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眼科文化的傳承:春花秋實仰世間風華

2020-12-25 環球健康

——從春節慰問老專家看同仁眼科文化傳承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丁酉新春,金雞啼鳴之際,同仁醫院眼科魏文斌主任、眼科辦公室、工會分會、離退休辦、護理部等一行人,共同看望這些為同仁眼科做出傑出貢獻的老專家們,向他們送去新春的祝福及誠摯的謝意。

每年臨近農曆除夕,魏文斌主任匯同眼科辦公室、工會分會、離退休辦、眼科總護士長帶領眼科代表,分別去看望這些為同仁眼科做出突出貢獻的老專家們。每年的眼科總結表彰會,重陽佳節,都會邀請這些老專家們歡聚一堂,共話今昔。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真正體現對退休員工的愛護;尊敬師長,是同仁眼科所一直秉承的優秀品質,也是同仁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從2011年開始,魏文斌主任在每年的除夕的前一天,都會去看望這些老人們,已經堅持了數年不變,他說,自己能跑得動的時候一定要去做,能堅持多久就堅持多久。

正如魏文斌主任所言;他們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而這些為同仁眼科無私奉獻,傾注畢生心血的老專家們值得每一位同仁後生學子所尊敬,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為同仁鞠躬盡瘁,甘為人梯,一輩輩的同仁人薪火相傳,才形成了130年的同仁文化,凝聚成了今日同仁眼科的深厚醫療典範。

今年的農曆除夕前日,魏文斌主任、工會分會、眼科辦公室等一行,一起去看望了幾位德高望重的老專家們。

鄭邦和教授,今年已經97歲高齡,多年前聽力嚴重下降後,更願用手寫來進行交流,但老先生身體健朗,每日讀書看報,依然思維敏捷,風趣幽默,常逗得大家喜笑顏開,說起當年「鄭主任是副主任,傅主任是正主任」的趣事,狀如孩童,令大家莞爾。談及鄭老教授當年嚴謹,細緻,求真,耐心的從醫風採和揮之不去的人格魅力,時至今日,仍然令後輩學子景仰、讚嘆。

傅守靜教授,曾擔任多年的同仁眼科主任,雖是正宗蒙古人,卻生得小巧玲瓏,憶起當年同仁從醫往事,常自稱為「蒙古大夫」,她也常以此為樂,但醫術精湛,被眾人皆傳為佳話。如今,傅老教授雖已95歲高齡,思維敏捷活躍,對新信息新事物的熟悉不輸於年輕人,傅守靜老主任與魏文斌主任等人親切交談,共憶往昔,諄諄叮囑要做好眼科醫生之本職,勿受聲名之影響。

劉磊教授,今年79歲,先生因病去世,每年的年節之際,魏文斌主任總會給她帶去溫暖的問候與關心,也多次向劉磊老教授提出要照顧她生活的建議,眼科大家庭的關懷,體現在對老專家點滴的關愛中。而劉磊老教授,也早已經將魏文斌主任視為無話不談的家人,作為同仁眼科老一代的主任,同仁眼科及同仁眼科的每一個人,每一樁事,都已滲透在老人的日常中,密不可分。

胡偉芳教授,已經83歲高齡,早已在家中等候,他知道,每年的這一天,魏文斌主任都會來看他。而每年,老教授都會親自到樓下來迎魏文斌主任,不久前,胡偉芳老教授不慎摔倒,無法下樓,但他依然拄拐在門口迎接魏主任的到來,在老教授眼中,見到了魏文斌主任一行,似乎就是見到了眼科的曾經、現在及未來。老教授與魏文斌主任共憶同仁眼科今昔,對往事,對故人的懷念,令人無限感慨,而羅宗賢、金秀英、張士元、劉鋼這些優秀專家的名字、他們的故事和他們的優良品質就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中,走進了大家的心裡,提醒著大家不忘前人,開拓進取。

