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啥給啥」「喜歡啥買啥」,你真的懂如何培養孩子的消費觀嗎

2020-12-24 溫欣陪兒女成長

在微博上看到一段視頻,連續看了三遍。

一個男孩因為沒穿喬丹鞋被人嘲笑,他這樣說到:「重點不是我穿的鞋,而是我有沒有自己的想法,重點不在於我穿的鞋子或衣服是哪個牌子,而是我知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我有沒有自己的想法。你遲早會穿不下這些鞋子,所以真正重要的還是你腦中的想法,你累積的智慧以及知識,以及你有沒有能力去啟發別人。」

「然後父母們請別讓你的小孩變成只重視物質享受的那種人,否則當他們腳上穿的不是喬丹鞋或身上的衣服不是潮牌時,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他們會需要有金光閃閃的配件,喬丹鞋以及那些又酷又潮的東西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

錄這段視頻時,男孩坐在一個寬敞的轎車裡,他的家境應該是優渥的,他不是買不起喬丹鞋,而是他覺得不必用物質上的高消費來證明自己,也不應該盲從物質。

不得不佩服這個孩子的消費觀真的很正。可反觀我們周圍,卻經常看到很多孩子年紀不大,消費很高的現象。

有人曾在初中的一個班級裡做過消費調查,在校大家都穿校服,買鞋就成了一項重要支出。最多的一個孩子每年買鞋要花兩三千元,少的也要五六百元。很多學生在文具消費上也不少,筆本一定要用質量好一點的,一個本十元左右,一管筆五六元,那是挺正常的。學校發的本幾乎不用,精裝本用了幾頁就扔掉,精緻的筆用了幾天,不喜歡了就棄置到垃圾桶,浪費現象在學生之間很嚴重。

有人也曾對高中生的消費進行過調查,高中生持有蘋果手機的比例逐年上升,用ipad、各種電子詞典的更是比比皆是,吃穿用一律要高端的現象也很普遍,一杯咖啡就要花費幾百,很多孩子連眼睛眨都不眨。到了消費更加自主的大學,很多已經習慣於高消費的孩子選擇了校園貸,甚至有的選擇了裸貸,被人脅迫,從而走上了不歸路。

參加工作之後,又有很多年輕人不但成了「月光族」,甚至養成超前消費的習慣,更有甚者欠下巨額債務。前段時間有新聞報導,西安一個女孩信用卡透支60多萬,她的父母為了不影響女兒的工作和生活,東拼西湊幫她堵上了窟窿。父母本該養老的年紀,卻因為女兒的虛榮背上了巨額的債務。

這些孩子盲目消費和超額消費,給個人和家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釀成了很多人生悲劇。我們的社會和家庭重視情商、智商的培養,而在指導孩子如何合理、適度的消費方面卻有所缺失。

和上述情況形成反差的,是我在一部講述留學生生活的紀錄片《生活在別處》中看到的,小可就讀於美國最頂尖的私立女子學校Hockaday,那裡的學生非富即貴。她們在參加畢業典禮時,每位同學都被要求裝飾自己的帽子,但她們在聊天時,交流的卻是哪個花店的花更便宜。雖然她們每個人都身價不菲,但他們的消費觀卻非常正確。

幫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父母應該如何做呢?

一、花錢太容易——錢財來不易

我們現在的消費形式與過去的紙幣消費相比,已大多採用數字付款,父母在購買物品時,只需用手機掃一掃,填上相應數字,就可購買到自己心儀的商品。數字消費不像紙幣消費那麼真實和可量化,金錢真的只是一個數字。

在這種大環境的消費方式下,很多孩子完全沒有金錢概念,他們認為,只要父母帶著手機,我想要的物品,就會得到。花錢的瞬間是沒有感覺的,但享受到高質量商品的舒爽卻是真實的,這也從客觀上促進了孩子的盲目消費和高額消費。

加強孩子的金錢觀念,讓孩子多參加一些勞動實踐是不錯的辦法。香港富豪霍啟剛和跳水女皇郭晶晶夫婦,他們倆就經常帶著孩子去體驗各種勞作,有時領著他們去田裡插秧,有時讓他們衝洗家庭用車。在他們的勞動實踐教育下,他們的孩子並不追求奢侈生活,穿著媽媽從平價店買來的20元的童裝很接地氣。他們的性格沉穩堅強、懂事自律,獲得媒體一致稱讚。孩子知道勞動艱辛,才能更加懂得金錢來之不易。

