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幼兒園就是給孩子玩遊戲的!這類人的收入必須提高

2020-12-17 師說新語

在答記者問的時,教育部長陳寶生針對目前幼兒園小學化現象明確提出:幼兒園應該是遊戲模式的,另外幼兒園教師很多只有兩三千塊錢工資,收入太低嚴重影響辦學質量。

對於這個說法,筆者覺得非常正確,只有從教育部的層面明確幼兒園不能小學化才能從源頭上防止超前教育,否則就去像現在幼兒園小學化,小學初中化,初中高中化,高中大學化,大學社會化,目前社會上的總總教育亂象的源頭就是在幼兒園開始的。

另外,幼兒園的遊戲模式應該是精心設計優化的,能夠培養小孩子的各種社交能力。課程中可以安排各種參觀的活動,比如警察局,消防局,郵局等等,熟悉生活中常見的部門機構等等。通過這些課程讓我們的小朋友具備初步的社會常識,比學英語學數學要重要得多。

實際上,不少家長和幼兒園都熱衷搶跑,在幼兒園教小學一年級的內容,語文數學英語都有。這樣一來,到了一年級如果班上大部分人都已經學了,老師也只好跳過往前講。像好多幼兒園都已經教了拼音,到了一年級班上就剩下幾個沒學過的,老師就只好讓這幾個去課外學,課內就把這部分很快的過掉了。那幾個沒學過的小孩就這樣成了犧牲品,為了自己的小孩不成為犧牲品,家長們又只好熱衷加入搶跑的行列。

幼兒園老師的工資低也是大家普遍認同的問題,特別是大多數民辦幼兒園,收費不低但是老師工資卻只有兩三千塊錢。儘管是在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普通民辦幼兒園教師的工資也僅是三四千,跟清潔工,洗碗工,服務員一類職業的工資比也完全沒有優勢。請一個專門帶一個小孩的保姆,在廣州沒有6000一個月基本請不來,而一個照顧幾十個小孩的老師卻只有一半的工資,這實在是說不過去。只有待遇提高了,才會招到更加有素質能力的人,從而讓那些虐童的事件少一點發生。

