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出生,父母就要為其各方面進行考慮,成長和教育上就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可能帶來不小的負擔。
天下父母心,沒有爸媽不想把最好的東西都給孩子,但是有時也迫於家庭條件不允許。
不過有些東西,就算經濟上再拮据,也要為孩子準備。孩子在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不管是飲食還是教育,都要用心的去培養,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未來的發展。
小林前不久剛剛生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全家人都非常高興。為了產後方便照顧小林和寶寶,婆婆特意從老家趕來,準備待一段時間。
老人家與小林的觀念不同,對於養育孩子上有很大的分歧,最近幾日由於奶粉的問題,婆媳二人產生了矛盾。
婆婆認為寶寶應該多喝母乳,奶粉沒必要,可是小林的奶水一直不足,寶寶的營養不夠,肯定要買奶粉。
奶粉的價錢擺在婆婆眼前時,又是一次無休止的爭執。孩子在嬰幼兒時期,缺少不了的就是身體的營養,如果不能及時地補充,很可能對孩子的智力發展造成不小的影響。
像小林這樣,家庭條件有限,面對這樣的難題,也不能節省寶寶的奶粉錢。
1)1~6個月
寶寶開始大動作的發育,從會抬頭到翻身,父母要多多幫助孩子做訓練,不能耽誤寶寶最佳的發育時間。
寶寶對周邊環境有了認知,開始不斷地探索新鮮事物,智力的發育正常進行。
寶寶會因為大人的聲音,不停地轉動著頭部,手部的力量也加強了,對於家人的呼喚也會做出及時的反應。當父母在逗寶寶的時候,寶寶沒有大笑,就要考慮孩子智力發育是否緩慢。
2)9~15個月
寶寶可以開始進行坐、立、行等動作了,準確地辨識出周邊的人和物,證明孩子的智力發育正常。
寶寶可以分辨出家人與別人的差別,手部的細小動作也更加靈活。
父母談論身體部位時,寶寶可以準確地指出,常說的一些話都能聽得懂。如果寶寶在12個月之後不能站立行走,父母要注意動作發育是否緩慢。
3)18~24個月
寶寶的活動力很強,可以辨識很多的物品,簡單地交流也可以。各方面的狀態都表示孩子的智力發育良好。
寶寶此時閒不住,能跑能玩,活躍度極強。父母帶著孩子爬爬樓梯,玩一些球類運動都是很不錯的。
在室內,父母可以陪伴寶寶看一些識圖的書籍,鍛鍊寶寶的認知能力。周歲之後,寶寶仍不能準確地發音,可能會有語言發育遲延的情況。
1)奶粉
母乳可以給予寶寶最好的營養,有時媽媽奶水不足,或是斷奶之後,就需要奶粉來及時地補充營養。
寶寶在一周歲前後,不能只依靠母乳的營養,要適當地食用奶粉,最好選擇適合寶寶體質的配方奶粉。
2)紙尿褲
傳統觀念的老人,會覺得紙尿褲是浪費。但是從寶寶的身體發育方面考慮,紙尿褲是不可或缺的。
寶寶發育還不夠完善,父母給寶寶把尿,會使脊椎受到傷害。只有到了一歲之後,寶寶才能慢慢學會上廁所。
3)玩具
寶寶天性好動,玩具可以引導動作訓練,可以幫助寶寶形成早期的認知能力,有利於大腦的智力開發。不僅對智力發育有益處,而且可以藉機會多陪伴寶寶,兩全其美。
4)繪本
色彩鮮豔的繪本會更加吸引寶寶的注意力。看書會影響寶寶的思維活動,對於寶寶的智力發育大有裨益。
1)提供保障
寶寶的體質和智力發育應該同時進行,擁有好的體質才能促進智力發育。
寶寶身體各方面的發展,都需要飲食和鍛鍊相結合。寶寶的飲食營養要足夠,即使有輔食的加入,也要以奶粉為主要食品。
2)提高興趣
寶寶會在玩耍中學會很多,玩具和書籍都可以有效地開發寶寶的智力。
父母要適時地添加一些新玩具或是繪本,讓寶寶積極地參與其中,促使寶寶的感官發展,提高對事物的興趣,對於智力開發大有好處。
孩子的養育需要財力的支持,為了孩子的身體和心理的發育,父母會不遺餘力的努力付出。孩子的智力發展不能疏忽,父母要做好各方面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