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在邁向小康的道路上,我市旅遊發展實現了從景點旅遊模式到全域旅遊模式的提升。市民從難得有時間旅遊到「家門口」就能享受美景,獲得感、幸福感與日俱增。
走進平坦鎮桃林溝村
近年來,提起郊區旅遊,平坦鎮桃林溝村絕對在市民心中佔有一席之地。這裡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城市後花園」。「後花園」中蘊含的美,既有秀美宜人的自然風光,又有穿越古今的文化「密碼」,還有艱苦創業、勇爭一流的奮鬥足跡。「遊郊區·聽故事」專欄第一站就從桃林溝村開始,通過感受桃文化、遊覽桃河民俗文化園、體驗桃林人的幸福生活,帶您走進這個「世外桃源」。
千畝桃林源於一場產業革命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讓無數人魂牽夢繞。在我市近郊的桃林溝村就能找到現實版的「世外桃源」。
電視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中的十裡桃林,桃花掩映,草木蔥蘢。這樣的美景不只在電視劇中有,桃林溝村裡就有這樣的風景。春賞桃花、夏品鮮桃,經過多年精心打造,千畝桃林足以讓桃林溝的村名名副其實。
千畝桃林的故事,要從一場詩意十足的「桃花革命」講起。
上世紀90年代的桃林溝村,原本沒有桃林。當時,不少到村裡來的客人好奇村名的由來,這給桃林溝村村支「兩委」很大啟發:國家提倡發展休閒觀光農業,能不能打造一片桃林,蹚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隨後,村幹部帶著村民代表外出考察、村民大會研究達成共識:桃林溝村距市區近,打造一片近郊的「桃花源」發展休閒觀光農業有獨特的優勢,而且種桃樹的經濟效益也高於種玉米。就這樣,一場詩意的「桃花革命」在2000年起步。
那一年,桃林溝村從村名裡的「桃」字入手,聘請山西農科院等專家論證,開始實施「千畝桃園」工程,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開啟了由煤炭產業向生態農業和旅遊業轉變的綠色轉型發展之路。在起初的650畝桃樹基礎上,桃林溝村又逐年擴大種植規模、豐富桃樹品種,還建起了葡萄園、苗木花卉種植基地等。
經過全村人的努力,桃林溝村從沒有桃樹的小村變成了「桃花源」。千畝桃園的建成,促進了桃林溝村林果業的發展,改善了生態環境,讓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在桃花盛開、桃果滿枝的季節,村裡還吸引了大量遊客踏青、賞花、採摘。
桃花源裡有把「桃花扇」
說起桃林溝村的桃文化,人們不僅可以在千畝桃林中尋得蹤影,還能從桃花源裡公園感受到。在這裡,我國的桃文化典故、傳說、經典詩篇融進了景區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
桃花源裡公園於2012年建成。入口處,一把巨大的喜鵲登枝「桃花扇」,成了許多遊客定格美好時刻的地點。其實,走進桃花源裡公園,精美的黑色大理石沉雕系列作品《桃花韻》也是看點頗多,道出了無盡的「桃花韻」「桃花情」。
《桃花韻》沉雕作品長112.6米,高2米,總面積225.2平方米,分為神韻篇、才韻篇、情韻篇、風韻篇四個單元,細數了與桃有關的神話傳說、經典詩篇、歷史典故、風俗民情,對歷史久遠、內容豐富的中國桃文化予以形象化解讀。
女媧造人桃為媒、夸父逐日遺桃林、黃帝制典立桃威、王母蟠桃幾度紅、孔子吃桃論禮義、簡子桃李喻才俊、豪傑桃園三結義、桃花源裡可耕田、人面桃花相映紅、仙桃獻壽壽滿堂……一幅幅沉雕作品,將從古至今的「桃」故事串聯起來,揭開了桃文化的神秘面紗,傳遞出桃的長壽、吉祥、美好等審美意象。
公園裡的煙雨桃花源、自然生態島、健康休閒島等功能區,也以桃花為型,取「花開吉祥」之意,靈活運用浮雕、影雕、鏤雕等形式,彰顯桃林溝村特有的桃文化內涵。值得一提的是,綠樹掩映的桃花源裡公園內,觀賞類桃樹的品種達17種,高低錯落,姿態各異,花開時節愈發動人。
桃文化「活」起來
讓桃文化「活」起來,少不了「桃」品牌文化產品;讓桃文化「火」起來,更離不開「桃」品牌文化產品不斷推陳出新。
連續舉辦17屆的桃花節,可謂首屈一指的「桃」品牌文化產品。從2004年4月舉辦首屆桃花節,以花為媒、以節會友,桃林溝村已吸引無數賓朋前來「打卡」,收穫了不少桃文化的擁躉。
就拿桃木製品來說,不光有桃木劍,如今桃林溝村的桃木雕作品有家具屏風、裝飾擺臺、汽車掛件、兒童文具等數十個品類。桃林溝景區桃木作品展示館裡的「龍鳳呈祥」桃木扇、「百鳥朝鳳」桃木屏風、桃木象棋、桃木手串等,讓人眼前一亮。這些作品,讓桃文化融入了遊客觸手可及的小物件,也讓桃文化有了新的載體和生命。
「天也紅,地也紅,桃河春風桃林紅;人也紅,花也紅,人面桃花相映紅……」今年5月,郊區文旅局為桃林溝景區量身打造的大型廣場舞《再唱桃花紅》MV成功錄製,桃林溝景區有了專屬的廣場舞。演員們身穿粉白相間、桃花主題的原創服飾,踏著優美的旋律在桃林溝景區不同景點舞動展示,讓遊客耳目一新。《再唱桃花紅》廣場舞MV在多個新媒體平臺播放,讓桃林溝景區更「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