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研究稱廢水檢測有助更早發現新冠病毒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10日發布公報說,他們與昆士蘭大學科研人員開展的新研究表明,廢水檢測可在新冠病毒感染者出現症狀幾周前就發現社區中存在的新冠病毒,有助於構建有針對性的早期檢測系統。研究人員回顧分析了今年2月和3月初在澳大利亞布裡斯班收集的廢水樣本。研究發現,最早在當地公開報告首批新冠病例之前三周,就已能從廢水樣本中檢測到新冠病毒的基因指紋。
輝瑞/新冠疫苗獲FDA專家組認可 投票結果為17比4
12月11日由美國FDA召開的疫苗與相關生物製品諮詢委員會(VRBPAC)會議上,專家們就該疫苗收益是否大於風險這一核心問題進行了探討。在最終的投票中,專家們以17:4的投票結果(另有1人棄權),對這個問題做出了肯定的答覆。不少媒體指出,如果FDA接受專家們的推薦,這款候選疫苗有望最早在明日獲得FDA的緊急使用授權。
澳大利亞緊急叫停一款新冠疫苗 接種後志願者愛滋病毒檢測呈「陽性」
12月10日,澳大利亞政府終止了與澳大利亞生物技術公司CSL Limited的協議,該公司將提供昆士蘭大學正在開發的5100萬劑Covid-19疫苗,此前一名志願者接種疫苗後,愛滋病毒檢測結果呈假陽性。澳大利亞曾希望這種蛋白質疫苗能在2021年年中投入使用。
高中女生意外確診新冠 與患者在餐廳相隔6米共待5分鐘就中招
年6月,韓國全州一名高中畢業生的COVID-19檢測結果呈陽性,這令公共衛生專業人士感到困惑。畢竟,那時該市已經有兩個月沒有出現新增病例,而較大的省份也有一個月沒有報告過確診病例。一名女生基本上只是在家裡和學校兩點一線奔波。那麼她是在哪裡,又是從誰那被感染的呢?
巴西確認首例新冠二次感染病例 曾於6月和10月兩度感染
當地時間12月10日,巴西衛生部宣布,巴西確認首例新冠肺炎二次感染病例。據了解,該患者曾於6月份和10月份兩度感染新冠病毒。經對比,兩次感染的新冠病毒基因組分屬新冠病毒譜系不同分支,患者屬二次感染病例。目前,當地正在調查另外5宗疑似新冠肺炎二次感染病例。
調查顯示:新冠疫情對化學學者的影響更為廣泛
Figshare 最新發布的《開放數據狀況》報告,一項基於全球4500名學術研究人員的調查顯示,在所有科學學科中,化學領域受新冠疫情大流行影響最嚴重。這項調查於今年5-6月進行,約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工作「極大」或「很大」程度上受到疫情爆發的影響。值得關注的是,47% 的化學研究者、39% 的生物學研究者和 36% 的材料科學研究者均表示受到明顯影響。
科學家開發出能有效評估疫苗安全性的新方法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ACS Sensor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圖爾庫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評估疫苗安全性的新方法,這種方法或能明顯減少疫苗工業生產中動物試驗的使用和次數。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方法,其能用來確保百日咳疫苗中百日咳毒素的安全性,這種新型的iGIST方法能夠幫助檢測百日咳毒素是如何破壞宿主細胞中關鍵控制系統的。
7項世界之最 世界首座高速鐵路懸索橋即將開通
12月11日,連鎮高鐵淮鎮段暨五峰山長江大橋開通運營。五峰山長江大橋是連淮揚鎮鐵路的關鍵控制性工程,位於連鎮高鐵揚州東至大港南站間,全長6.4公裡,主跨採用1092米鋼桁梁懸索橋橫跨長江航道,上層公路為八車道高速公路,設計時速100公裡,下層為四線高速鐵路,設計時速250公裡,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運行速度最快、運行荷載最重的公鐵兩用懸索橋,創造了七項「世界第一」。
固體電池新突破:能量密度將達到鋰電池兩倍,上市等到2024年
QuantumScape展示了它製造的電池,並提供了大量的測試數據。但是,這些測試尚未得到第三方獨立驗證。QuantumScape表示,與傳統鋰離子電池相比,它的固態電池將能使電動汽車的續航裡程增加80%。而且,在800次充電循環後,仍能保持80%以上的容量。安全方面,固態電池沒有起火風險。而且體積能量密度將超過每升1000瓦時,幾乎是頂級商用鋰離子電池組密度的兩倍。
頭頸癌迎來十年未有的治療新突破 國內首個頭頸部鱗癌免疫治療
12月11日,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官方網站顯示,默沙東PD-1抑制劑帕博利珠單抗(商品名:可瑞達)獲批單藥用於通過充分驗證的檢測評估腫瘤表達PD-L1(綜合陽性評分(CPS)≥20)的轉移性或不可切除的復發性頭頸部鱗狀細胞癌(HNSCC)患者的一線治療,成為國內首個頭頸部鱗癌的免疫一線治療。