壽涵榮教授,是同仁眼外傷專科的老主任,今年87歲,今年春節,眼外傷專科全體同去看望老教授。壽老主任思維敏捷,見到眾人極為開心,精神煥發,仍然關心著眼科的學科發展和同仁醫院前進的腳步,並祝願科室發展蒸蒸日上,祝福大家身體健康、承前啟後,寄語年輕醫生們珍惜時光、不斷進步。壽涵榮教授自1960年到同仁眼科工作,勤謹治學,正直真誠,提攜後學,為同仁眼科特別是眼外傷科的建立和發展傾注了畢生的心血,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也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眼科的優秀人才和新生力量,是眼科後生們所敬重的楷模。在同仁醫院建院130周年之際,壽涵榮教授獲得了醫院授予的突出貢獻獎。在雞年新春即將來臨的喜慶日子裡,在眾人的祝福聲中,魏文斌主任在壽主任家中,專程為壽涵榮主任頒發了證書和獎盃。

王景昭教授,曾是同仁眼科的「院花」,也是同仁眼科前任眼科主任,如今雖已80歲,風華不減,眉目間依然可見當年的風採。雖已退居二線多年,依然關注眼科的發展與未來,幾乎每次眼科學術會議,都能見到她坐在前排聽講的身影,正如她所說:要不斷學習日新月異的眼科新知識,跟上時代的腳步。她與魏文斌主任對目前眼科的工作與對將來的建設做了深入的交流,並希望能繼續為同仁眼科、為廣大病患貢獻自己的綿綿力量。

2016年,同仁眼科王光璐教授、張方華教授兩位眼科大家駕鶴西去,成為眼科後輩所追思之人。在丁酉雞年新春到來之際,也將新年的祝福連同不竭的敬仰,送給遠去的他們,祝福他們在天堂吉祥、快樂。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東西是會消逝,也是能傳承的。「風雨百年,海納百川;傳承規範,創新求遠」。百年積澱,春華秋實,同仁眼科歷經百餘年的歷練和沉澱,一代又一代同仁人薪火相傳,形成了具有同仁特色、豐富實用的臨床診療經驗、醫療風範和同仁文化,打造了同仁眼科長盛不衰的品牌,在老百姓中口口相傳,聲名遠播。

一代又一代的同仁眼科眾人身上所凝聚著的高度的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為同仁眼科事業鞠躬盡瘁的無私的獻身精神,無一不體現著「精·誠·勤·和」的同仁精神。正是因著有這些優秀的前輩專家、一代代的同仁人,使得同仁百年眼科文化得以傳承。唯其如此,來同仁眼科學習的每一個人,都把能有機會跟隨如此優秀的導師們學習,能到同仁眼科來學習,引為畢生幸事。同樣,相信在同仁眼科學習過的每一位眼科醫生,身上都留下了同仁眼科的烙印,並將會伴隨終身。

同仁眼科對同仁文化的傳承和對後輩的教誨,由來已久,已經滲透入同仁眼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仁眼科每一位員工退休,眼科辦公室、眼科主任、副主任、專科主任、副主任、工會、眼科總護士長一行都會舉行退休座談會,感謝每一位同仁員工辛勤工作多年的貢獻與付出,並給予應有的殊榮。一如每年眼科新員工入職,在歡迎新員入職的會議上,醫院領導及眼科主任向大家講述同仁百年歷史,同仁文化精髓,同仁眼科先賢事跡……可謂有始有終。

每年,對每位80歲的退休老員工,都會贈予80大壽的生日禮物。

在2016年11月,正值北京同仁醫院建院130周年之際,以「傳承、規範、創新」為宗旨舉辦的第一屆同仁眼科新技術論壇上,第一次設立「文化牆·眼科歷史人物」,向全國各地的眼科同道介紹同仁眼科歷史上的卓越人物,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青一代的眼科醫生了解、銘記這些為眼科學發展作出過突出貢獻的人以及他們的故事。

同仁醫院眼科老一輩的退休專家也參加了那次論壇,王景昭教授、王文偉教授、程景寧教授、龐秀琴教授、胡士敏教授皆相攜而來。會場中,白髮蒼蒼的老專家們認真聽講,伏案記筆記的側臉令後生學子無限感佩;展板前,他們面帶笑容、駐足觀望一幀幀同仁130年光陰照片的身影,是會場外最美麗的一道風景。讓大家難以忘懷的,不僅僅是這些老專家們的不朽功績,還有那份發自內心的對同仁眼科的感懷和至深的愛。

