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重現:電影中的俄國名著

2020-12-22 象牙塔羅盤

[美]凱薩琳·塞爾莫·涅波姆尼亞奇[1]

近來經典俄國文學和蘇聯時期表現不同政見的作品被大量改編成電視、電影作品。這一潮流證明了即便是對於後蘇聯時代那些更傾向於觀看而不是閱讀的觀眾來說,俄國文學傳統仍然是一個持續存在的寶庫。

人們普遍認同在過去的二十年裡,俄羅斯文化機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簡單地說,市場動力替代了國家調控,意識形態被麵包和馬戲取代,所謂高雅文化則被低俗的犯罪小說、肥皂劇、浪漫言情小說和遊戲表演所代替。事實上,情況要複雜得多。蘇聯時期的遺產至今仍然在多方面對當下的文化產物有著複雜的影響,對於過去,當下的反應既有反撥又有複製。在這一情況下,有一個尤為有趣而尚未被詳盡研究的趨勢:電影,特別是電視連續劇,對俄國和蘇聯「名著」的改編的繁榮。此處我所謂的「名著」是指19世紀的經典俄國文學和蘇聯時期那些因表達了不同政見而未能出版發表的虛構作品。因此,自2003年起俄國發行了眾多名著的電影版,在此僅舉一些知名的或飽受爭議[2]的改編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正是該劇的意外走紅激發了改編劇這一風潮的興起)、布爾加科夫的《大師與瑪格麗特》、果戈理的《塔拉斯·布爾巴》(導演弗拉基米爾·博託克的所有作品中的頭三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生》、萊蒙託夫的《當代英雄》、果戈理的《死魂靈》和託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這一發展潮流因為俄羅斯電視學院2006年國家電視廣播獎(TEFI)的提名及獲獎名單而日益流行。正如一位評論員在名為《醫生與大師的對決》的文章中所說:

電視學院的投票結果毫無懸念,正如大家預期的,在「藝術電視劇」單元,獲得提名的都是經典作品:《第一圈》(俄羅斯電視臺出品)、《大師與瑪格麗特》(俄羅斯電視臺出品)和《日瓦戈醫生》(NTV臺出品)。

事實上,博託克因《大師與瑪格麗特》獲得最佳導演獎,而索忍尼辛則被俄羅斯電視學院授予了最佳劇本獎。

目前出現的這批由名著改編的大片熱潮當然不是什麼新事物,早在蘇聯時期就是有先例的——從謝爾蓋伊·邦達爾丘克於1968年改編自託爾斯泰同名小說的史詩性電影《戰爭與和平》(這部電影的拍攝周期長達七年,如果將通貨膨脹因素考慮在內的話,將會是有史以來製作成本最高的影片),到1973年的短篇電視劇《春天裡的十七個瞬間》。這部電視劇改編自尤裡安·謝苗諾夫1970年的同名小說,講述了蘇聯時期的超級間諜馬克思·奧託·馮·施季裡茨的故事,此劇至今被很多人當做經典而狂熱膜拜。還有導演伊戈爾·馬斯連尼科夫拍攝的專門在電視上播放的福爾摩斯系列電影,這部系列劇自1979年開播,直到1986年社會改革前夕才停播。事實上,我們見證了短劇《伊沙耶夫:施季裡茨的青年時代》(伊沙耶夫也是根據謝苗諾夫的施季裡茨系列小說改編的,伊沙耶夫是施季裡茨的真名)的首播,標誌了當下改編熱潮與蘇聯時期改編劇的直接關係。同樣值得注意的是,現在作為名著改編劇的中流砥柱的導演博託克就是因為在1988年執導了米哈伊·布爾加科夫的《狗心》(電影版)而名聲大噪的。電影《狗心》的成功引發了人們通過電影重新審視、欣賞那些在蘇聯時期被禁或曾經「不合口味」的名著。即便蘇聯時期史詩性文學作品在被改編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近期電影改編的激增似乎觸動了人們極為特殊的一根神經——「新」、「舊」媒體上的批評家和觀眾的強烈反應都證明了這一點。網際網路尤其給俄國觀眾提供了大量機會來發表他們對電影及其接受情況的看法。