科研人員野外調查再次發現䲘 是一種重要的經濟魚類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在開展長江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中華鱘自然繁殖監測過程中,在長江宜昌江段發現1尾䲘。這是長江所繼2017年6月在洪湖江段發現1尾䲘後,再次發現䲘。近年來,由於過度捕撈、江湖阻隔及棲息地生境退化,䲘在多個歷史分布區絕跡,未來預計這種受威脅魚類種群會有所恢復。
瑞金醫院研究用腦機接口治抑鬱症:已通過倫理審核
12月11日,上海瑞金醫院腦機接口及神經調控中心成立儀式於瑞金醫院舉行,同時中心的第一個臨床腦機接口研究項目——「難治性抑鬱症腦機接口神經調控治療臨床研究」正式啟動,未來更多難治性抑鬱症患者將在此獲益。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孫伯民表示,目前,腦機接口神經調控治療難治性抑鬱症臨床研究已通過倫理審核,將面向社會招募18歲以上難治性抑鬱症患者入組。
中國已正式向世界衛生組織申請國家消除瘧疾認證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李斌近日表示,中國已正式向世界衛生組織申請國家消除瘧疾認證。世衛組織頒發消除瘧疾認證的標準是,一個國家證明了瘧疾的本地傳播鏈已在該國連續中斷3年。此外,該國還須建立一套能夠快速檢測和應對瘧疾病例的國家監測系統,同時制定有效方案,防止瘧疾再次發生。
太陽噴出等離子體雲抵達地球 或影響地球磁場
12月7日,太陽表面發生大型噴發,它發射出的等離子云被拋射入太空,10日抵達地球,或對地球磁場產生影響。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俄羅斯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太陽x射線天文學實驗室表示,大約在莫斯科時間10日凌晨四點,密集的太陽氣體與地球發生了接觸。太陽能物質將「包圍」地球大約一天。由於等離子體的影響,對空間飛行器的輻射負荷值將急劇增加,地表磁場還將會發生波動。
全球565種哺乳動物納入傳統醫學使用範疇 155種面臨較大威脅
來自巴西的調查人員通過多種渠道進行文獻檢索、彙編數據,以研究在醫學上使用較多的哺乳動物物種是否受到了較大的滅絕威脅。他們發現,全球有565種哺乳動物被納入了傳統醫學的使用範疇,被用來治療371種疾病,佔已知哺乳動物物種總量的9%。這些哺乳動物物種中,有 155 種被認為受到威脅(脆弱、瀕危或極度瀕危),還有 46 種接近受威脅狀態。
重磅!科學家成功繪製出人類癌細胞系的轉移圖譜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A metastasis map of human cancer cell line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Broad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成功繪製出了人類癌細胞系的轉移圖譜,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闡明癌症的轉移機制並開發出有效預防癌症轉移及癌症治療的新型療法。
科學家有望利用晝夜節律激素—褪黑激素來治療乳腺癌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巴西和美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描述了一組在某些癌症類型(尤其是乳腺癌)中被褪黑激素(melatonin)潛在調節的基因,相關研究結果或能用來幫助開發治療疾病的新型個體化療法。目前科學文獻中提出的證據表明,低水平的褪黑激素或與癌症風險增加直接相關,而一種可能性的解釋就是,該激素能促進基因表達的調節,並有可能會增強腫瘤抑制基因的活性。
中國居全球第四!自然指數首次聚焦AI研究產出
12 月 10 日出版的自然指數(Nature Index)增刊首次聚焦全球人工智慧(AI)領域的研究排名。在最新榜單中,2015~2019 年,美國的 AI 研究產出高居榜首,英國、德國緊隨其後,中國位居第四位,但發展勢頭強勁。新出版的自然指數聚焦了 82 本高質量自然科學期刊上發表的 AI 相關文章的數量,主要關注的是 AI 應用於化學、物理、生命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這一廣泛研究領域的情況。
國際最新研究:翼龍演化最近近親或為小型動物兔蜥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古生物學研究論文指出,翼龍作為第一種演化出動力飛行能力的脊椎動物,其在演化上的最近近親可能是一種名為兔蜥(lagerpetid)的類似恐龍的小型動物。追溯翼龍的起源很難,一直是古生物學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這一最新研究結果,為研究翼龍的起源、特殊的形體結構和飛行能力提供了新的框架。