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到自己工作單位去參觀,讓孩子們親身體驗自己工作的不易,也可以讓孩子多參加家務勞動,或者像郭晶晶夫妻倆那樣,帶孩子多參加體力勞動,讓孩子體驗每一塊錢背後的價值,知道錢來不容易,花錢才會謹慎。

二、得到太容易——克制不容易

現在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只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所以父母帶著孩子去超市、商場等購物時,總會無原則地滿足孩子,只要孩子想要,父母一概同意。因為得到太容易了,所以孩子從小到大養成習慣,他們認為只要我想要的就一定要得到,孩子沒有學會節制。

現在很多年輕人就是這樣過生活的。名牌衣服、奢侈品包包,只要喜歡的就要拿下,完全不管是否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結婚後兩人的工資都不夠花,而且還需要父母貼補,房貸、車貸全仰仗父母幫著還。他們的生活外表看著風光無限,內裡卻千瘡百孔。而父母對孩子消費的一味放縱和滿足,只是把孩子變成一個需要不斷父母供養的寄生蟲。

父母不應該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欲望,應給孩子樹立規矩,比如想買的物品只準買一類,一類物品只準買一個,通過對孩子欲望進行節制,讓孩子懂得取捨,也讓孩子懂得節制,孩子也會對買來的物品更加珍惜,這可謂是一舉多得。

不要對孩子物質欲望有求必應,這樣孩子更容易學會克制。

三、盲目消費不可取——自主消費來培養

在我的周圍也有這樣的父母。為了避免孩子亂花錢,在高中之前不給孩子任何零花錢,孩子需要買什麼物品或者需要交什麼款項,都由父母包辦。等孩子到了高中或者大學之後,由於長期離開父母,手裡就有了一些零花錢,從來沒有消費經驗的他們就開始跟風消費,該買的不該買的,毫無計劃的消費,父母給的錢常常入不敷出,有的要向同學借,甚至借了校園貸。

對於孩子消費指導,堵不如疏,培養孩子有計劃地適度消費,需要從小抓起。父母可以給孩子固定的金額,讓孩子自主支配消費,包括學校的交費款項、文具購買及偶爾的零食消費等。給孩子人民幣,讓他自主管理,並且要及時做好記錄,進行周期性的回顧,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一周、半個月或一個月都可以。

對孩子的消費進行復盤時,父母要注意以平等的態度和孩子對話,表揚合理、適當的消費,而對於不合理的消費就要喊停。然後再制定下一階段的消費計劃,幫助孩子學會理性消費、計劃消費。

如何讓孩子正確處理與金錢的關係呢?可以讓孩子涉獵相關方面的書籍,《小狗錢錢》是一本面向孩子的理財書,他能教給孩子如何從小學會支配金錢,而不是受金錢支配,它能教會孩子如何正確認識和使用金錢。

正確處理和金錢的關係,是我們每個孩子的人生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消費觀,讓孩子的人生少走彎路,多些勝算。

