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透視的基本術語 1,視平線:就是與畫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線。
2,心點:就是畫者眼睛正對著視平線上的一點。
3,視點:就是畫者眼睛的位置。
4,視中線:就是視點與心點相連,與視平線成直角的線。
5,消失點:就是與畫面不平行的成角物體,在透視中伸遠到視平線心點兩旁的消失點。
6,平行透視:就是有一面與畫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長方形物體的透視。這種透視有整齊、平展、穩定、莊嚴的感覺。
7,成角透視:就是任何一面都 不與平行的正方形成長方形的物體透視。這種透視能使構圖較有變化。
二、透視的畫法
在素描中最基本的形體是立方體。素描時,大多是以對三個面所進行的觀察方法來決定立方體的表現。另外,利用面與面的分界線所造成的角度,也能暗示出物體的深度,這就涉及到透視規律。
透視分一點透視(又稱平行透視),兩點透視(又稱成角透視)及三點透視三類。
一點透視就是說立方體放在一個水平面上,前方的面(正面)的四邊分別與畫紙四邊平行時,上部朝縱深的平行直線與眼睛的高度一致,消失成為一點,而正面則為正方形(如圖1)。
兩點透視就是把立方體畫到畫面上,立方體的四個面相對於畫面傾斜成一定角度時,往縱深平行的直線產生了兩個消失點。在這種情況下,與上下兩個水平面相垂直的平行線也產生了長度的縮小,但是不帶有消失點(如圖2)
透視圖中凡是變動了的線稱變線,不變的線稱原線,要記住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的規律。
前面所講的立方體透視圖法適用全部物體,下面就說明一下圓及圓柱體透視,分解如下:
圓的透視:
和前面的圓相比較,裡面的圓當然是被縮小了,但仍然是完全的相似形。兩個橢圓是平行的面,但裡面的那個被縮小了,此時,橢圓的長軸(未繪)與長方體的邊不平行。兩個橢圓的面失掉了平行性,也不是相似形。
二、認識素描中的明暗
1.何謂明暗:(任學生自由聯想發揮,喚起舊經驗)
2.明暗產生的原因:有光源(不論是自然光源、人工光源)照射,才會產生明暗;沒有光,我們的眼睛將看不到任何東西。
3.明暗的基本法則:
(1).光源直射處(向光)是明亮部。
(2).光源照射不到之處(背光)是黑暗部。
(3).反射光所形成的是中間灰色部分。
4.利用鉛筆表現明暗的方法:
(1).鉛筆直立地以尖端來畫時,畫出來的線較明了而堅實;鉛筆斜側起來以尖端的腹部來畫時,筆觸及線條都比較模糊而柔弱 。
(2).筆觸的方向要整理才不致混亂。
5.鉛筆畫使用橡皮擦注意事項:
(1).初學時往往總覺得畫一筆不滿意時,就馬上用橡皮擦去了,第二次畫得不對時又再擦去,這是最不好的習慣。一則容易傷害畫紙使紙 張留下疤痕,再則畫時就越畫越無把握了,所以應極力避免。
(2).當第一筆畫不對時,盡可再畫上第二筆,如此畫時就有一個標準,容易改正,等濃淡明暗一切都畫好之後,再把不用之處的鉛筆線,用橡皮輕輕擦去,這樣整幅畫面就清楚可愛多了。
(3).其實畫面上許多無用的線痕,通常到最後都會被暗的部份遮沒了, 我們只需把露出的部分擦去,這樣也較為省力。同時不用的線痕,往往無形中成為主體的襯託物,所以不但不擦去無害於畫面,有時反而收到無形的效果,這是我們不可不注意的地方。
6.畫面賓主表現:
(1).前面的,較近的東西,都應表現得強烈而明確;後面的,較遠的東西,都應表現得柔弱而模糊。
(2).主體應表現得明確顯著,從屬的客物則應以襯託主物為目的。
三、關於素描術語的一些基本概念
1.形體結構
「形」是指物象的形狀,如方形、圓形、三角形等。「體」、則指的是物象的體積,即物象的高度、寬度和深度。形與體兩者是連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任何物象有體才有形,見形必有體。
結構指的是物象結合構成的各自規律。客觀物象的結構決定了它的形體特徵。例如蘋果
的結構決定了它基本是圓形的球狀體,等等。
2.線條與明暗調子
線條與明暗調子是素描造型的兩種基本手段,在藝術表現上各有特點,兩者亦可兼揉互濟、相輔相成。用線條造型重於結構,它概括性強,生動有力;用明暗調子表現物象側重於體積、光感、質感,有較強的直覺效果,具有真實感。而二者結合作為表現手段亦同樣獲得很好的藝術效果,在我國傳統繪畫中用線條旁加渲染凹凸技法的也不乏典範。至於採用哪種表現手段,這取決於作者本人的風格及作品的要求。但是,作為素描基礎訓練,特別是初學入門階段,還是以全面學習不同的表現手法為宜,這對增長見識、提高欣賞力是大有益處的。
