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看到一段視頻,連續看了三遍。
一個男孩因為沒穿喬丹鞋被人嘲笑,他這樣說到:「重點不是我穿的鞋,而是我有沒有自己的想法,重點不在於我穿的鞋子或衣服是哪個牌子,而是我知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我有沒有自己的想法。你遲早會穿不下這些鞋子,所以真正重要的還是你腦中的想法,你累積的智慧以及知識,以及你有沒有能力去啟發別人。」
「然後父母們請別讓你的小孩變成只重視物質享受的那種人,否則當他們腳上穿的不是喬丹鞋或身上的衣服不是潮牌時,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他們會需要有金光閃閃的配件,喬丹鞋以及那些又酷又潮的東西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
錄這段視頻時,男孩坐在一個寬敞的轎車裡,他的家境應該是優渥的,他不是買不起喬丹鞋,而是他覺得不必用物質上的高消費來證明自己,也不應該盲從物質。
不得不佩服這個孩子的消費觀真的很正。可反觀我們周圍,卻經常看到很多孩子年紀不大,消費很高的現象。
有人曾在初中的一個班級裡做過消費調查,在校大家都穿校服,買鞋就成了一項重要支出。最多的一個孩子每年買鞋要花兩三千元,少的也要五六百元。很多學生在文具消費上也不少,筆本一定要用質量好一點的,一個本十元左右,一管筆五六元,那是挺正常的。學校發的本幾乎不用,精裝本用了幾頁就扔掉,精緻的筆用了幾天,不喜歡了就棄置到垃圾桶,浪費現象在學生之間很嚴重。
有人也曾對高中生的消費進行過調查,高中生持有蘋果手機的比例逐年上升,用ipad、各種電子詞典的更是比比皆是,吃穿用一律要高端的現象也很普遍,一杯咖啡就要花費幾百,很多孩子連眼睛眨都不眨。到了消費更加自主的大學,很多已經習慣於高消費的孩子選擇了校園貸,甚至有的選擇了裸貸,被人脅迫,從而走上了不歸路。
參加工作之後,又有很多年輕人不但成了「月光族」,甚至養成超前消費的習慣,更有甚者欠下巨額債務。前段時間有新聞報導,西安一個女孩信用卡透支60多萬,她的父母為了不影響女兒的工作和生活,東拼西湊幫她堵上了窟窿。父母本該養老的年紀,卻因為女兒的虛榮背上了巨額的債務。
這些孩子盲目消費和超額消費,給個人和家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釀成了很多人生悲劇。我們的社會和家庭重視情商、智商的培養,而在指導孩子如何合理、適度的消費方面卻有所缺失。
和上述情況形成反差的,是我在一部講述留學生生活的紀錄片《生活在別處》中看到的,小可就讀於美國最頂尖的私立女子學校Hockaday,那裡的學生非富即貴。她們在參加畢業典禮時,每位同學都被要求裝飾自己的帽子,但她們在聊天時,交流的卻是哪個花店的花更便宜。雖然她們每個人都身價不菲,但他們的消費觀卻非常正確。
幫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父母應該如何做呢?
一、花錢太容易——錢財來不易
我們現在的消費形式與過去的紙幣消費相比,已大多採用數字付款,父母在購買物品時,只需用手機掃一掃,填上相應數字,就可購買到自己心儀的商品。數字消費不像紙幣消費那麼真實和可量化,金錢真的只是一個數字。
在這種大環境的消費方式下,很多孩子完全沒有金錢概念,他們認為,只要父母帶著手機,我想要的物品,就會得到。花錢的瞬間是沒有感覺的,但享受到高質量商品的舒爽卻是真實的,這也從客觀上促進了孩子的盲目消費和高額消費。
加強孩子的金錢觀念,讓孩子多參加一些勞動實踐是不錯的辦法。香港富豪霍啟剛和跳水女皇郭晶晶夫婦,他們倆就經常帶著孩子去體驗各種勞作,有時領著他們去田裡插秧,有時讓他們衝洗家庭用車。在他們的勞動實踐教育下,他們的孩子並不追求奢侈生活,穿著媽媽從平價店買來的20元的童裝很接地氣。他們的性格沉穩堅強、懂事自律,獲得媒體一致稱讚。孩子知道勞動艱辛,才能更加懂得金錢來之不易。
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到自己工作單位去參觀,讓孩子們親身體驗自己工作的不易,也可以讓孩子多參加家務勞動,或者像郭晶晶夫妻倆那樣,帶孩子多參加體力勞動,讓孩子體驗每一塊錢背後的價值,知道錢來不容易,花錢才會謹慎。
二、得到太容易——克制不容易
現在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只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所以父母帶著孩子去超市、商場等購物時,總會無原則地滿足孩子,只要孩子想要,父母一概同意。因為得到太容易了,所以孩子從小到大養成習慣,他們認為只要我想要的就一定要得到,孩子沒有學會節制。
現在很多年輕人就是這樣過生活的。名牌衣服、奢侈品包包,只要喜歡的就要拿下,完全不管是否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結婚後兩人的工資都不夠花,而且還需要父母貼補,房貸、車貸全仰仗父母幫著還。他們的生活外表看著風光無限,內裡卻千瘡百孔。而父母對孩子消費的一味放縱和滿足,只是把孩子變成一個需要不斷父母供養的寄生蟲。
父母不應該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欲望,應給孩子樹立規矩,比如想買的物品只準買一類,一類物品只準買一個,通過對孩子欲望進行節制,讓孩子懂得取捨,也讓孩子懂得節制,孩子也會對買來的物品更加珍惜,這可謂是一舉多得。
不要對孩子物質欲望有求必應,這樣孩子更容易學會克制。
三、盲目消費不可取——自主消費來培養
在我的周圍也有這樣的父母。為了避免孩子亂花錢,在高中之前不給孩子任何零花錢,孩子需要買什麼物品或者需要交什麼款項,都由父母包辦。等孩子到了高中或者大學之後,由於長期離開父母,手裡就有了一些零花錢,從來沒有消費經驗的他們就開始跟風消費,該買的不該買的,毫無計劃的消費,父母給的錢常常入不敷出,有的要向同學借,甚至借了校園貸。
對於孩子消費指導,堵不如疏,培養孩子有計劃地適度消費,需要從小抓起。父母可以給孩子固定的金額,讓孩子自主支配消費,包括學校的交費款項、文具購買及偶爾的零食消費等。給孩子人民幣,讓他自主管理,並且要及時做好記錄,進行周期性的回顧,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一周、半個月或一個月都可以。
對孩子的消費進行復盤時,父母要注意以平等的態度和孩子對話,表揚合理、適當的消費,而對於不合理的消費就要喊停。然後再制定下一階段的消費計劃,幫助孩子學會理性消費、計劃消費。
如何讓孩子正確處理與金錢的關係呢?可以讓孩子涉獵相關方面的書籍,《小狗錢錢》是一本面向孩子的理財書,他能教給孩子如何從小學會支配金錢,而不是受金錢支配,它能教會孩子如何正確認識和使用金錢。
正確處理和金錢的關係,是我們每個孩子的人生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消費觀,讓孩子的人生少走彎路,多些勝算。
PS: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