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一號」完成第三次海鬥深淵綜合科考並創下多個「首次」

2020-12-11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人民日報

原標題 萬米海底科考,有實力做得更好

深淵科考試驗隊凱旋。劉宇飛攝(人民視覺)

科考隊獲得的索深鼬䲁屬魚樣品。中科院深海所供圖

10月16日,中科院海鬥深淵科考試驗隊完成了在馬裡亞納海溝的深海科考任務後返回三亞,整個航程歷時54天。此次科考是「探索一號」科考船進行的第三次萬米深淵綜合科考,科考隊在深海裝備與技術、地球物理、海洋地質與地球化學、海洋生物及物理海洋等多個學科取得了豐碩成果。

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所長丁抗說:「第一次深淵科考,我們進入了萬米時代;第二次科考,證明我們不僅能進入深淵還可以開展研究;第三次科考的完成,表明我們有實力在深淵堅持,有能力引領世界深海深淵的技術發展和科學研究。」

科考涉及多個學科方向,完成87個站位和504公裡測深測線作業

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9家單位的59名成員,組成了此次海鬥深淵科考試驗隊。隊員們於2018年8月24日從三亞出發,赴馬裡亞納海溝海域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海鬥深淵前沿科技問題研究與攻關」、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預研項目「深海智能裝備發展預先研究」、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的科技任務。

此次萬米科考從深海裝備與技術、地球物理、海洋地質與地球化學、海洋生物及物理海洋等多個學科方向,在馬裡亞納海溝共完成了87個站位和504公裡測深測線作業。

航次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員包更生介紹說,在近兩個月的科考試驗過程中,科考試驗隊遭遇3次颱風的幹擾,經歷了多次裝備故障,但大家始終懷著堅定和嚴謹的科學精神,以精湛的技術、無畏的勇氣完成了科考任務。

深海滑翔機、無人潛水器等裝備海試,取得多項世界級突破

自主研發的深海裝備海試,是此次萬米深淵科考的兩項重要任務之一。海鬥深淵科考試驗隊不負眾望,在中國海洋科考史上創下多個「首次」。

兩臺「海翼」號7000米級深海滑翔機分別連續工作26天與20天,一共航行1448公裡,成為目前全球下潛深度超過7000米次數最多的滑翔機,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款能長時間連續穩定工作的深淵級滑翔機。

包更生說:「滑翔機共下潛102個周期,下潛深度超過5000米的周期56個,其中超過7000米的下潛周期15個,最大下潛深度7076米。在超級颱風『山竹』與『康妮』來襲期間,滑翔機依然正常連續工作,表明其具有高可靠性與強環境適應能力。」

「海鬥」號自主遙控水下機器人共完成7次下潛,驗證了多項全海深無人潛水器關鍵技術;開展了面向科學的深淵科考應用,完成了深淵近海底遠距離、長時間的機動作業。包更生說:「『天涯』號等4臺著陸器共進行了34次作業,20次下潛深度超過萬米,最大深度10918米,搭載各類設備完成了試驗任務,充分表明了深淵著陸器的可靠性和應用的廣泛性。」

此外,「海角」號全海深著陸器坐底26天,是目前國際上著陸器在深淵環境下單次作業時間最長的;全海深陶瓷耐壓艙高清攝像系統共進行11次試驗,7次下潛深度超過萬米,最大工作水深10910米,是國際上將陶瓷材料作為攝像機耐壓艙體的最大工作水深;全海深透明陶瓷視窗高清攝像系統共進行5次試驗,3次下潛深度超過萬米,最大工作水深10902米,其攝像系統的視窗材料首次採用透明陶瓷材料,工作水深突破現有國際紀錄;全海深聲學定位信標進行了9次試驗,最大作業深度10700米,超短基線最大作用距離13652米,定位精度優於80米,為高精度水下定位系統的研發提供了數據支持,實現了國際上首次全海深著陸器水聲定位的試驗性應用。

取得豐富的生物樣品和觀測數據,作業能力進一步提升

此次科考作業也在多個學科方向取得了多項重大成果。

科考隊通過能源、材料、通信等技術及作業裝備和平臺的試驗驗證與科學應用,為深海智能裝備研製和試驗提供了技術支持,為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的研發和海試提供了技術支撐和選址決策的依據,為深淵科學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數據和樣品的保證。

科考隊員還在國際上首次誘捕獲得全程低溫保存的7000米級3條獅子魚樣品和9000米級2隻糠蝦樣品;國際上首次在7012米水深發現索深鼬䲁屬魚類,這是已知的該屬存活的最大深度;國際上首次在同一潛次實現全海深垂直分層水體微生物原位富集與固定取樣,最大深度10890米。