一禎禎珍貴的照片,一件件感人的事例,諸位專家教授的音容再次清晰地浮現在大家的面前,無論是有幸與他們共事多年的醫生,還是蒙他們親身教誨,點撥過的醫生,都為曾經與如此優秀的前輩醫生們相處為榮,而在場的與諸位眼科大家素未謀面的眼科同道,無疑也受到感染,為中國眼科界曾有過的這些傑出的大家們而動容,充滿了崇敬之情。

凡優秀的人,自有他的獨到之思想。

通過這樣的形式,在場的來自全國各地的眼科同道們對這些傑出的眼科大家的了解又多了一分,對同仁眼科文化的了解也多了一分,緬懷、感佩的同時,相信這些大家教授們的優良品質,就如光的種子,或多或少地灑進了每一位眼科後輩人的心裡。所謂傳承,不就是如此麼,而播散下的種子,有的,可以長成參天大樹。

前有卓越的張曉樓教授,王光璐教授,張方華教授,現有博學睿智的魏文斌教授、等一眾傑出的眼科大家,同仁眼科百年來,用他們的親身,體現著經典的傳承。

回首前塵,一路走來,同仁眼科百年,130載春秋,有太多令眾人難忘的瞬間,不僅定格在大家的腦海裡,也隨著同仁精神廣為流傳。

何為文化,何為傳承,文化是一個群體,一個時代的痕跡,象徵著綿延不絕的生命力,文化不僅限於記錄在案的,還有口口相傳的,是一種精神的延續,是一種恪守的信仰,潛移默化,慢慢傳承下去,漸漸濃縮,最後在心中形成了這種信仰的精華所在,並從中獲益。

只要還有文化傳承,就有生生不息的可能;只要文化不滅,同仁尚存。

同仁文化淵源流長,自然是學養深厚。

130年前,1886年(光緒十二年),美國基督教「美以美會」的蘭大夫、衛大夫來到北京,在崇文門內孝順胡同開了一家眼科診所。診所的英文名為「美以美會醫院」,中文名為「同仁醫院」。「同仁」意即「自由博愛,一視同仁」之意。

也許連它的創立者—美國傳教士蘭大夫和衛大夫都不曾想到,百餘年後這家眼科診所會發展成為北京乃至全國一流的綜合性醫院—同仁醫院。

1899年,美國醫生霍普金斯(中文名賀慶)為醫院捐了一大筆錢,醫院本想在東交民巷東口(現址)進行擴建。但1900年爆發了義和團運動,與所有在京的外國人產業一樣,同仁醫院也未能倖免,建築材料被燒為灰燼。《辛丑條約》籤訂後,東交民巷被劃歸各國使館使用,這給醫院的擴建帶來了新的困難。教會一面重新準備建築材料,一面與清政府和各國使團交涉地皮事宜。幸好教會在劃定租界之前已交了地稅,並保證只作為醫院使用,各國使團最終同意同仁醫院在東交民巷東口重建。

1903年,同仁醫院中樓落成竣工,大大改變了醫院的格局,不僅擴大了眼科,還設立了內科、外科、X光科、化驗科等,已有了綜合醫院的雛形。捐資的霍普金斯先生出任院長,他本人是一名有經驗的眼科醫生,在他的執掌之下,同仁醫院眼科漸漸發展成全國頂尖的眼科。

建院之初,同仁醫院的服務對象僅為男性。雖說那時醫院主要為有錢人服務,但也常常為偏遠山區慕名而來的農民提供免費救治。醫院的病歷、處方都用英文書寫,據醫院檔案記載,專家「特別號」初診二元、複診一元,只要有專家的籤名,藥費和檢查費都比普通醫生高出幾倍。病房按等級收費:一等八元、二等三元、三等一元五角、四等八角。上世紀初,中國還沒有自己的磨鏡技術,想要戴眼鏡,要從美國訂購鏡片。為了滿足患者的需要,同仁醫院於1906年成立磨鏡室,隨著需求量不斷增加,1910年擴充為制鏡科,結束了中國老百姓配鏡需要「海淘」的歷史。