近期改編劇的激增之所以能引發一部分觀眾如此強烈的情感,是因為這些電影既要考慮「忠實於」原著這一問題,又試圖以電影和電視為媒介、藉助經典文本來重新講述民族歷史,從而表達當下的欲望和焦慮。當我們再將視線轉向近來最具爭議的改編劇《塔拉斯·布爾巴》時,對於改編劇的激烈爭論就變得更清楚了。弗拉基米爾·博託克的電影《塔拉斯·布爾巴》改編自果戈理的同名小說,並於2009年4月,果戈理誕辰二百周年之際在俄國各院線上映。博託克的改編作品以其對文學文本學究式的,甚至是奴性的精確性而著稱。但是《塔拉斯·布爾巴》正可以作為一個教科書上的經典範例來說明在多大程度上「忠實性」這一概念本身其實就是在轉移焦點。

在《塔拉斯·布爾巴》這個問題上,人們爭論的焦點並不在於電影是否忠於果戈理的原著,而在於應該忠於哪個版本的原著。導演博託克本人是烏克蘭裔,而且他選擇了烏克蘭知名演員鮑格丹·斯圖普卡來主演此劇,可是他選擇的原著版本卻不是收入果戈理1835年短篇小說集《密爾格拉得》中的「傾烏克蘭」版的《塔拉斯·布爾巴》,而是(在俄國文化部的資助下)改編自果戈理1842年修改過的極具沙文主義色彩的「傾俄羅斯」版的《塔拉斯·布爾巴》。最近的研究指出,果戈理作為一個來自帝國邊遠地區的文壇新貴正是藉助將初版《塔拉斯·布爾巴》修改為1842年的沙俄史詩而確立了他在俄國文壇萬神殿中的一席之地。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此電影在很多方面極其成功地闡釋了果戈理的原著——充分表現了果戈理對血腥和暴力的過度描述,這種過度的血腥和暴力正是他故事中代際、文化和民族衝突的主要特點,而他的主人公及其兒子則是這些衝突的具體化身。電影中忠實再現原著文字的場景遠不如那些用來再創造果戈理文本的方法和手段更讓我感興趣。當我們考察電影和原著之間的差異時發現,最顯著的不同是果戈理原著中的敘述人反覆重申其敘述的歷史真實性,同時也一再堅持那是一個過去的時代,過去的殘酷已經被超越了。而博託克的電影則強調了相反的一面,即過去與現狀的關聯性。果戈理將塔拉斯·布爾巴的故事神化為充滿了沙俄帝國精神並且鼓舞人心的作品,而博託克將過去與現在相聯繫在本質上也是同樣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這意味著拿19世紀三四十年代被「同化」的烏克蘭作家果戈理的創作決定所產生的相對影響去跟後蘇聯時代的「被同化」烏克蘭電影人博託克的同樣的決定相權衡、比較。那麼,這兩種選擇有什麼差異嗎?有,也沒有。當然,如今烏克蘭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因為與富饒廣闊的俄羅斯接壤,依然被其「殖民地」歷史所糾纏。

博託克在電影《塔拉斯·布爾巴》上映前不久所做的一個電視訪談中公開宣稱「《塔拉斯·布爾巴》也是一部關於我們時代的電影」。從這一點看,博託克對《塔拉斯·布爾巴》的選擇似乎不可避免地成為一種載體,表現的是後蘇聯時代的地緣政治情況——因為它恰恰講述了在國別界限並不清楚的情況下,在民族、宗教的混合狀態中帝國身份的形成。即便在果戈理的原著中,哥薩克作為邊民的身份也變成了一種象徵,象徵超越了國家嚴格管制的自由和純粹的情感驅動力——烏克蘭自由人激烈地抵抗信奉天主教的波蘭人,捍衛俄國東正教。可是作者對哥薩克邊民身份的模糊處理尤其令人焦慮,但同時也很有說服力。正是野蠻暴力、種族宗教狂熱(表現為無節制的修辭與野蠻暴力的有趣結合),以及俄式救世主觀念與感官刺激的融合共同構成了這部電影的核心,同時也響應、激發了烏、俄雙邊觀眾的政治熱情。當我們對比果戈理原著的結尾和電影的結局時,就會發現語言文本和視覺形象之間的巨大差異。電影結局保留了果戈理原著中塔拉斯·布爾巴臨終前所發表的講話,而此時他的哥薩克戰友們已經安全脫險:

