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可以算得上是我們國家最出名的一條路了,據統計,全國大約有180多條中山路。你知道嗎?在咱們包頭東河區曾經也有一條中山路,它到底在哪呢?
必須要看的視頻☟
記者任芳:在我身後就是人民影院。我們之前也了解過,有很多東河人稱它為中山堂。這裡也有一條路叫中山路,今天我們就尋找這條路,到底在哪兒呢?從地圖上看,前面這條路就是和平路,我們就是順著和平路找找看。
在東河的老地名中,叫做「中山」的有三個,如今仍然存在的中山中學,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中山堂,以及記者要尋找的老街巷中山路。當然,在如今的東河街道中,人們已經無法再看到一條叫做「中山」的道路了,那麼有多少人還記得這條路呢。
一連問了幾個市民得到的答案都是「不知道」,這個結果多少讓人有點沮喪。難道這中山路真的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了嗎?
市民:中山路就在東河舊公安分局那兒,和平路沿著這條路一直往北走,現在改成派出所了,穆斯林大廈附近。
一路上,記者邊尋找邊打聽,又得到了幾個重要的線索。
記者 任芳: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剛才那位大哥所說的穆斯林大廈,在我前方東邊這條路就是解放路,從地圖上可以看到,我身後的這條路就應該是中山路了,可是旁邊的指示牌上卻寫的和平路,那到底是不是我們要找的中山路呢,我們接著去尋找。
市民邸先生:這就是中山路,後來改成和平路,最早以前這個地方有個大轉盤,附近有北京烤鴨店、正大茶莊、回民肉鋪。
市民 馬先生:我們老幾輩人都在這兒住,我小時候就叫中山路,比我歲數大,我才70歲,人家這街早就存在了。
市民 白女士:以前小的時候,中山路是特別擁擠的,馬路都是特別特別窄。這條路後來才修好的,通到財神廟上面,記憶裡以前都是平房,小道都是幾裡拐彎的,不像現在直溜溜的馬路,那會兒小岔路特別多。
經過多方打聽,記者最終確定,眼前的這段和平路就是曾經的中山路。根據居民們回憶,中山路南起勝利路、解放路以及和平路的交叉路口,過去那裡曾經有一個小轉盤,北端最早是在長勝街上,長勝街以北是居民區和小道。
大約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居民區和小道被拆除,中山路被打通並拓寬,大約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後,中山路又被歸在了和平路裡。如今,路兩旁的店家對當年這條小道上的繁華景象依然記憶猶新。
中山街側商鋪 白先生:過去在這條街上賣了二十幾年牛羊肉,又在這兒開了十幾年飯店。這條街叫中山路,過去馬路也就是五六米寬,中山路就這麼窄,屬於北梁,梁上全是住戶。中山路形成市場,賣啥的都有,牛羊肉、炸糕、魚,挺熱鬧的。
記者 任芳:我現在所在的地方,身後就是財神廟,這裡就是過去中山路的終點,一路走來也就是短短的600米左右。那麼這裡為什麼被稱作是中山路?又有哪些歷史故事呢?我們繼續去探訪。
中山路,顧名思義,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得名,全國的中山路大多數是在抗戰勝利以後,將原有的道路重新命名的。那麼包頭的中山路,是怎麼來的,它在被命名為中山路之前,又有怎樣的故事呢,聽聽高凌雲老師講中山路的故事。
必須要看的視頻☟
《老包頭記憶》叢書作者 高凌云:中山路在東河區是一個南北方向,它的南邊是和平路,過去叫富三元巷,而且是一個直通包頭火車站、南門外大街的,中山路北面,現在已經到了財神廟了。
高凌雲老師收藏著一份1923年版的包頭地圖,這份地圖上並沒有中山路的身影,那麼它是什麼時候修建的呢?解放前,包頭的道路大多是土路,又什麼人要在這裡修一條短短的水泥路呢?
1939年冬天,重慶國民政府策劃發起一場對日作戰的冬季大反攻,命令傅作義部牽制華北日軍,防止其向南調兵支援華南戰場。傅作義將軍根據敵我情況與兵力部署,改變原有作戰計劃,決定奔襲包頭。
此時,包頭城內,日軍的大部分兵力集中在南門附近,傅作義將攻城的突破口確立在北城牆,登城或奪門。1939年12月19日,傅作義的部隊從西北門攻入包頭城內,兵分兩路,一路從關井梁、財神廟直搗日軍司令部,一路佔據西營盤的北側制高點,城內日軍聽到槍聲倉促應戰,並立即聯繫附近守軍支援。
《老包頭記憶》叢書作者 高凌云:當時南北富三元巷,就是和平路,日軍到了解放路那兒就頂住了,只能走解放路和勝利路,北面有戰事就過不來。當時消滅了大概兩三千人日偽軍,繳獲了上百輛軍車,還有武器。日本小島司令他把這個失敗就歸結於包頭的道路不通,彎曲的地方太多,大型軍車進不來,重型武器也去不了。所以在1941年初,他就要修這個路,起了個名字叫興亞路或者叫興亞街。
除了中山路也就是當時的興亞路,日軍還將與中山路相連的富三元巷,也就是如今的和平路,與中山路交叉的前大街東西兩側,也就是現在的勝利路和解放路各修了一段水泥路。為了修路,日軍強行拆毀了大片民房和商鋪,老字號永德裕瓷器、仁和茶莊遭到嚴重破壞。
《老包頭記憶》叢書作者 高凌云:日本人一共修了五條路,和平路,中行街,中山路,勝利路,解放路。五條路才3.5公裡,日本人修這個路的同時,也修了他的大東亞聖戰紀念堂。抗戰勝利以後,凡是日本人命名的地方都改叫中山。大東亞聖戰紀念堂,改成叫中山堂,興亞路改成叫中山路。
抗戰結束之後,中山路一直都是老包頭最繁華的街道之一。新中國成立之後,沿用了中山路的名字,1968年更名為「革命路」,1981年恢復原名。再此之後,中山路連通了財神廟,由原來的300米左右,延長成了長620米,寬7米的道路。
《老包頭記憶》叢書作者 高凌云:這個路打通挺好,財神廟原來叫九江口,就是商家過年都要在這兒拜財神,所以把它打通,和后街就連上了,前街和后街就有個通道了。
大約在2000年前後,中山路併入和平路。如今雖然它已經消失在了城市規劃中,但在這條街上發生的故事,始終留在了包頭的歷史中。
來源:包頭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