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創造力有許多的神話,這些神話通常會被藝術性地誇大,被描述成極具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而人們也很熱衷於傳播這些神話。
但這些神話多少脫離了實際情況,以至於人們偏聽偏信,成為了一個獨行俠。
今天,就讓我們來討論3個廣泛傳播的有關創造力的神話,揭開其錯誤的面紗。
1.孤獨的發明家
很多人都認為發明創造是一個人的事情。但這實際上是錯誤的,根本就沒有「孤獨的發明家」這種說法。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託馬斯·愛迪生。嚴格來講「託馬斯·愛迪生」是一個品牌,它代表著一個團隊,這個團隊最開始的時候只有14個人。
只不過這個團隊的領導者是託馬斯·愛迪生。他的名下有超過1000多項專利,但這並不是愛迪生一個人發明出來的。他組建了這個發明團隊,去對各種產品進行革新。
另一個例子就是史蒂夫·賈伯斯了。
賈伯斯曾經說過:「我從來沒創造過任何東西,我只是注重模式,把人們組織到一起來完成項目。」
那麼,思考一下:
如果賈伯斯沒有沃茲尼亞克,就沒有最初的蘋果公司。同樣,如果沒有埃維,就沒有iPod。如果沒有託尼法德爾,iPhone也不會問世。……
但為什麼「孤獨的發明家」這類故事會廣為流傳?
其原因在於人們內心對於英雄的期待,或者說是希望自己成為英雄,成為神話的起源。
但實際上,團結就是力量。
一個人做不到的事情,一群人可以輕而易舉地做到。
2.所謂的「靈光一閃」
我們總是在渲染那些改變世界的偉大想法,給它們披上一層「靈光一閃」的面紗,使之更具神秘感。
但實際上,並沒有一下子改變世界的思想。
有的只是小想法的不斷匯集,直到有一天進化為改變世界的大想法。
那些劃時代的偉大產品也是一樣的。最初的時候,只有一個大的框架,然後你會發現最初的試製品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去處理。
什麼電池續航啦、體積過大啦、按鍵過多啦、屏幕太小啦、外觀太醜啦……
各種各樣的問題。
然後是各個技術團隊的日夜攻堅,才把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拿下,直到解決所有的問題。
然後就有了你眼前的iMac、iPod、iPhone……
把產品或者是想法的誕生歸結於「靈光一閃」,可以讓這個故事根據傳奇色彩。
但如果你真的這麼認為,你就只會在那邊等待從天而降的靈感,從而錯過很多你本來可以改進的小缺陷和小想法。
而這些不斷改進的努力,才是最終偉大想法的來源。
3. 對專家的盲從
第三個註定被粉碎的關於天才或創造性的神話就是這個專家的神話。
為什麼?
不是說專家不重要,只是隨著長期專業化的訓練,你會形成一種思維的定式。這會讓你在解決常規問題的時候更加高效。
但是對於那些模糊的,或者是跨領域協作的問題,專家們的固有思維則會成為一個負擔,他們會被一些固有的「常識」限制住自己的思維。
而那些偉大的想法大多是來自於對「常識」的突破。如果你開始沒有所謂的「常識」,也就自然不會被那些東西所限制。
誰說隨身聽必須得是磁帶大小?
誰說手機必須要有數字按鍵?
每個發明,每個解決辦法,其本身就是模式或者觀點的集合。
思想可源於任何地方。
如果你在合作的過程中告訴別人那些專家才知道的觀點,那麼別人也會因此受制於這些觀點。
這樣一來,整個團隊的創造性就被打了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