「同志們,永別了!」他站在高處向他們喊道。「不要忘記我,明年春天記得到這來跟我大醉一場。邪惡的波蘭人能把我們怎麼樣呢?你以為世界上有什麼事是哥薩克會懼怕的嗎?等著吧,那一天總會到來的,總有那麼一天你們會知道到底什麼叫俄國東正教!即便是現在,遠遠近近的人們已經感覺到一位沙皇將在俄國大地上崛起,世界上將不會再有任何力量不在他的腳下臣服!」

電影運用了視覺形象來強調一種平行手法——布爾巴主動犧牲自己、被活活燒死來拯救他的哥薩克軍隊和基督被釘上十字架之間的相似性,但在果戈理的文本中這一手法卻幾乎沒怎麼使用。在這一場景中,觀眾的視線被吸引到了瀕死的布爾巴所承受的痛苦上,他被高高地釘在木質的架子上,周圍都是敵人,一邊敦促他的同志們走向安全地帶,一邊如救世主先知一般地展望帝國的未來。而且,在果戈理的結尾中,哥薩克們在逃脫的同時緬懷著他們倒下的首領,過程中帶有一種懷舊的色彩;如果說這是某種程度上的收斂,那麼電影版的結尾則側重視覺角度的運用,在觀眾面前直接展現哥薩克們戰鬥場面的全景鏡頭,整個結尾在烈士布爾巴慷慨就義時達到電影敘事的高潮。同理,博託克抓住一切機會妖魔化信奉天主教的波蘭人,並因此把哥薩克人當作東正教的保衛者(這正是當前地緣政治實際情況的生動反映)並且把他們與穆斯林土耳其聯繫起來,同時,還(在這樣一部血腥的電影中)減弱了果戈理原著中對哥薩克人身上破壞性力量的描述。所以,回到博託克所作的《塔拉斯·布爾巴》是「一部關於我們時代的電影」這一聲明,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導演是如何利用這部電影來創造或者再造復興了的俄羅斯帝國神話的:重新宣布對那些已「喪失了」的前蘇聯殖民地中「外國」的所有權,替那些野蠻勢力辯護,將它們描述為抵抗鄰近敵國的防禦力量,這些鄰國對真正的俄羅斯信仰造成了威脅。

連續劇版的《日瓦戈醫生》更進一步地表達了這一觀點。導演亞裡克山德·普羅希金也呼應了博託克的說法,他堅稱:「日瓦戈的確是一幅關於我們現實的畫卷。它最初是一出歷史劇,但同時我們並沒有從當年的那些問題中走出來。我們並沒有學會如何吸取教訓。」如果說博託克的《塔拉斯·布爾巴》相對說來仍然儘量地與原著保持一致,普羅希金的《日瓦戈醫生》在改編帕斯捷爾納克的作品時則毫不羞愧地表現出了巨大的自由性。不僅人物角色被大大改變了,電影的對話和敘述也背離了帕斯捷爾納克的文本。普羅希金和他的編劇尤裡·阿拉波夫明確地告訴我們,他們向當今觀眾展示的是依據帕斯捷爾納克文本的「主題」而重新拍攝的電影——那就是說,沒有義務忠實於原著的文本——這正充分地說明了博託克的《塔拉斯·布爾巴》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如果說普羅希金試圖給出的是他自己對於俄國歷史的理解(他主動承認他更改了帕斯捷爾納克小說的結尾,因為他覺得那個結尾不適合當今的社會現實),那麼問題就是:到底為什麼要改編《日瓦戈醫生》呢?經典文本在當下的俄國電影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其在重造俄國歷史來為今所用的這一工程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用文學文本來書寫、敘述俄國身份並不是一個新現象。從普希金到蘇聯時代的作家們都把文學文本當做生活的教科書和衡量國家歸屬感的標尺。但在當下的改編熱中令人驚詫的是,在蘇聯文化當局宣揚的「最博學最好讀書的國家」中,當人們除了網絡日誌博客,已經不再有任何其他閱讀時,文學文本(當然是電影中的文學)作為定義國家身份的基石竟然仍然有著極為特殊的權威——這種權威集中表現為一種極富攻擊性的帝國幻想。這一趨勢中尤其令人不安的因素是,考慮到電視和電影這類媒體的高投入,俄羅斯政府已經成為這種修正主義的「歷史現實主義」的主要資助者。