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伴發抑鬱患者大腦結構異常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張向陽研究組副研究員魏高峽等採用磁共振成像技術,對首發未用藥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對照組成員進行基於表面的形態學測量及抑鬱症狀的評估。研究發現,伴發抑鬱患者在左側扣帶回峽部表面積以及同一腦區的灰質體積上出現顯著增大,且這些異常增大的腦區能夠預測其臨床的抑鬱症狀。結果提示,扣帶回的結構異常現象可能是精神分裂症伴發抑鬱症狀的重要神經生物學標記,對於精神分裂症伴發抑鬱疾病的獨立診斷識別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相關研究發表在《Human Brain Mapping》上。
Plos One:高體溫影響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康復
在風溼性關節炎緩解的患者中進行的一項開創性研究表明,患者顯示出比健康個體明顯更高的體溫。該研究成果發表在《 PLOSONE》上,由馬爾他大學和斯塔福德郡大學共同進行,研究者們將風溼性關節炎(RA)患者緩解期的熱成像模式與健康個體進行了比較。
研究表明:在醫生生日當天做手術,患者死亡率可能更高
《英國醫學雜誌》(BMJ)近日刊登的一項美國研究發現,在外科醫生生日當天接受手術的患者,其死亡率要高於在一年中的任何其他日子接受手術的患者。研究人員說,這些發現表明,外科醫生可能會被與工作沒有直接關係的生活事件分心。有一種理論認為,在生日那天進行手術,外科醫生可能更容易分心、更匆忙地進行操作,因此顧不上。
腹瀉除了多跑幾次廁所 還可能導致營養不良甚至致死
對於生活在發達國家的人來說,腹瀉通常只是肚子不舒服。但對於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兒童來說,反覆腹瀉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後果,如營養不良、發育遲緩和認知障礙。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腹瀉的致死率僅次於腫瘤、心腦血管病、糖尿病之後,高居各種疾病死亡率的第四位。
《科學》:只需抑制一種蛋白1個月,讓衰老肌肉恢復年輕態
北京時間12月11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抑制衰老小鼠體內一種蛋白質的活性一個月,可以恢復動物萎縮肌肉的質量和力量,並幫助它們在跑步機上跑得更長。相反,在年輕小鼠體內增加這種蛋白的表達會導致它們的肌肉萎縮和衰弱。
世衛公布全球最新十大死因:心臟病系頭號殺手
北京時間12月10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19年全球健康評估報告》顯示,非傳染性疾病目前在世界十大死因中佔了7個,這比2000年時又增加了3個。心臟病仍然是頭號健康殺手,糖尿病和痴呆症擠進前十。全球糖尿病死亡人數增加了70%。與2000年相比,2019年因心臟病、糖尿病、中風、肺癌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失去健康壽命的人數有近1億人。
Science封面:三元鋰電池安全性差、壽命短問題已解決
最近,美國能源部所屬的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PNNL)的華人研究團隊使用高鎳含量的單晶材料作為陰極,既增加了鋰電池容量,也提升了安全性、壽命。與現在電動汽車中使用的鋰離子電池相比,單晶富鎳材料能多出25%的電池容量,可以製造能量密度250Wh/kg的鋰電池。這項鋰離子電池的重要研究工作,發表在今天的Science封面上。
香港公開大學改名「香港都會大學」獲校董會通過
香港公開大學11日宣布,該校校董會10日通過「香港都會大學」為大學的新名稱。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11日在記者會上表示,該校已由一所只提供遠程教育的院校發展為一所全面的全日制綜合型大學,新名稱能反映學校具備現代化及前瞻性的教學和研究,並能回應香港以及鄰近地區的發展需求。
山西高校回應「學生體測替考被取消學位」:按規定執行
12月9日,山西太原工業學院通報稱,2名學生因體測替考,取消學士學位獲得資格。9日下午,該校教務處回應封面新聞,稱情況屬實,系按規定執行。9月29日,該校也曾通報,6名學生因體測替考被取消學位。對於體測作弊,高校處理方法並不相同。2020年1月,中國政法大學表示,代替他人或由他人代替體測的,可開除學籍處分。針對該學院官方網站9日通報「2名學生因體測替考被取消學位獲得資格」一事,校方稱按規定執行。