民國時期,張學良、張自忠、馮玉祥等社會知名人士都在同仁住過院。隨著醫院的名聲日隆,凡有外地來北京看病的患者,只要向拉洋車的車夫打聽,車夫們便主動介紹同仁醫院。

130年風雨兼程,同仁醫院已由一家眼科小診所發展成為擁有東、西、南三個院區,59個臨床和醫技科室,開放病床1598張,年門急診量260餘萬人次的一流綜合性醫院。

緣何如此?無外乎兩點,一是繼承,一是創新,前提是,對同仁獨有的文化,有敬畏,還有源自內心的真誠。文化蘊含於日常情態中,一代代的同仁人言傳身教,不斷傳承。

百年同仁,積澱深厚,眼科精英雲集,其建著蜚聲國內外,在學習中傳承,在創新中發展。身為同仁的每一員,都將肩負起這個「傳承、弘揚同仁眼科文化」的責任。

同仁眼科歷史底蘊深厚,不乏眼科大家;同仁眼科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每一位同仁人引以為容耀和自豪,它是同仁眼科重要的凝聚力,是同仁得以長盛不衰的優良家風。

在知識經濟時代裡,經歷過百年洗禮的同仁眼科更加彭勃奮飛,博採眾長,堅持創新,勇於探索,迎接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每一個同仁人都倍感光榮與期待,共同的夢想,強大的凝聚力。「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同仁眼科的強盛讓我們懂得這個環境,珍惜這個平臺。

尤其是中青年醫師是眼科的未來,肩負著時代的重任,今天的勤奮學習是為振興眼科,明天為創造輝煌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源遠流長的同仁眼科文化,需要我們傳遞,130年的同仁文化等待我們傳承,在同仁這片沃土上播種理想,收穫希望,讓這個百年同仁的不朽基業,日月同輝,地久天長。