那麼,名著對於那些已經不再閱讀的公眾群體還有什麼力量和影響呢?最直接的答案可能是這些文本作為文化資本仍然具有頑強的「名牌」價值,因此它們成了一種可以吸引人們眼球的渠道,人們試圖利用它們重塑後蘇聯時代的國家敘述,尤其是那些陽春白雪的電影人試圖將文化精英在創造國家神話過程中的作用永久化——這帶有不容置疑的政治暗示性。因此,一位評論家大力讚揚了《日瓦戈醫生》的改編過程中所表現的自由度,而他的理論基礎正是通過對原文本的自由改編,電影導演促使當下的觀眾去思索那些原著讀者當年思考過的問題:

在電視劇的結尾用電影技術表現出,米沙·戈爾東接受了死去的尤裡·日瓦戈留下的盛滿詩稿的箱子。詩歌讓位給了令時代著迷的電影藝術,而正是因為電影藝術將詩歌再次帶回到了觀眾面前······帕斯捷爾納克才能再次被人們閱讀,而如果不是因為電視引起了他們的興趣,他們是永遠不會去讀帕斯捷爾納克的。

[1] 凱薩琳·塞爾莫·涅波姆尼亞奇(Catharine Theimer Nepomnyashchy)是巴納德學院斯拉夫語系教授,兼任系主任,曾任哥倫比亞大學哈裡曼學院院長。她的著作和研究主要集中於蘇聯和後蘇聯時代的文學及流行文化、普希金、俄國芭蕾舞、俄國移民文學和文化,以及區域研究的前景等。她目前正在撰寫新書《納博科夫和他的敵人》。此外,她在2011年還獲得了美國斯拉夫語言文學教師協會頒發的傑出教育獎。

[2] 我想將改編劇的這次「繁榮」與那些頗為外行的改編電影相對比,比如2001年的《傾覆的房子》。這個電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白痴》的90年代「新俄國人」版本,被俄國電影網(Kino Rossil)評價為「對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主題流氓式的喜劇改寫」。這種對於經典充滿不敬意味的改寫更像是普京政權初期的電影風格,而不是近些年壓倒多數性的嚴格「忠實於」原著的改編特色。