PS: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即刪。

相關焦點

  • 孩子見啥要啥,怎麼辦?
    帶孩子逛超市,看見某一個玩具,他就邁不動步了,非要讓爸爸買,在樓下看見別的小朋友騎了新的自行車,他也開始眼饞,可憐巴巴地問媽媽要,……不買吧,孩子會一直哭鬧,買吧,爸爸媽媽們都有這個體會,如果真的花錢給他買下,可能不到一會兒,他的新鮮感過去以後,就再也不玩這個玩具了。
  • 缺啥就補啥
    中國人取名字喜歡缺啥補啥,叫英俊和美麗的,一般真身都長得不咋滴。有家長嫌孩子笨,老給孩子買豬腦吃,孩子就抗議了:「你是要我的智商跟豬一樣嗎?」一發小從小有痔瘡,家長就給買豬大腸,煮成白味逼他吃下無數,騷氣的豬大腸進補回憶最後以住院手術才算終結。中國人教育孩子都喜歡看缺點、看短板,考了98分回家,家長第一句話就是「那2分扣哪兒了?」家長們都相信勤能補拙,哪裡不行補哪裡。
  • 七零小說,穿越要啥沒啥的七十年代,她帶著空間給親媽買金項鍊!
    七零小說,穿越要啥沒啥的七十年代,她帶著空間給親媽買金項鍊!各位帥哥美女們,小翠花又出現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分享精彩好看的小說,希望愛看小說的朋友們可以歡關注小編的百家號:翠花看小說,願大家每天都能開開心心看小說。今天給大家推薦4篇七零小說,穿越要啥沒啥的七十年代,她帶著空間給親媽買金項鍊!
  • 201205幹啥琢磨啥
    玉面飛蟲談及了自己的孩子。他孩子當時考上了一所大學,接到錄取通知書的第二天,他就帶著孩子到了這所學校,用了5天的時間深入地了解了這個學校,從成立之初的人文背景,到各院系的組成,以及孩子所報專業的老師等等。工作細緻到啥程度?
  • 「家長嘴裡的孩子是啥樣,孩子就會變成啥樣」孩子變好你要會三點
    導讀:「家長嘴裡的孩子是啥樣,孩子就會變成啥樣」孩子變好你要會三點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家長嘴裡的孩子是啥樣,孩子就會變成啥樣」孩子變好你要會三點!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見啥都要買!哭鬧打滾就是不走,4種方法一鍵搞定?
    ,很多家長都苦惱:明明家裡玩具一大堆,什麼好吃的沒吃過,為什麼一出門還是見啥要啥?哭鬧要東西得逞了,涉及到4個家長應該警惕的培養方向:1.吵鬧要東西能得逞,那孩子就知道這個方法有用;2.吵鬧要東西,你面子過不去答應了,孩子知道可以操控大人的行為;3.孩子覺得不需要自控、自律,因為發脾氣後效果更好
  • 孩子見啥要啥,不買就當街哭鬧,不同媽媽不同做法,效果立見高下
    導讀:孩子見啥要啥,不買就當街哭鬧,不同媽媽不同做法,效果立見高下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見啥要啥,不買就當街哭鬧,不同媽媽不同做法,效果立見高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啥是佩奇,佩奇是啥?
    如果之前有人問啥是佩奇,我會告訴他佩奇是動畫片裡的一隻粉紅小豬,而現在我想很多人都否定了我這個答案吧。「啥是佩奇?」「佩奇就是容易被忽略的親情。」視頻講的是一段發生在偏僻山村裡尋找佩奇的故事:年關將至,在山村居住的李玉寶給孫子打電話問孩子需要什麼東西,自己好給他準備。孫子告訴爺爺他想要「佩奇」。由於信號不好,李大爺沒問清楚佩奇究竟是啥,但又不忍心讓孫子的願望落空,於是李大爺就「啥是佩奇」展開了全村的詢問。
  • 男人都是大豬蹄子嗎?幹啥啥不會,吃啥啥不剩的!
    老婆也說我啥都不會幹。當時的我深感無奈,同時也體會到帶孩子的不容易。我家老大四歲了!我都沒有給他洗過幾次屁股,都是我的老婆和母親洗的!真的是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而我只負責賺錢養家,真正辛苦的,還是養育孩子的母親們! 今天早上六點不到的時候,大兒子喊著肚子痛!
  • 外國媽媽:老師讓買啥就買啥,只求孩子不在家
    外國媽媽:老師讓買啥就買啥,只求孩子不在家雖然教育模式不同,但是國外的學校和中國的學校一樣,老師會在開學前叮囑父母給孩子準備好開學用品。國外一位媽媽說老師讓給孩子買活頁夾和鉛筆等文具,但是卻有不少家長在網絡上吐槽老師的要求,還抱怨要花錢。