利用電視抓斗,科考隊員還完成了8個站位的取樣作業,樣品抓取率達100%,巖石樣品總重約409千克;搭載的高清攝像機、高清相機、CTD等傳感器,獲得了海底清晰視頻影像以及溫鹽深數據。「電視抓斗與船舶動力定位、絞車系統、供電、高壓輸變電、光纖通信等協同作業的成功,表明『探索一號』科考作業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包更生說。

科考隊還獲得了馬裡亞納海溝與雅浦海溝之間關鍵通道斷面的海流數據和CTD數據,獲得馬裡亞納海溝7000米水深海底連續26天的寬頻聲學數據和9600米水深的海底寬頻聲學數據。同時,科考隊還應用海翼水下滑翔機獲取了馬裡亞納深淵區域長時間、高密度的溫鹽深數據,並在此期間成功觀測到2次颱風過境時引起的上層海洋異常變化情況等。

科考隊通過5000米級至全海深深度的高解析度海底地形探測,及利用著陸器和自主遙控水下機器人完成的海底表層沉積物取樣、視頻觀測和CTD測量,為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的海試選址提供了決策依據。(記者 吳月輝)

相關焦點

  • 我國首次萬米級深淵科考完成-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三亞8月12日電(記者齊芳、王曉櫻)8月12日上午8點,遠航了52天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在海南省三亞市靠岸。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給中國科學院深淵科考隊的賀信中表示,這是「我國海洋科技發展史上第一次萬米級深淵科考」。從此,萬米深海不再是我國海洋科技界的禁區!
  • 「探索一號」科考船:萬米深海寫下中科院的名字—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探索一號」科考船的隊員們將升降器從後甲板緩緩放下,升降器沉入海底,將一塊寫有中科院英文縮寫——「CAS」的標識布放在了著名的挑戰者深淵萬米海水之下。在那一刻,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極少數具備萬米深淵科考能力的國家之一。 這是「探索一號」的處女航,也是中國進行的第一次綜合性萬米深潛科考活動。
  • 20次突破海底一萬米!這支科考隊帶330多個海底大生物回來
    這次航行的主要任務是:執行中科院戰略性B類先導專項「海鬥深淵前沿科技問題研究與攻關」、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馬裡亞納海溝萬米深淵前沿科學問題探索與研究」、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還記得去年探索一號的首航嗎,那一回科考團隊才突破萬米深淵5次哦。3月23日,中科院深淵科考隊「探索一號」駛入三亞港重點來了!
  • 「海鬥一號」刷新紀錄,萬米深淵「做作業」,填補空白!
    每經編輯:彭水萍據新華社,歷經40餘天,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主持研製的「海鬥一號」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於6月8日搭乘「探索一號」科考船載譽歸來。「海鬥一號」此次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完成了首次萬米海試與試驗性應用任務,最大下潛深度10907米,刷新中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同時填補了中國萬米作業型無人潛水器的空白。
  •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科考任務開始返航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在這個航次中,「探索二號」科考船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與「探索一號」科考船進行了多次聯合深潛作業。「探索二號」科考船在結束與「探索一號」的聯合作業後,繼續在馬裡亞納海溝弧前區進行科考任務。總臺的直播團隊也跟隨「探索二號」繼續開展下一個階段的海試任務。
  • 「海鬥一號」創中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萬米海試意味著什麼
    北京時間6月8日,中國「探索一號」科考船完成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深淵科考任務後順利返港。在航次中,中國首臺作業型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海鬥一號」完成了首次萬米海試與試驗性應用任務,填補了中國萬米級作業型無人潛水器的空白,在高精度深度探測、機械手作業、近海底工作時間、聲學探測與定位、聲學通信作用距離及高清視頻傳輸等方面,創造了中國潛水器領域多項第一。
  • 我國「海鬥一號」全海深潛水器成功進行萬米海試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6月8日,我國「探索一號」科考船完成馬裡亞納海溝深淵科考任務後順利返港。在航次中,由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主持研製的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海鬥一號」完成了首次萬米海試與試驗性應用任務,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填補了我國萬米級作業型無人潛水器的空白。在馬裡亞納海溝,「海鬥一號」實現4次萬米下潛,最大下潛深度達10907米,再次刷新我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 中國水下機器人「海鬥一號」萬米深潛歸來
    」,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完成首次萬米海試與試驗性應用任務後載譽歸來,這標誌著中國無人潛水器技術跨入了一個可覆蓋全海深探測與作業的新時代。圖片由瀋陽自動化所提供據介紹,「海鬥一號」在國內首次利用全海深高精度聲學定位技術和機載多傳感器信息融合方法,完成了對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最深區域的巡航探測與高精度深度測量,獲取了完整的全海深剖面與深淵海底的溫鹽深、深度剖面洋流變化等數據,為日後研究提供支持。
