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一堂以「大學與大地」為主題的「四史」教育公開課在南京農業大學校史館開講,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中國農業教育》主編董維春教授,馬克思主義學院葛笑如教授聯合授課,通過生動詳實的校史史料與人物故事,結合館藏實物與圖片,在校史中串聯起「四史」,為在場師生鋪展開一幅大學與大地的歷史長卷。
「1914年6月10日,一批庚子賠款留學生在康奈爾大學的黃昏聚會,提出『欲富強其國先製造其科學家是也』的科學救國理想,創辦了中國科學社。其核心成員中的農業與生物學者,如過探先、鄒秉文、秉志等,來到了南京金陵大學及中央大學前身,將現代農業科學火種傳播到中國,立志改造傳統農業造福蒼生,創辦了中國農學會和中國大學的第一個農業本科、生物系、園藝系、農經系……」
董維春以「南農三問」開篇,通過「星火」、「燎原」、「發展」三大篇章,細數了一批治校先驅如何將現代農業科學火種奠基南農、影響全國、走向世界;如何通過身體力行將「紮根大地辦大學」的辦學理念、農科教相結合的辦學思想深入人心,從而加速中國高等農業教育體系的構建;南京農業大學校訓「誠樸勤仁」出自何處,這四個字又包含了怎樣豐富的精神內涵。
在講解中,董維春通過一位位留下深厚印記的校史人物,帶領學生穿越百年歷史,回顧了學校從單科性農學院、多科性農業大學到研究型大學,再到踏上農業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徵程的發展脈絡;用一段段生動的校史故事,帶學生梳理高等農業教育史、洞察農業科學發展史、體悟人類社會大歷史。
緊接著,葛笑如教授從校史教育引申至四史學習,為學生縷析四史學習的邏輯線索與重要意義,葛笑如指出,對於青年學生而言,學習四史有助于堅定理想信念,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有助於傳承歷史精神,勇擔歷史使命;有助於汲取歷史智慧,開拓學習工作新境界。董維春教授為學生講授的一位位校史人物、一段段校史故事,不僅書寫了「四史」中濃重的一筆,同時沉澱為南農校史中的紅色元素,是開展「四史」學習的生動素材。她勉勵在場青年學生要從校史和四史的學習中汲取智慧、凝聚共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學校建成農業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貢獻青春力量。
「四史教育應該有『校』,」南京農業大學圖書館館長倪峰表示,策劃和組織這樣的公開課,目的在於進一步加強南農校史的宣傳和教育,充分發揮校史、檔案等資源在存史、資政和育人中的作用,推動四史教育「進場館」、「進課堂」、「進師生頭腦」。據他介紹,學校新一輪機構調整將圖書館、檔案館、校史館和農博館「四館合一」,就是希望能夠更好地喚醒館藏資源,將其真正打造成為學校的文獻信息資源中心、讀者的知識學習交流中心、師生的學術研究支持中心,以及校園的文化展示育人中心。
據了解,本次公開課由南京農業大學圖書館與馬克思主義學院聯合主辦,公開課開講前,學校原校友館更名為校史館,校黨委副書記王春春、副校長董維春共同為新更名的校史館揭牌,學校相關部門和學院負責同志、師生黨員代表參加了活動。
課程結束後,動物醫學院強化181班全體同學、園藝學院風景園林專業研究生同學共同參觀了校史館。
園藝學院果樹專業研究生王春孟表示,「這堂課讓我對南農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為南農人,我們要向一代代優秀科學家學習,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努力成長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推進者、國家糧食安全的守護者、美麗中國與鄉村振興戰略的踐行者。」
南農大金善寶書院學生、動物醫學院本科生袁海濤表示,「金善寶先生曾多次強調,『要重視歷史的啟示』,今天的公開課,讓我將南農的發展史放在中華農業文明的發展與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去學習與體悟,明白了校訓精神的豐富內涵,感動於大先生們的動人事跡。歷史的接力棒在我們手中,作為新農人,我們要繼承弘揚誠樸勤仁百年南農精神,為學校建設農業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力量。」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王堯 通訊員/許天穎 王爽 編輯/韓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