相關焦點

  • 4-7歲孩子提高情商,一定要多玩這6類情商遊戲,兒童心理學家推薦
    想要通過遊戲提高孩子的情商,就要多玩那些能讓孩子探索和理解感受,學會合理表達情緒,有機會和他人相處的遊戲。下面這6類遊戲就是兒童心理學家們特別推薦學齡前孩子玩的情商遊戲。1、 感官遊戲感官遊戲又叫混亂遊戲,大部分家長應該對這類遊戲不陌生,玩水、玩沙子、玩泡泡、玩顏料,下雨天在水坑裡跳,用勺子敲鍋碗瓢盆,都是孩子們常玩的感官遊戲。
  • 你們發現沒,現在的孩子很少玩互動類的遊戲
    現在疫情期間,儘管幼兒園開學了,我也沒讓孩子去上課,每天孩子在家裡執行自己的計劃。在這計劃裡有一個重要的一項,就是每天下午都要出去玩耍。一般下午5點左右,太陽快下山了,天氣涼快時,孩子就出去跟別的小朋友玩耍。玩到6點半左右我再跟孩子跑步或者騎自行車。孩子在樓下小花園玩的時候,我有時候在旁邊陪著。
  • 教育部長現場作詩,戳中太多人!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3月16日10時舉行記者會,邀請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 有家長說:孩子在幼兒園玩遊戲的多,學習知識的少
    孩子進入幼兒園後,所接觸的人不只是家庭成員了,會有各種各樣不同性格的孩子。在遊戲中,能學會怎樣交朋友;交往中遇到矛盾怎麼處理;遇到不順心的事怎麼疏解情緒;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如何獲得他人的認同;如何尋求幫助;如何分享合作等等。在這個小朋友的集體中,對培養小兒良好的個性有極大的好處。
  • 聰明的父母,都會讓孩子玩這三種遊戲,開發大腦讓孩子更聰明
    其實許多例子證明,孩子的智力方面,往往都是後天所決定的。這就是為什麼愛因斯坦能夠聞名於全世界?而他的父母卻沒有什麼巨大成就的原因了。智商主要反映人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能力、觀察能力、計算能力、律動能力等,它是由多種因素組成的一個結果,任何一方面的提升,都會使孩子的智商提高,從而變得更聰明。而當下最普遍的訓練方法,就是讓孩子多玩益智類遊戲,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五種能夠顯著提升智商的遊戲,看看你家孩子在玩幾種?
  • 森林幼兒園就是讓孩子爬樹、玩泥巴?人本、自然,這才是其本質
    這群年輕媽媽們漸漸地發現,這些天天在戶外「瘋玩」的孩子,其身心發展、社會交往較之傳統幼兒園的幼童均勝一籌。於是,這群幼兒的父母親聯合起來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森林幼兒園。森林幼兒園雖說是一些家長們根據經驗創設的,但其蘊含了盧梭、福祿貝爾、杜威等人的教育主張,可謂淵源流長。
  • 「讓孩子一直玩」的英國幼兒園,教育竟排世界第一?
    EYFS 教育體系非常注重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學習,充分利用孩子的天性,從而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通過老師與家長的配合,使孩子形成健康良好的意識。 在玩中學,在玩中探索和感知這個世界,這就是EYFS體系下的幼兒園最顯著的特點。 那麼,玩什麼?在哪玩?和誰玩?這就「大有講究了」…… EYFS 對幼兒園實踐提出了諸多要求,其中一大項就是「有利的環境」(enabling environment)。
  • 小遊戲也有大威力,給孩子玩這類遊戲更聰明
    兒童發展專家、美國小不點文教機構(La Petite)教育長蘇珊‧卡尼薩雷茲(Susan Canizares)博士指出,每個孩子都可以從這類遊戲中學習,獨生子女、或者沒有上幼兒園而社交機會比較少的孩子更能從中獲益。
  • 這幾類遊戲簡單有趣,孩子上幼兒園時期經常做,小學學習不吃力
    學拼音學認字相當於去砍柴,而磨刀,就是鍛鍊孩子的各種學習能力。而這些學習能力的鍛鍊,通過在家做一些小遊戲就可以實現。以下這幾類遊戲簡單有趣,孩子上幼兒園時期經常做,小學學習不吃力。小學學習中,會「抓取關鍵信息」能力的孩子,理解力強,題目不容易讀錯,找關鍵語句之類的題目也不會丟分。這方面能力弱的孩子,回答題目時容易驢唇不對馬嘴,這可不是孩子馬虎,是能力不到位。
  • 幼兒園活動區:「玩」出孩子好未來