相關焦點

  • 電影《昨日重現》開機
    原標題:電影《昨日重現》開機   影片主創合影(1 /3張)   2015年12月15日上午9時許,由廣東新諾影業集團出品的青春勵志夢幻電影《昨日重現》(原名《拯救女神》)開機儀式在惠州金海灣嘉華度假酒店舉行。
  • 名曲《昨日重現》,純音樂也這麼迷人
    純音樂 《昨日重現》曲子是1973年卡朋特演唱的經典歌曲《昨日重現》(Yesterday Once More),MV是電影《Mr. Holland's Opus》(生命因你而動聽)的剪輯。卡朋特原唱《昨日重現》中文版《昨日重現》《生命因你而動聽》,英文原名是《霍蘭先生》,講的是一個音樂教師的故事。他一直夢想著創作出一部偉大的作品,但是因為生活和教學而不能如願。但到了退休的時候發現,他最偉大的作品就是幫助眾多的學生踏上了正確的人生之路。
  • 《昨日重現》,佳人再見
    經典電影《昨日重現》插曲▼一首歌,兩部電影,相隔幾十年,不同的時空,竟能將情感恰到好處的連接。《昨日重現》( Yesterday once more )黑白影片的魅力,在於愛情不只是愛情,讓我們在這段旅程中,看見自己,看見人生。
  • 《昨日重現》,當旋律響起,昔年歲月流淌
    《Yesterday once more 昨日重現》 ▼ (昨日重現)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歐美經典的英文歌曲之一。
  • 如果昨日重現(原創)
    如果昨日重現,我會堅守心中那份痴戀,那怕成為"門當戶對"陋俗的"祭品",也要變成彩蝶比翼雙飛人間;如果昨日重現,>我會大聲說出對她的心中愛戀,那怕被她一口回絕,也不會讓情書在愚人節送達她面前;如果昨日重現,我會為愛懷著屢敗屢戰的決心,那怕獨品「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的滋味,
  • 推薦一首老歌《昨日重現》
    昨日重現聽著,聽著,我的眼淚就怎麼也忍不住的掉了下來。不是我淚點低,是卡倫卡朋特會把你帶進你想去的任何一個往昔。卡倫.卡朋特的聲音,曾在那麼一段時間裡,陪伴過我們一代人。那個熟悉的旋律,就是昨日的經典。可能是一段不能觸碰的愛情,也可能是一段揪心的親情,也可能是一份沉重的友情。有可能是一段時光,有可能是一部小說,也有可能是一篇文章,一段勵志故事,幾句名人警句,也有可能是不能扔掉的一件衣服,一條褪色的圍巾,一雙溫暖的手套。也有可能是那個輕易不打開的老式相冊,或是一直珍藏著寶貝著的一本少女時代的日記。
  • 分享好聽的歌曲:昨日重現
    Yesterday Once More (昨日重現)歌手:CarpenterWhen I was young I'd listen to the radio 當我還年輕的時候,就喜歡收聽廣播Waiting for my favorite songs
  • 肆意自拍,昨日重現
    (原標題:肆意自拍,昨日重現) 理光景達THETA的用戶基本上都是自戀狂
  • 一首《昨日重現》,重溫赫本、費雯麗和褒曼絕世美貌
    《昨日重現》 一首《Yesterday Once More 昨日重現》,永遠的美女,奧黛麗·赫本,費雯麗,英格麗褒曼。一首經典的《昨日重現》,重溫奧黛麗·赫本,費雯·麗,英格麗褒曼的絕世美貌。
  • 青春逝去不回,往事無法重現,從電影中尋找我們的《昨日青空》
    故事講述的是南方小鎮上的幾個高三學生有關夢想,友誼,親情和初戀的成長經歷,電影很具中國風,場景畫面清新唯美,背景音樂優美渲情,很不錯。電影的畫面讓人有親切感,有很多記憶裡的東西。整體來說劇情是在平淡中走完的,沒有太狗血的劇情——沒有一打架就受傷,沒有一猶豫就錯過,這才是青春的樣子——簡單卻自然。齊景軒明明白白注視著男主的舉動,像觀看著電影站在視角線的我們,男主的人設怎麼會這麼熟悉這麼觸動著你,不就是每個觀眾或多或少的曾經。
  • 《昨日重現》,《回味》《一起走過的日子》
    昨日重現,往事在喜怒哀樂中交錯,在悲歡離合中縱橫,終究演化成一首首歌謠,歌中有你,有我,也有他。回味一起走過的日子,送給每一個有故事的人!◇理察.克萊德曼《昨日重現》時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憶童年時竹馬青梅,兩小無猜日夜相隨春風又吹紅了花蕊,你已經也添了新歲