3.體積感與空間感
物體所佔據的高度、寬度和深度的三度空間,就是它本身的體積範圍。素描中的體積感是我們表現物體三度空間範圍的效果。
空間感是畫幅中物象與物象、人物與人物、人物與物象之間的空間距離感覺;此外,還應包括作者與畫中景物的空間距離效果。表現空間感除了近大遠小的形體透視原理之外,還要運用近實遠虛,以及近鮮明、遠灰暗的色彩透視對比
4.質量感
客觀物象都屬於一定的物質,石膏、布料、玻璃、金屬均分屬於不同的質。量即物象的體積及重量。不同質的物象具有不同的體積與重量,前者必須通過後者的存在而顯現,質與量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不同的物象還具有不同的組織結構、不同的質地、不同的固有色和不同的光澤等,我們描繪不同的物象時,可以因物制宜,用不同的表現手法,也可充分利用工具材料的原有條件,這包括線條、筆觸、水分、紙張、布紋等等不同的肌理效果。
5.整體感與完整性
素描的整體感是指作畫過程中畫面的整體效果而言。
素描的完整性則是根據作品的目的要求,畫面達到既定的完整的藝術效果。完整性並非巨細不漏的繁瑣描寫,面面俱到的磨紉工不僅會破壞畫面的整體關係,而且使畫面失去了完整性。有時,畫面看似寥寥幾筆,但已達到作畫的目的,亦不失為一幅佳作。
雖然整體感不能代替完整性,但整體感卻是完整性的基礎,一幅完整性好的作品,畫面的整體感一定是比較強的。
概說終究是概說,以上談到的問題只是一個粗略的介紹,很多問題在以後的章節裡將作具體詳細的論述,在此不贅述。
線條 線條是一種明確的富有表現力的造型手段,能直接地、概括地勾畫出對象的形體特徵和形體結構,它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形式美感。隨著對象的不同,要求用不同的線條表現。從藝術大師不同畫風比較中,就可以認識到這種表現領域的廣泛性。
線條還有一種表現節奏的作用,輕重起伏波紋式線條,或剛柔相間、長短穿插、曲直彎轉、抑揚頓挫的線條,給人以音樂的節奏感。門採爾《軋鐵工人》的畫中就給我們這種心理效果。
線條在素描中不僅可以有效地把握形體,還能對所要表現的物象做出有力的判斷。素描訓練無論採取哪種手段,開始都要用線確定所有的關係。用不同種線條來尋找形體,—用多條重要的輔助線劃分比例定位置;用長直線畫大的形體關係;用切線畫出小的結構轉折關係;用重線、實在線表現近處和暗部;用淡線、虛線表現亮部和遲遠的部分。在素描訓練中通過對線的探索,逐漸認識線在繪畫中的作用,並能通過線條創造美的造型。
明暗
明暗是表現物象立體感、空間感的有力階段,對其真實的表現對象具有重要的作用。明暗素描適宜於立體地表現光線照射下物象的形體結構、物體各種不同的質感和色度、物象的空間距離感等等,使畫面形象更加具體,有較強的直覺效果。在早期的繪畫中,就有人不同程度地採用了這種手段。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隨著科學的發展,促進了這種手段的成熟,形成了明暗造型的科學法則。這時期的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藝術大師的研究實踐把前人的經驗,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明暗現象的產生是光線作用於物體的反映,建立在物理光學的基礎上。沒有光就不能產生明暗。倘若光線射在某一立體物體上,就不難看到不同的明暗現象。由此可見,明暗現象的產生,是物體受光線照射的結果。
同一個物體雖然由於不同角度的光線照射而出現不同的明暗變化,但是光線不會改變對象的結構,因為對象的結構是固定的,而光線是可變的。所以,物體明度調子的變化,結構是主體,光線是客體。物體受光後出現受光部和背光部,即明、暗兩大系統。由於物體結構的各種起伏變化,明暗層次的變化是很多的。我們把這種變化所具有的一定規律,歸納起來稱作明暗五調子,即:亮部、中間色、明暗交界線、反光、投影。其中亮部和中間色屬於物體的受光部,明暗交界線和反光、投影屬於背光部。它們構成物體的明暗兩大關係。
