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2019中考普通高中錄取比例,西安60.64%,南京57.6%,廈門56%,鄭州52%,上海50%……在不少地市的錄取政策中也指出,中考人數和高中總收錄人數佔比要接近2:1。
這意味著,將近一半的青少年在初中之後,會選擇進入技校、職高,與那些同齡人相比,他們會更早地走入社會。
有人問,這是否不公平,是否提前抹殺了很多人的未來,以及成長的可能性,是否太殘忍。
(圖:@郭孟雨)
1. 高中不是義務教育,中考需要有選拔性
選拔的意義就在於,剔除掉那些大概率很難適應高中學習難度的學生。
是的,高中的課程難度以及知識的廣度與初中比,體量增加幾倍不止。如果連初中這麼簡單的任務都拿不下,高中要怎樣去適應呢?
或者換個說法,選拔的意義,其實是讓一些人提前認清自己,明確自己在這個社會中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角色。有些學生本身不適合學習,他可能在學習特定技能方面更擅長。——或許他自己也沒有明確這一點,但是中考會幫他做出選擇。社會就是如此,會不斷地逼你做出選擇。因為條件不具備,因為如果大批量「不合格」的學生進入高中,會造成資源浪費,畢竟教育是要錢的。即使未來十二年義務教育,相信我,中考的選拔性依然存在,並且越來越重要。他們,是真的不適合學習,也不想學習,在高中這條路上更別論「未來的可能性」。讀書這件事,或許對他、對他父母老師,都是一種折磨。那選擇另一條路不是更好嗎?強迫他們去讀書,或許才叫殘忍。
當然,我並不是說2萬人都是這樣的人。很多學生是真的想去努力卻不得,那或許你真的不是學習這塊料,你的長處還需發掘。
中高考是真正詮釋了「讀書可以改變命運」的制度,當然前提是你的努力。
中考不代表所有,無論你是讀職高、讀技校,還是讀高中,都可以擁有一個很好的人生。
每個人都不應該提前放棄自己。
覺得有用,點擊「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