  • 人這輩子,一半空氣,一半黃土,爭啥,求啥,怨啥,為了啥?
    人這輩子,就像是一輛行駛的火車,無論你在車上獲得了啥,有多高的權勢,有多富的錢財,可到點了都要停下, 到站了都得下車。這是人生之必然。《破窯賦》有言:「注福注祿,命裡已安排定,富貴誰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豈能為卿為相?」既然如此,紅塵之人,爭啥,求啥,怨啥,為了啥呢?
  • 小學奧數到底在學啥
    他們讓很多孩子感覺到自己能力不行,家長也感覺自己的孩子笨,原因是啥呢,原因就是總有那麼些孩子人家就能夠一學就懂,人家行,你咋就不行呢。放到初中平面幾何再學不好嗎?) 是因為小學生的時間多到了長期去學這些東西,不學以後就不行了嗎,也不是的,學了這些東西,以後到了初中高中,也不見得就比沒有學過的強啥。那為啥要學呢,這就是社會的環境造成的了,學校升學,聽說為了顯出特別來,就要考一些小學課本上面沒有的東西,這些東西當然就是在奧數上學的東西了。
  • 7歲的孩子說我:「你整天幹啥啥不行,生氣你第一!」
    今天7歲的大寶和我爭吵,說我:「你幹啥啥不行,生氣你第一!」說實話,第一反應我是有些錯愕的。起因是我叫他洗漱的時候,一直跑來跑去,我兇了他。 在我催促他動作快點時,他說:「我不要你管,整天催催催,煩死了!」 在我嘮叨他不講衛生的時候時,他說:「衣服鞋子我不要你洗,整天說說說。」 他說:「有本事你別和我說話。 他說:「你整天就知道兇我罵我。」
  • 微小說,你說啥就是啥
    書畫先生總是溫聲細語地給他們找位置擺姿勢,提醒他們該如何做,就算是再刁鑽的客人,書畫先生都不曾生氣過,反倒是那些喜歡他的客人會為他出頭。但是今天書畫先生且破戒了,他難得的對一個顧客黑臉了。按說那個顧客也沒做什麼出格兒的事情,但是書畫先生就是生氣了,還把他直接排到了最後一個。
  • 高中英語老師畫漫畫批改作業,學生默寫全對要啥畫啥
    當杜老師第一次畫漫畫批改作業,學生們都很興奮,為了得到杜老師更好的漫畫,甚至還有學生對杜老師說:「老師,我一定要默好單詞!」那麼,杜老師的漫畫有什麼魔力嗎,為什麼會讓學生們對學習英語,有如此之大的改變呢?下面,請隨小夢一起來看下杜老師的漫畫吧!
  • 寶寶「抓周」笑翻眾人,抓啥幹啥真的準嗎?聽聽大家怎麼說
    寶寶「抓周」引網友回憶,在場的人笑翻了,「抓啥幹啥」真的準嗎最近,網友上傳的一段寶寶「抓周」視頻突然火了起來,在孩子面前,擺了一堆東西:毛筆、百元大鈔、銅錢、毛線球、書、玩具刀……大家都圍著孩子,期待她的表現。
  • 海底撈顧客排隊成癮,對暗號「有啥送啥」,網友:真的「有毒」
    海底撈顧客排隊成癮,對暗號「有啥送啥」,網友:真的「有毒」!對一個真正的吃貨來說,海底撈火鍋的味道真的算不上是最好的,只能排在一般的行列,但是海底撈的生意真的是非常火,每每去海底撈就餐的話,大家會發現,有很多人都在排隊。
  • 寶寶「見啥咬啥」,是因為「嘴饞」嗎?其實是「口欲期」到了
    家長要了解如何正確應對寶寶的「口欲期」執筆:曦汐編輯:曦汐定稿:楠楠好多家長都發現寶寶有一段時間會突然變得愛咬東西了,不管手邊有什麼,都習慣往嘴裡放小寶寶「見啥咬啥」,是因為他們「嘴饞」了嗎?樂樂是一名全職寶媽,雖然是自己照顧寶寶,不過幸好孩子很好帶,平時也不太哭鬧,所以樂樂覺得帶娃也不是那麼難的事。
  • 科學飼養貓咪,想吃啥就餵啥可不行!
    但貓咪真的適合吃我們的飯菜嗎?答案是否定的。人類吃的飯菜無論是直接給貓咪當飯吃,還是拿出一些來當它的零食都會讓貓咪的身體產生兩種問題。  2.營養不良:貓類需要的蛋白質比人要高得多,而且維生素和礦物質需要的量和人也不相同。貓咪長期吃人的食物就會造成營養不良。
  • 寶寶「見啥吃啥」並非太貪吃,而是孩子掌握了新本領,家長要注意
    比如說小嬰兒「見啥吃啥」並非太貪吃,而是孩子掌握了新本領,家長要注意。比如說孩子愛去家裡的一些地方翻垃圾桶和翻鞋櫃,而且手裡拿到什麼都愛往嘴裡送,就連大人發現不到的東西,寶寶也能迅速看到。其實這些壞習慣麗麗倒不是很在意,最重要的是擔心孩子的安全和衛生問題,害怕寶寶吃到一些不衛生的食物或者是其他不能吃的東西,家人們紛紛感慨女兒真的是一個「小饞貓」,啥都想自己嘗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