社會、院校公開徵集作品, 我會鼓勵學生參加這些展覽, 也有我的學生參展並獲獎。

記者:在貴校的纖維藝術專業, 教學大綱和課程是如何設置的?

李美京:我們的本科生每個課程連續15周, 一共會有3個作業。每周上一次課, 一次6小時,講授專業知識、看學生方案、製作等。鼓勵學生用新材料、非常規的材料, 用傳統的技藝。這樣才能發展。

記者: 請談一談在川美的纖維藝術教學的感悟和方法 ?

張海東:川美有特殊的地理位置, 它深處內陸,比較偏遠, 當地有獨特的「袍哥文化」,讓人感到豪放無拘束。川美培養了眾多著名的當代藝術家,例如羅中立、張曉剛、周春芽,他們不僅有國際影響,商業也很成功。對川美給予我的工作機會和平臺, 我始終有感恩的心。教學中,我對學生們有期待。 這可能是支撐我教學的重要原因。好比種樹, 你播下種子,你期待它能長成參天大樹,期待學生比我自己優秀。他們比我年輕,但是我們的心理年齡是一樣的。學生們作品呈現出的可能性和奇思妙想,啟發著我。我不給他們統一標準,學生的創作沒有對與錯, 鼓勵多樣性是有價值的。

原文轉自:雅昌藝術網

相關焦點

  • 中非藝術交流合作暨熱帶海島非遺國際學術論壇在瓊臺師範學院舉行
    人民網訊 12月11日,由海口市外事辦、瓊臺師範學院主辦,海南省美術家協會、海南省工藝美術學會、瓊臺師範學院美術系承辦的塞席爾藝術設計學院和瓊臺師範學院兩校交流合作暨熱帶海島非遺國際學術論壇活動在桂林洋大學城瓊臺師範學院舉行。
  • 什麼是纖維藝術?讓這個雙年展告訴你
    讓這個雙年展告訴你) 新華社深圳9月26日電(記者章利新 申安妮)「從洛桑到北京」第九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於9月26日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閉幕。
  • 【無界之歸】2019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正式開幕
    中國美術學院「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題網站「無界之歸」2019第三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於11月26日在浙江美術館、中國絲綢博物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正式開幕,11月26日、27日在浙江美術館還舉行了「線場——國際纖維藝術的多項鍊接
  • 纖維也有萬千世界 2019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開展
    經過近兩年的緊張籌備,11月26日,由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國美術學院聯合主辦,國家藝術基金提供項目資助的「無界之歸——2019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在浙江美術館開幕。開幕式現場2013年,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首建,後以三年為期,今年的展覽主題是「無界之歸」,指的是在纖維藝術形而上的、不受邊界限制的跨媒介創作,意味著纖維藝術在全球化語境的相互交織的依存中,抽離於難以確定的現實世界的過度糾纏,穿越於不知邊界的、持續實驗的一種歸旨。
  • 今日消息丨國際電影學術論壇:學術爭鳴、青春碰撞
    2020年8月28日,北京國際電影節·第27屆大學生電影節國際電影學術論壇,帶您縱覽全球頂尖影視院校治學理念,聆聽國際傑出青年影人創作分享,與學界大咖、新生代影人一起,展望電影教育新格局、走向中國電影新徵程。
  • 2019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工交叉國際青年學者論壇閉幕
    2019年12月26日至28日,由生物醫學工程學院主辦的2019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工交叉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在徐匯校區順利舉行。來自海內外頂尖高校、科研機構的20位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優秀青年學者、科學家齊聚百廿交大,碰撞學術火花,聚焦領域前沿。
  • 2019年度復旦大學光華青年學者論壇暨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舉行
    2019年12月26日至27日,2019年度復旦大學光華青年學者論壇暨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舉行。論壇以「逐夢新時代,復旦燦光華」為主題,來自世界各地頂尖高校及科研機構的400餘位海內外青年學者齊聚復旦,通過主論壇專題報告會、分論壇學術研討會等形式,圍繞國際學術前沿,探討學科熱點問題,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共商復旦大學「雙一流」建設大計。
  • 學術資訊┃「玄理與藝境:中國藝術精神再討論」——青年美學論壇第四屆(2019)學術研討會預備公告暨約稿通知
    」——青年美學論壇第四屆(2019)學術研討會預備公告暨約稿通知        美學脫胎於哲學,屬於哲學的分科,卻聚焦藝術根據和本源的闡幽抉微。有鑑於此,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和青年美學論壇擬以「玄理與藝境:中國藝術精神再討論」為題,於2019年10月19日(周六)、20日(周日)舉辦第四屆青年美學論壇,以推進新時代中國美學的研究。
  • 土木學院舉辦2019年青年教師學術論壇
    為活躍學院學術氛圍,展示學術成果,給青年教師提供良好的職業發展平臺,7月4日下午,土木建築學院在求是樓南231學術報告廳舉辦2019年青年教師學術論壇。論壇由院長馬芹永教授主持,學院青年教師、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留學生代表60餘人參加論壇。