五調子的規律是塑造立體感的主要法則,也是表現質感、量感、空間感的重要手段。素描造型正確地表現出這種關係,就可達到十分真實的效果。明暗交界線是由亮部向暗部轉折的部分。這個最暗的部分我們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條重的線,它有寬窄、濃淡虛實等變化,其特點是由光源的強弱和物象的形體特徵所決定。我們非常重視明暗交界線的變化,是因為它在造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明暗交界線是區別物象面的不同朝向和起伏特徵的重要標誌。暗部與反光是一個整體。反光部很自然地統一在暗部。過亮或過暗都會影響物象體積和空間的塑造,畫得過亮,同亮部的中間色重複,顯得孤立,影響整體協調的統一。
中間色是物體固有色中心區域,也是比較細緻、複雜的,它是明暗分界線的底部的過渡面,是個不易觀察清楚而又要認真研究和刻畫的重要部分,同時,它應和暗部自然地銜接起來。投影在塑造物體的體積感和空間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素描學習中,應注意掌握投影的形體變化和虛實關係。
美術專業招生考試,對一張合格的素描試卷的要求是:
一、形體的比例、結構和造型特徵準確 形準,俗稱「象」,這是寫實手法的要求。而寫實手法的前提是尊重對象, 即要求主觀認識服從客觀規律,通過「應物象形」去掌握合乎形式美的造型規律。造型特徵的準確是以形體比例和結構的準確為基礎的。
二、對體量、空間、質感及精神特點有一定的表現力 量感、質感和空間感是物體的共同屬性。這些因素在畫面上是通過透視法的運用和剛柔曲直的線條、明暗調子的處理及塊面的轉折來實現的。這裡有考生觀察、領會的問題,又有素描表現技法的運用問題。石膏像的精神特點的表達,除了抓準形體的比例和結構之外,也有賴於上述量感,質感和空間感的技法的表現。
三、畫面構圖飽滿,虛實處理得當,整體效果好 構圖完整飽滿,輕重得當,主體突出是試卷完整性的一個決定因素。虛實關係指形象表達的主次和強弱的恰當處理,也指畫面線條、明暗、塊面處理產生的節奏感,它是產生藝術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整體效果除形象整體的造型效果之外,也指畫面黑、白、灰處理得當、協調統一、不散、不灰、不亂、這是形成畫面整體藝術效果的關鍵。考生要在四開鉛畫紙上用三個小時完成一個石膏幾何體的寫生,並非易事。
從我省歷年高中美術專業招生素描考試的卷面情況看,除部分優秀者外,一般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又如何克服?在此略舉幾項,以供參考。
一、畫面構圖不當。或畫得過大,甚至把石膏幾何體某些部分擠出了畫面;或畫得過小,空白過多,主體不突出;或畫得過偏,左右失去平衡;或畫得過高,頂天不著地;或畫得過低,沉地不著天。這些毛病都會損害畫面效果和成績的提高。考生若能在落筆之前心中先有一個主體部位的權衡和上下左右的測定,然後用短線定出石膏幾何體的中心線和上下的位置,再根據朝向和明暗調子的具體情況定出左右的位置,構圖問題就不難解決了。
二、形不準,即所畫形象與實際對象相差甚遠,走樣過多,或變形太大。要克服這一問題,在作畫時抓住打輪廓這一環節。首先。要注意石膏幾何體大的形體結構和各部之間的大小,長短的比例關係。然後,在下筆時,結合透視,從整體到局部,從大到小抓住形體的結構,按相互間的比例一步步地定位、勾形,並作反覆的比較和判斷,使整個造型的結構和比例關係準確到位。
三、造型平板,缺乏空間感和立體感。
要想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首先,要樹立很強的形體觀念,其中「體」是核心。在平面的紙上要表現好三維空間中的深度感,必須正確運用焦點透視法。這是表現空間感,立體感的主要手段,要高度重視。
第二,注意明暗調子的透視效果,即靠近你的部位明暗對比要強烈,遠的即減弱。
第三,在刻畫和塑造對象時,離你近的應畫得具體一些,遠的可簡略一些,即遠虛近實。
四、畫面鬆散,顯得髒、灰、碎、亂。這是考生缺乏整體的觀察方法和表現方法所致。整體效果是畫面的藝術效果,也是評判一幅素描好壞的重要標準。
要想避免上述毛病的發生,
首先,在觀察時要有整體的觀念,要看大局、抓主體、分主次,不能看一點畫一點,平均對待,以便有效地克服髒與灰的毛病。
第二,要遵循從整體出發,先畫整體後畫局部,最後又回歸整體的素描表現的基本程序。在深入刻畫時必須把握好整體與局部的關係,局部細節不能畫得過多、過細、過重而「跳」出畫面。這是避免花、碎、亂的關鍵
第三,把對比的方法貫穿於從大體到深入,從調整到概括全過程的始終。整體的觀察方法和表現方法是依託對比方法來實現的,也是一幅素描試卷克服鬆散而獲取良好的整體效果的根本手段。
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