教育部研究部署下一階段高校科技工作
12月9日-10日,教育部在京召開2020年科技委全會、2020年全國高校科技工作會,研究部署下一階段高校科技工作。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強調,高校在科技自立自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進入新發展階段,高校要充分發揮優勢,以科技創新支撐服務高質量發展,主動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出力爭光。
山東高校3類科研創新平臺認定名單公布
山東省教育廳決定認定山東大學「地下基礎設施工程災害預報預警與控制協同創新中心」等37個平臺為山東省高等學校示範協同創新中心;日照職業技術學院「山東省海洋食品資源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等35個平臺為山東省高等學校應用技術優質協同創新中心;中國海洋大學等13個平臺為山東省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現將認定名單已公布。
合肥高新區建設安徽長三角公共衛生科學研究院
12月9日,中國醫促會與合肥高新區籤署合作框架協議,將在合肥高新區建設安徽長三角公共衛生科學研究院。據了解,雙方將深度融合各方資源,就醫療體制改革、醫學科技研究、學科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和共建產業化平臺等方面展開全方位戰略合作,在合肥成立安徽長三角公共衛生科學研究院。
部分英國高校海外學費收入預計下降至少40%
當地時間12月11日,英國學生辦公室(OfS)發布2020年度英國高等教育機構財務可持續性報告。《泰晤士高等教育》對該報告的解讀顯示,英國最熱門的幾所大學預計今年來自海外學生的收入將下降近5億英鎊,由於新冠疫情大流行,該收入同比下降40%以上。
深入落實「510計劃」攻堅行動 溫州平陽縣組團赴哈爾濱長春引才
為貫徹落實溫州市高校畢業生「510計劃」攻堅行動,持續吸引優秀博士碩士人才來平創業就業,12月7日至9日,溫州平陽縣在哈爾濱和長春舉辦企事業組團雙選會以及高校推介會。據介紹,「510計劃」是溫州今年專門針對高校畢業生招引推出的重磅政策,即開闢10萬個崗位、出臺10項組合政策、安排10億元資金補貼、開展十大招才活動,力爭用1年左右時間招引12萬名高校畢業生。
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出爐 20餘位華人當選
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簡稱NAI)成立於2000年,是美國授予學術創新發明家的最高榮譽。今年,有南開大學程建軍、浙江大學戴黎明等20餘位華人當選。
三位量子精密測量研究者同獲2020年度「墨子量子獎」
10日,2020年度「墨子量子獎」正式揭曉,獎項授予量子精密測量領域三位研究人員,分別為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卡爾頓·凱夫斯、日本東京大學的香取秀俊以及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葉軍。「墨子量子科技基金會」於2018年成立,由多位中國民間企業家捐贈,旨在推動量子信息科技的科學研究,特別是第二次量子革命的發展。每位獲獎者將獲得人民幣125萬元的獎金和一塊金牌。
2020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因疫情改為線上舉行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以及經濟學獎頒獎儀式因新冠疫情10日改為線上舉行,活動地點也首次改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獲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是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以及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烈婭·蓋茲;化學獎得主為法國女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和美國女科學家珍妮弗·道德納;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美國科學家哈維·阿爾特、查爾斯·賴斯以及英國科學家麥可·霍頓;文學獎被授予美國女詩人路易絲·格呂克;經濟學獎則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獲得。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