  • 「海鬥一號」刷新我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海鬥一號」布放過程。新華社瀋陽6月8日電(記者王瑩 包昱涵)「海鬥一號」此次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完成了首次萬米海試與試驗性應用任務,最大下潛深度10907米,刷新我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同時填補了我國萬米作業型無人潛水器的空白。
  • 海鬥一號完成萬米海試 刷新中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每經編輯:彭水萍  據新華社,歷經40餘天,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主持研製的「海鬥一號」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於6月8日搭乘「探索一號」科考船載譽歸來。  「海鬥一號」此次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完成了首次萬米海試與試驗性應用任務,最大下潛深度10907米,刷新中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同時填補了中國萬米作業型無人潛水器的空白。
  • 萌萌噠的「海鬥一號」刷新中國這項紀錄
    據報導,這艘無人潛水器還進行了深淵海底樣品抓取等萬米深淵坐底作業,並利用高清攝像系統獲取了不同作業點的影像資料。根據新華社報導,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的考察隊員表示,在本航次中,「海鬥一號」在馬裡亞納海溝實現了4次萬米下潛。報導稱,考察隊於4月23日啟程,6月8日返回。
  • 中國大洋第30航次科考179天回望
    條電法測線作業、3個中深鑽取樣、10次攝像拖體作業、19個站位海底地質拖網……在風浪肆虐的西南印度洋,大洋科考隊員經過110天艱苦作業,完成了多學科大洋綜合科學考察在大洋科考期間,西南印度洋還見證了我國大洋科考的多個首次:首次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通過ROV作業觀察到正在噴發的活動煙囪口,首次在合同區成功試用中深鑽並取得了最深達5米的硬巖和硫化物樣品,首次進行新研製的6000
  • 「蛟龍號」母船「深海一號」在武漢下水 中國深海科考又添利器
    該船定位為綜合科考船,又服務於深潛,專門為我國7000米級「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定製,根據「蛟龍號」的特點專門設計,為「蛟龍號」潛水作業提供合適的水下、水面支持,還具備數據、樣品的現場處理和分析能力,同時配備「蛟龍號」專用吊放A架、運移軌道車、維護保養機庫,能極大提升「蛟龍號」有效下潛次數,持續高效地應用於深海資源勘察、深海研究等科考任務。
  • 國之重器,挺向深藍 青島多艘科考船屢立戰功
    「大洋一號」船長104.5米,型寬16米,型深7.4米,排水量5600噸,是我國承擔國際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活動的主力調查船,曾完成我國首次環球科考,多次接待國內外領導人登船指導工作和參觀訪問。2016年12月,「大洋一號」進駐船廠進行改裝工程。2017年6月,重裝上陣。
  • 「奮鬥者」深潛超萬米 中國人「全海深」科考終夢圓
    11月10日8時12分,「地球第四極」——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載人深潛「奮鬥者」號成功坐底「挑戰者深淵」,深度10909米,創下中國載人深潛新的深度紀錄。就在此10多天前,「奮鬥者」號在同一海域下潛一舉突破1萬米(10058)米大關。
  • 「探索一號」科考船在南山港碼頭靠泊下錨 「奮鬥者」號勝利返航
    央視網消息:今天(28日)上午8時30分左右,隨著一陣汽笛聲響,在馬裡亞納海溝結束科考任務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在三亞南山港碼頭靠泊下錨,成功實現10909米坐底紀錄的「奮鬥者」號也隨船勝利返航。
  • 「中山大學」號實現國內科考船多個第一
    8月28日上午,「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在上海江南造船廠舉行命名下水儀式,計劃於年底試航、明年上半年交付使用。「中山大學」號是國內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設計排水量約6800噸、船長114.3米;具備I類無限航區全球航行能力;定員100人,自持力60天,續航力15000海裡。這艘刷新國內科考船多個第一的「巨無霸」,藏有哪些「秘密」?
  • 「探索一號」叩開萬米深淵:全固態電池 提供持久能量來源
    央視網消息:今年3月,中國科學院深淵科考隊完成了再探萬米深淵的科考任務,實現了多項世界級的重大突破。利用深淵著陸器,科考隊員對我國自主研發的浮力材、固態鋰電池、保壓氣密取樣器等一系列深海裝備進行了成功試驗,近日,記者得到允許獨家走進這些科技神器,它們是如何克服水下的超高壓環境,保障科考的順利進行呢?
  • 海洋科考船「中山大學」號命名下水 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
    據該船總設計師、中船集團第708研究所主任助理吳剛介紹,「中山大學」號是目前我國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  中山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山大學科考船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孫冬柏介紹,「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具備科學考察和人才培養的雙平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