相關焦點

  • 同仁醫院32歲眼科醫生去世 捐出眼角膜留下最後的光明
    ■人物檔案 王輝,中共黨員,北京同仁醫院團委副書記、眼科醫師,曾被評為全國十佳優秀住院醫師。圖/同仁之聲新京報訊(記者 戴軒)7月1日下午5點半,北京同仁醫院,上百名醫生默默聚集在門診樓四樓報告廳內,參加青年眼科醫師王輝的追思會。追思會持續了一個多小時,始終伴隨著啜泣聲。
  • 網友悼念同仁醫院32歲眼科醫生,他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6月30日凌晨同仁醫院優秀眼科醫生王輝去世,年僅32歲。事後,家人決定將他的角膜捐出將這片光明留在人間。年輕醫生突發心臟驟停王輝突然去世的消息,震驚了同仁醫院的朋友圈。6月29日晚上10點多,同仁醫院眼科副主任盧海正準備休息。這時,他突然接到了電話。電話那邊一位同事焦急地說:「王輝正在朝陽醫院搶救!」「王輝?是那個樂呵呵的王輝?!」盧海立刻帶著愛人從家中出發,趕往朝陽醫院。到達朝陽醫院時,同仁醫院的一些同事已經來到了現場。
  • 北京復興博愛眼科中心:特邀同仁知名眼科專家來院...
    北京復興博愛眼科中心:特邀同仁知名眼科專家來院坐診啦!號外!號外!@廣大「近視一族」的福音來啦,北京復興博愛眼科中心特邀同仁醫院知名眼科專家來院坐診,讓您0距離看名醫,號源有限,機會難得哦!同仁醫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玻璃體視網膜手術20年,是國內最早開展玻璃體——視網膜顯微手術者之一,尤其對眼底、玻璃體複雜視網膜脫離、玻璃體積血、黃斑前膜、黃斑水腫、黃斑裂孔、老年黃斑變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 同仁醫院緬懷32歲眼科醫生,他是同事心目中「輝哥」
    昨天晚上,32歲眼科醫生突然去世的消息在朋友圈刷了屏。這位眼科醫生被人們如此緬懷和紀念,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優秀,他的樂觀,他的多才多藝,更是因為他的善良:在他離開後,他的家人決定捐獻他的眼角膜,給患者送去光明,這也是一名眼科醫生對患者最後的關愛。
  • 傳承華夏文化 弘揚客家精神
    深圳市客家文化研究會(以下簡稱研究會),成立於2004年,是深圳市唯一一家市文體旅遊局批准、市民政局註冊的市級客家文化研究社團,深圳市民政局評估認定為三A級社會組織。本會自成立以來,為傳承華夏文化、弘揚客家精神,配合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 依託北京同仁醫院 全國眼科聯盟在京成立
    點擊查看 9月9日,由全國防盲技術指導組牽頭,依託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全國近150家醫院參與組建的「全國眼科聯盟」(下稱聯盟)在京成立。
  • 同仁醫院推出寒假眼科就診攻略 「黃昏門診」下午4時開診
    本報記者劉歡北京同仁醫院又迎來了中小學生配眼鏡、看眼科疾病的就診高峰。記者日前從該院獲悉,寒假以來,醫院的眼肌科、屈光中心和眼科綜合門診是兒童和學生患者最集中的三個科室,門診量較放假前均有大幅提升。為此,醫院特別向廣大家長推出了一份眼科就診攻略。四類眼疾患兒按需掛號「到底該掛哪個科室?」同仁醫院眼科分為眼科普通門診、眼底科、眼肌科等12個亞科,不少家長一進醫院大門就開始犯暈。同仁醫院推出了眼科就診攻略。
  • 同仁醫院眼科青年醫師王輝逝世 家屬決定捐獻角膜
    健康界獲悉,北京同仁醫院團委副書記、眼科青年醫師王輝同志於2019年6月30日在家中心臟驟停,經朝陽醫院全力搶救仍不幸離世,終年32歲。王輝醫師的家屬在他去世後已做出捐獻遺體角膜的決定。
  • 32歲同仁醫院眼科醫生走了,他將光明留在人間
    新華社北京7月3日電(記者俠克)3日上午9時13分,在北京同仁醫院亦莊院區的眼科手術室內,眼角膜科副主任接英和其他醫護人員向放在保存液裡的角膜深深地鞠躬、致敬……↑同仁醫院醫生及護士向王輝的角膜致敬。(北京同仁醫院供圖)這兩片角膜來自他們的同事——年僅32歲的北京同仁醫院團委副書記、青年眼科醫師王輝。6月30日,王輝在家中突發心跳驟停,經朝陽醫院全力搶救仍無法挽回他年輕的生命。回憶起當晚的情形,北京同仁醫院眼科副主任盧海至今難以相信。
  • 同仁眼科專家:看著很嚇人的3種病,其實不用治
    今天同仁醫院的眼科專家來和我們說一說~大家可以拿出鏡子,看看眼白是什麼顏色?健康的眼白顏色是瓷白色,有光澤,沒有斑點。「眼白的顏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眼部的健康狀況,不過有些情況看起來很嚇人但其實不用慌,但有些情況要格外注意。
  • 32歲同仁醫院眼科醫生王輝突然離世 一雙眼角膜捐獻患者
    王輝於2014年從北京大學醫學部臨床專業八年制畢業,博士學位,後進入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中心工作至今,生前曾獲得首屆「中國醫師協會全國十佳住院醫師」榮譽稱號。同仁醫院眼科副主任盧海,見證了搶救的經過。盧海在追思會上講述,當天夜裡接到電話得知這件事時,他慌張得「鞋都穿不上了」,宣告搶救無效的那一刻,他沒有太多情緒,直到第二天早上5點鐘回到家裡才放聲大哭。