  • 西岸藝術館《昨日重現》的經典懷舊人聲專場
    由今晚報文化部、河西文化局主辦,天津交響樂團協辦的「今晚聽聽室內樂「系列演出,本周五(5月7日)在西岸藝術館為您推出主題為《昨日重現》的經典懷舊名曲器樂與人聲專場。  此次演出由天津交響樂團打擊樂手盧山,低音提琴手蔡旭國和他們的朋友陳寧、趙悅組成的「旅程「組合。
  • 點亮生活美學,聆聽經典懷舊歌曲《昨日重現》,感受音樂獨特魅力
    卡朋特樂隊。《昨日重現》創作於1973年,是理察·卡朋特和約翰·貝迪斯為回應七十年代早期的懷舊風創作了這首歌曲。其中卡倫·卡朋特用她那清新、健康的旋律,略帶憂鬱的中音,親切自然的演唱,至今讓人難以忘懷。這首追憶過去的懷舊歌曲,聽了讓人心情舒暢澎湃,仿佛回到過去的時光。
  • 四強賽懷舊金曲:烏拉圭昨日重現 西班牙遠航
    烏拉圭隊 《昨日重現》(Yesterday oncemore)演唱者:卡倫·卡朋特歌詞:「那是如此快樂的時光,就像發生在不久前,我想他們到底去了哪裡。」昨日的輝煌是美好的,但要昨日重現,烏拉圭隊除了運氣之外還需要實力。下一場對陣荷蘭隊,重新定義「上帝之手」的絕對主力蘇亞雷斯將面臨停賽,這對烏拉圭隊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主帥塔巴雷斯要想進一步創造烏拉圭隊的歷史,必須拿出新的對策。
  • 有關俄國十月革命的電影推薦
    有關俄國十月革命的電影,有一部就叫十月革命,電影故事講的是十月革命以後,尼古拉沙皇一家全部被紅軍殺害,前白俄將軍也全部被紅軍處決。 還有一部是列寧在十月,無論擁護還是反對,沒有人能否認十月革命對於20世紀乃至可以想像的人類命運所具有的劃時代意義。從世界歷史的完整性出發,十月革命才是全球近代史的終結,現代史的開端。
  • 卡朋特兄妹的經典歌曲《昨日重現》(Yesterday Once More)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中文名為《昨日重現》,曾入圍奧斯卡百年金曲。隨著時光的流逝,記憶中的形象會模糊。但那時的感動,始終留在內心深處,在每一個寂靜的夜晚,撫慰離人的憂傷。耳邊再次響起《yesterday once more》的旋律,把歲月融化。
  • 俄國100篇名著,值得收藏
    1 、《聰明誤》 格裡鮑耶多夫這本書寫作的年代相對於其他名著最早、關切的事件——十二月黨人起義又是俄羅斯近代史上第一次來自上層的革命。5、6 、《死魂靈》、《欽差大臣》 果戈理果戈理的小說和戲劇的最高成就基本上都體現在這兩本著作中了。果戈理號稱俄羅斯首位寫作小人物的好手,不過讀其著作中的小人物,多些醜化之嫌,不信試讀《死魂靈》中一段關於農民的描繪。
  • 名著改編電影十年變遷史:時至今日,為什麼我們還在看經典?
    何以經典名著總是一改再改,其現實意義何在?又何以總有廣大觀眾百看不厭、欣然買單?或許正是時候,重梳過往十年的名著改編電影,檢視其窒礙局限,展望機會未來,相信每個人心底都將有自己的答案。隨著名著改編電影層出不窮,這樣的選角爭議也依然持續。《漂亮朋友》(Bel Ami,2012)即是一典型例子。改編自法國作家莫泊桑的長篇小說,該片講述窮困的退役士兵杜洛瓦憑著一張精緻臉蛋,嘗試倚借貴婦助力,躋身上流社會的故事。莫泊桑以突破性的深刻筆觸,在小說中對空洞心靈和晦暗報業政治極盡諷刺。
  • 昨日重現:卡倫·卡朋特的音樂與她最後的美好時光
    提起卡朋特兄妹組合,大家一定會想起那首膾炙人口的金曲《Yesterday Once More》(昨日重現),這幾乎成為1980年代流行音樂的代表作之一。這也是卡朋特兄妹組合最知名的音樂作品,在發表40多年之後,依然是讓許多歌迷魂牽夢縈的經典歌曲。
  • 昨日重現——卡朋特經典金曲中國巡迴演唱會
    昨日重現——卡朋特經典金曲中國巡迴演唱會  時間:2010年4月25日19:30  地點:上海東方藝術中心  票價:580、380、280、180、120元  售票熱線:400-818-3333 021-51086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