  • 上海海洋大學2019年水產學科青年學者論壇暨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
    6月20日-21日,上海海洋大學2019年水產學科青年學者論壇暨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在上海海洋大學臨港校區舉行。本次論壇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辦、上海海洋大學承辦。來自世界各地的30餘位優秀青年學者參會。
  • 復旦大學第四屆光華青年學者論壇暨2019年度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
    論壇簡介本論壇旨在為各學科領域的海內外優秀青年學者搭建學術交流平臺。通過主論壇專題報告會、分論壇學術研討會和人才洽談會等形式,圍繞國際學術前沿,探討學科熱點問題,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為我校「卓越2025」人才引進計劃和「超級博士後」計劃的實施匯聚全球英才。
  • 驚喜滿滿的2019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來了!
    杭州網訊 由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國美術學院聯合主辦,國家藝術基金提供項目資助的「無界之歸——2019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經過近兩年的緊張籌備,於2019年11月26日在浙江美術館正式開幕。
  • 2019喜馬拉雅國際學術論壇西藏林芝召開
    上海2019年8月27日 /美通社/ -- 2019年8月21日,由伽藍集團主辦、自然堂喜馬拉雅美麗研究院承辦的2019喜馬拉雅國際學術論壇在西藏林芝市魯朗小鎮舉辦。今年的主題是「發現大自然的美麗力量」,水、植物、微生物源於大自然,蘊藏著大量天然活性物,越來越廣泛地被運用於化妝品產品的完善與升級之中。
  • 迎接學術「新星」,上海交大首屆「致遠」國際青年學者論壇開幕
    此次論壇採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辦,打破以往由於地理位置不便而不能普及到全世界優秀人才的局限,為全球各地青年人才搭建了平臺,促進了國際學術交流,打造出國際青年學者交流的「新模式」,是對學術論壇形式的一次「轉型升級」,上海交大早在2004年就提出
  • 第三屆「策展在中國」論壇長沙舉行 看當代藝術「流動的邊界」
    長沙晚報11月4日訊(全媒體記者 黃能 通訊員 餘房金)第三屆「策展在中國」論壇暨2020年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年會系列活動正在湖南美術館舉行。為配合本屆學術論壇的舉辦,主辦方同時推出了「意象中國——當代油畫邀請展」和「流動的邊界:全球在地的中國當代藝術展」,兩個展覽將持續至12月3日。
  • 福建省模擬國際學術論壇——「醫學與藝術」在福醫大舉行
    「醫學與藝術」在福醫大舉行 東南網記者 林張清 攝東南網訊(記者 林張清)11月29日上午,2020年福建省模擬國際學術論壇在福建醫科大學如期舉行。本次論壇由福建省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主辦,福建醫科大學承辦。
  • 人民大學四博士生出席國際社會保障青年論壇並發表英文學術報告
    2008年9月13日,由日本社會福利大學主辦的為期一天的社會保障國際青年論壇在日本名古屋舉行。中國人民大學社會保障專業博士後金炳徹(韓國籍)、社會保障專業博士生彭宅文、謝瓊、張金峰撰寫的英文論文獲準入選本次國際青年論壇,並應邀出席會議。
  • 2019上海同濟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召開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及招聘公告
    為加快推進世界大學和學科建設,促進我院教師與海內外青年學者在國際前沿科技及熱點研究領域展開交流,積極搭建跨學科交叉與協同創新研究平臺,同濟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決定舉辦同濟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國際青年學者論壇,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1、時間安排本次論壇時間定於2019年12月28 日。
  • 第七屆國際青年學者「雲」論壇分論壇舉辦
    【動醫學院】第七屆國際青年學者「雲」論壇動醫學院分論壇舉辦 為搭建優秀青年學者與學院深入交流平臺,進一步增進友誼、促進交流、加強合作,吸引優秀青年學者來院發展,第七屆國際青年學者「雲」論壇動醫學院分論壇於11月27日舉辦,華盛頓州立大學成德博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程祥博士、美國馬裡蘭大學劉功關博士、美國德克薩斯生物醫學研究所葉承金博士
  • 第二屆全國藝術管理青年學者論壇在滬召開
    」為主題的第二屆全國藝術管理青年學者論壇29日-30日在上海戲劇學院召開,藝術機構負責人、文旅企業負責人、相關專家學者及藝術院校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百餘人參會。。  本次論壇是上海戲劇學院建校75周年校慶系列活動之一,由上海戲劇學院、全國藝術學理論學會、中國藝術管理教育學會聯合主辦,由《藝術管理(中英文)》編輯部、上海戲劇學院國際藝術管理研究中心承辦,由《藝術百家》《藝術探索》《藝術教育》《藝術管理》提供學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