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雨
文/雨小荷(河南)
聽雨,想想都是很美的事情,何況是真的身臨其境聽雨呢?那是一種美妙的感覺,是人生中一種獨特的亨受。
朦朧的暮色裡,一扇半開的窗,窗外生長著繁茂的綠樹、嬌嫩的花草,細雨隨著微風輕輕地飄著,飄著,雨中纏繞著花香、泥土香……那遠遠近近、大大小小、或疏或密的雨聲,就像一首優美的抒情詩,盪氣迴腸;又像一篇精闢的散文,洋洋灑灑;更像一幅美麗的水墨畫,濃淡相宜。而一位清秀的長髮女子,手握一縷茶香,在窗前駐足、凝望,神色淡然,靜心聆聽雨的絮語……
這是我最嚮往的聽雨境界,放下心中的一切煩惱與憂傷,浮躁與焦慮。於寂寥中聽出一份靜怡,一份淡然。
聽雨,最好是那種輕柔的細雨,抑或小雨,不急不緩地下著。靜心聽來,能聽出靈魂深處的聲音。
風,輕輕地吹;雨,慢慢地下;夜色,漸漸地瀰漫過來,四周都是雨的吟唱。每當此時,我就喜歡倚窗聽雨,聽雨時斷時續,時急時緩。猶如少女的歌吟,又似傷心人的低泣。給人以想像,矛人以思考。
輕柔的雨絲在風中盡情地飛揚,緩緩地落在青翠的樹葉上、鮮嫩的花草上……然後仿佛很不情願地滴落在泥土上。
那一刻,我的心情隨著雨聲沸騰著,一些舊時光裡的人或者事,就像雨珠一樣飄飛,穿過時光,越過天涯,輕輕地落在心上,濺起一層層漣漪。而在這漣漪的波光裡,仿佛一切都生動起來,鮮活起來。若雨,絲絲纏綿,滴滴驚心。真是應了宋代詞人蔣捷那句詞:「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雨是最能渲染情緒的,不同的人聽雨,就能聽出不一樣的感覺。不同的心境,感受也就各異。心情好的人,聽出了歡喜,細品出了輕快;憂傷的人,聽出了憂愁,淺嘗出了失落,寂寞。而縱觀古今,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歡借雨抒發情懷,吟唱心靈之歌。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寫的詞句,可謂字字珠璣,泛著憂愁。讀著此詩句,心情被薰染,仿佛能感受到詞人的落寞與憂愁,悽清與滄涼。而生命中的無助與失落,人生的苦難與悲喜,都被無邊的雨聲喚起,又覆蓋,到最後只剩一聲輕嘆「怎一個愁字了得?」
滿腹愁思的人聽雨,聽出來的自然是或淡或濃的離愁,是無盡的寂寞。明代女詩人王素娥也有詩句吟唱,「黃昏愁聽雨蕭蕭,挑盡殘燈夜寂寥」。黃昏本來就已經夠沉寂,若再加上雨聲,此時心中縈繞著愁緒的人,恐怕想不憂傷都是難的。想來只覺得雨聲蕭蕭似情長,殘燈之中夜寂寥。
要說雨愁,我想應該當數秋雨了。秋雨如泣如訴,綿綿情長。秋雨少了春雨的溫婉,夏雨的瘋狂,而多了幾分寂寥,幾分涼意,還有幾分愁悵。
秋雨飄飛時,一個人走在雨中,感受著雨的親近,雨的傾訴。雨飄落在臉上或手上,涼涼地,然後再襲上心頭。一顆原本浮躁的心便會漸漸地沉寂,安靜。而有時望著雨,聽著雨,心中也會瀰漫著淡淡的情愁。那個時候,我便會不由得想起戴望舒那首膾炙人口的詩歌《雨巷》,我仿佛看到一個丁香似結著愁怨的姑娘,惆悵地走在清冷的、寂寥的雨巷,暗淡的眼眸裡閃現著憂鬱的目光。她是在期盼?還是在尋覓?
南宋愛國詩人陸遊寫秋雨與愁,「晚窗又聽蕭蕭雨,一點昏燈相對愁」「點點滴滴雨到明,悽悽惻惻夢不成」,那該是怎麼的愁?夜不成夢,獨坐到天明?想想都能感受到詩人那種悠長的憂愁與孤獨,無奈與嘆息。
「故人漂泊客江鄉,夜雨相思夜更長」雨,似相思,相思如雨。漂泊他鄉的人在雨夜徘徊,惆悵。思鄉的情,思人的心在夜色裡無眠。原來漂泊的人在雨夜更孤獨,更寂寞,一顆心都被如雨的相思煎熬著……
我不記得最初在哪裡看到的「聽雨軒」三個字,當時就覺得美極了。記得雪小禪在她的散文《聽雪》中說,「如果我有書屋,我叫它聽雪廬」。而我想說的是,如果我有個書屋,我一定起名叫聽雨軒。想想坐在名叫「聽雨軒」的書屋裡,攬一懷書香,耹聽窗外的雨聲,那該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呀!
聽雨,是優雅的事,是聽情、聽愁、聽相思、聽父母的呼喚,聽戀人的囈語,更是聽來自心靈的純真之音。
文字原創:雨小荷。另一個筆名:雨飄清荷香
圖片來源:網絡,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