    焦文秀告訴記者:「教育是有規律的,幼兒教育的總目標應該是『幼兒在各種遊戲中歡度幸福童年』。要轉變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就必須將學習和遊戲結合起來。而幼兒園的各種活動區就是實現幼兒「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的空間保障,它為幼兒學習和遊戲的有效融合提供了溫床,既避免了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問題,又滿足了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
  • 究竟該不該讓孩子玩遊戲?專家這樣說
    未來對遊戲行業的監管還包括遊戲版號配額和遊戲行業專項稅,每款遊戲或徵收35%的專項稅款,業界傳言網路遊戲遭遇了寒冬,而在這寒冬的背後,反映的無疑是社會對電子遊戲對人尤其是對青少年的影響的關切,「沉迷網路遊戲給中小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危害」似乎已成共識。另一方面,我們又面對著全民玩遊戲的現實,這不得不讓人反思網絡(遊戲)成癮背後的機制究竟是什麼?作為教育主陣地的學校和家庭究竟該怎麼辦?
  • 幼兒園玩沙遊戲的環境創設與組織實施
    幼兒的身體還在初步發展階段,此時合理設置遊戲空間對身體成長有很大幫助。通常情況下玩沙區空間應以每個幼兒2--2.5平米為標準,也就是說應讓每一個幼兒都可在這個範圍內自由玩耍。 ②多舉措開闢玩沙區域。根據幼兒園範圍,開闢沙盤室、沙畫室、班級微型玩沙區等,以解決天氣影響、幼兒年齡小、人多沙池區有限等實際困難。 ③合理配置玩沙區的人員。
  • 4歲後多帶孩子玩這類遊戲,智商、情商都能提高,很多家長不知道
    在我身邊,不少家長對於「孩子玩遊戲」這件事持下面幾種觀點。第一種家長覺得玩遊戲就是浪費時間,與其讓孩子在家裡瞎玩,不如報個班學點知識,為今後的學習打打基礎。第二種家長覺得孩子就該玩,以後上學就沒機會玩了。
  • 兒童編程,就是讓孩子玩遊戲?
    但是深度接觸了scratch這類少兒編程的學習之後會發現,我們其實不用去牴觸這些。 孩子玩遊戲不好的原因是孩子被遊戲帶歪了,從而會沉迷於遊戲影響了學習,但是如果反過來讓孩子主動去「玩」遊戲,讓孩子成為主導體,去控制遊戲、製作遊戲,那麼這些電子產品則可以發揮其有益的一方面!
  • 孩子4歲半入幼兒園,班主任建議的第1件事:放學多陪娃玩3類遊戲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屬於自暴自棄型的,孩子一直成績差就跟老師一樣認為孩子就是「笨」,放任孩子的學習,給孩子打算好了將來從事工廠體力勞動的打算。我家的孩子也不是很聰明,但是成績也不至於太差,就是不知道從哪裡激發孩子的學習能力,在孩子4歲半的時候入了幼兒園,班主任建議的第一件事就是放學後多陪娃玩3種遊戲。
  • 寓教於玩:在遊戲中提高孩子的專注力
    陪孩子寫作業,已經是家長的一塊心病。孩子的奇葩腦迴路讓人頭疼不已,除此之外,家長們還會發現孩子寫作業時「懶驢上磨屎尿多」,一會去喝水,一會去廁所……家長們想盡各種辦法,治理「懶驢」們,卻收效甚微,因為家長們的方法不對症。孩子出現上述情況,是因為他們的專注力不夠。
  • 教育部長談幼兒園發展的「三個方向」,事關每個孩子,家長要留意
    學前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點,作為孩子們成長發展的基石,學前教育是教育體系中最不容忽視的一部分,然而近年來,「擇校難」逐漸發展為家長普遍擔憂的問題。家長頭疼的問題教育部看在眼裡,為改善國內學前教育現狀,教育部長陳寶生做出了解釋。
  • 看看美國幼兒園的教育方式,孩子在幼兒園都做什麼?
    德國的幼兒園通常都比較嚮往「自然和野性」,老師幾乎很少給孩子上課和傳授知識,更多的是讓孩子自己玩,或者帶孩子出去玩;日本的幼兒園相對簡單。 老師主要教孩子生存和照顧自己,有時甚至使用一些「極端」方法鍛鍊孩子的身體健康。
  • 幼兒園裡竟是這類孩子容易被欺負?提高社交力,家長的做法很關鍵
    曾有幼兒園的老師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以遊戲的方式把每個小朋友單獨叫出來,讓她悄悄說出「喜歡一起玩的人」和「不喜歡一起玩的人」,通過記錄看到:受歡迎的孩子出現在所有小朋友「喜歡一起玩的人」的名單上;被忽視的孩子沒有出現在任何小朋友的任何名單上;被排擠的孩子出現在很多小朋友「不喜歡一起玩的人」的名單上;被接納的孩子出現在大部分小朋友」喜歡一起玩的人
  • 8個簡單又好玩的遊戲玩出專注力,提升孩子注意力!
    這樣的孩子不見得是書呆子,但是你可以發現他們的共性是:前一分鐘還在瘋玩,後一分鐘老師一進課堂思路就可以跟著老師走。遊戲一:挑遊戲棒、擺多米諾骨牌、抽積木等等都需要耐心和專注力。在陪孩子玩這些遊戲時,家長可以假裝催促,或者製造點小意外來對孩子實施幹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