  • 北京同仁醫院迎來「小小眼科醫生」 小朋友體驗到瞳孔的奇妙
    今天上午,18名小朋友來到北京同仁醫院,在這裡體驗「小小眼科醫生」。「你看看視力表的這一行,能看清嗎?」在眼科醫生的帶領下,6歲的普普明白了「如果一行有兩個圖標看不上,就要向上挪一行。」哦,視力表原來是這樣看的。在色覺檢查區,眼科醫生正帶領4個小朋友體驗「瞳孔」的奇妙,「你看,光照到我的眼睛,瞳孔就變小了。」瞳孔能夠調節進光的強度。
  • 黨日活動|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中心黨總支與武警國賓護衛隊聯合開展...
    2020年12月12日,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中心黨總支部38位黨員與武警國賓護衛隊聯合主題黨日活動。支隊政委首先對此次活動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並對北京同仁醫院專家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眼科黨總支書記劉武主任號召大家向武警官兵們學習,練出過硬本領,練出超人技術,為患者解除病痛是我們的職責與義務,希望通過此次黨建活動讓每一個黨員真正領悟黨紀黨性的精華和重要意義。眼科黨總支的專家團隊為官兵及家屬進行了短暫的義診和諮詢。
  • 同仁醫院眼科迎全年最高峰,預約候補讓號販子無法「粘活兒」
    眼科是北京同仁醫院的王牌專業,而近視眼又幾乎是「學生專屬」,隨著學生放假,同仁醫院迎來了暑期就診高峰。尤其是同仁醫院眼科門診,更是一號難求。今年醫院早早準備,在暑期到來的同時採取了多項應對措施,雖然醫院人頭攢動,但卻秩序井然。
  • 北京大醫院打擊號販子 同仁眼科今起不限普通號
    本市各大醫院出招應對號販子  同仁眼科今起不限普通號  春節後,已經結束「休假模式」的號販子陸續返京。昨天,北京市衛計委針對春節後號販子死灰復燃的現象,進行專項部署。要求醫療機構查找薄弱環節,增強主動作為、積極配合公安機關打擊號販子的意識和責任,加強內部管理。
  • 文化育人在傳承中創新
    去年中秋,學校舉辦了一場驚豔廣州城的「長真曉月、廣府風華」中秋晚會。晚會上,中西文化在長堤真光中學得到了交流與共享;漢服拜月禮、南粵先賢燈謎會、星光圖、月餅、菱角、芋頭,這一切帶來的不僅是視覺上的盛宴和舌尖上的美味,而且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懷想。
  • 同仁醫院眼科實行預約候補掛號,開發區院區還將增加號源
    眼科是北京同仁醫院的王牌專業而近視眼又幾乎是「學生專屬」隨著學生放假同仁醫院迎來了暑期就診高峰尤其是同仁醫院眼科門診在暑期到來的同時採取了多項應對措施尤其是新採取的預約候補掛號讓號販子徹底沒有了可乘之機沒號了還可以預約候補為了防止號販子搶佔號源同仁醫院暑期前開通了預約候補掛號
  •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原標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王寧利,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黨委書記、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長、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主任;是眼科學國家教育部重點學科、衛生部臨床重點專科、國家眼科診斷與治療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眼科學與視覺科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學科帶頭人
  • 「光明世家」百年傳承 183年出了38名眼科醫生
    當時正值清末民初,西醫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在中國逐漸發展,同中醫理論儼然對峙。尤其到了1929年,汪精衛反動政府提出「消滅中醫興西醫」的口號,把中醫當成一種封建迷信加以批判,還向國會提交「廢止舊醫案」。在國民政府的威逼下,中醫業十分不景氣,老醫者寥若晨星,中青年紛紛改業。
  • 同仁醫院眼科專家領銜10支兒童青少年預防近視科普小分隊成立
    今天(1月23日),「兒童青少年預防近視」北京首場主題宣傳活動在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胡同小學舉行,現場,由同仁醫院眼科專家魏文斌領銜的10支兒童青少年預防近視科普小分隊正式成立 。新華社資料圖國家衛建委挑選了包括北京同仁醫院副院長魏文斌在內的10位知名眼科專家,成立了首批10支兒童青少年預防近視科普小分隊,未來,這些專家將把醫院裡優質的眼科資源,帶到兒童青少年預防近視的科普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