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孝泉師範學校 李 靜
《合歡樹》的教學設計:導學案幫助學生走近作者,熟悉文本;抓住關鍵詞、句,運用多種誦讀形式,品味文章語言;以文解文,體悟作者情感。
《合歡樹》是高教社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單元所選的四篇課文,從多個側面揭示了真善美的豐富內涵:真善之美或美在境界,或美在善良,或美在愛的付出,或美在對愛的感恩。本文是史鐵生多篇懷念母親散文中的一篇,前半部分以時間為線索追憶母親,後半部分敘寫合歡樹的由來及
引發的思考,表達了對母親的深切懷念和對母愛的高度讚美。本文屬於寫人記事類散文,寫人記事類散文的一大特點就是選取若干片段、瑣事組合成篇,通過記敘、描寫和抒情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這些片段、瑣事往往又以一線貫穿。
20歲時,史鐵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疾了雙腿」,正值風華正茂,卻只能靠雙手搖著輪椅去想去的地方。他的母親一直堅韌地陪伴著他,費盡心思為他醫治為他找出路。可當時史鐵生一味地沉浸在失去雙腿的痛苦中,沒能多看自己的母親一眼,直到他親眼看著母親帶著遺憾離世……輪椅上的沉思以及對母親的愧疚,成就了多篇名作:《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我與地壇》《秋天的懷念》……還有本篇文章《合歡樹》。史鐵生心中的那棵合歡樹,是他所獨有的,他用樸實、細膩的語言,傳達了自己獨有的人生經歷和經驗。
本課的教學對象為2018級計電建合班學生。中職學生多屬於中考失利的學生,在初中很少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挫敗感讓他們漸漸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對學習缺乏主動性。他們語文基礎相對薄弱,對美的認識和理解普遍停留在事物表面。他們喜歡閱讀,但閱讀鑑賞能力有待提高。
王榮生教授指出:「『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遵照《中職學校語文課程標準》閱讀與欣賞建議,遵循散文教學設計原則,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依據寫人記事類散文的文體特徵和本文具體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1. 把握寫人記事類散文的文體特徵;2. 感受作者含蓄而又深沉的情感;3. 理解合歡樹在文中的含義,領會作者對母愛和生命的感悟。
一、導學案幫助學生走近作者,熟悉文本
王榮生教授說:「散文閱讀教學,實質是建立學生的已有經驗與『這一篇』散文所傳達的作者獨特經驗的連結」。 要讓學生走進作者獨特的經歷當中去,就得讓學生先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熟悉文本。為了節省課堂時間,課前,我發放了導學案,導學案共有四個環節:1.知人論世,走近作者;2. 初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並給加點字注音;3.再讀課文,完成下列表格;4.三讀課文,試理解合歡樹的含義。導學案相當於預習提示,幫助學生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熟悉文本。
表一:
表二:
二、抓住關鍵詞、句,運用多種誦讀形式,品味文章語言
葉聖陶先生說:「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並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所以,要「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離不開文本本身。我主要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讓學生仔細品味文章語言。
(一)集體誦讀與個人誦讀相結合
學生在預習時,找出了文章中抒情的語句,找到了讓他們動容的句子。課堂上,我會抽學生將最讓自己感動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出來。比如:母親的全副心思卻還放在給我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了很多錢。我會指導學生重讀「卻」、「 還」和「到處」,體會母親的堅韌,雖然希望渺茫,可依然殷切地希望兒子能夠恢復健康。再如:她倒總能找來些稀奇古怪的藥,讓我吃,讓我喝,或者是洗、敷、燻、灸。我會指導學生重讀「倒」、「 總」和「稀奇古怪」,體會「我」的不屑、驚訝和「我」的不理解。
(二)分角色朗讀母子對話
「我」殘疾了雙腿後,母親到處奔波,為「我」尋醫治病,儘管醫生和「我」都已放棄,可母親卻一直堅信能找到更好的藥方,這裡有一處對話描寫:
「別浪費時間啦!根本沒用!」
「再試一回,不試你怎麼知道會沒用?」
我引導學生仔細揣摩母親和兒子各自的心態,把兒子的極度不耐煩以及母親帶著祈求的語氣用誦讀的形式體現出來。
(三)對比閱讀
為了讓學生體會虛詞的表達效果,在敘寫合歡樹生長經歷的部分,我運用了對比閱讀的方法:
以為是含羞草,種在花盆裡長,是一棵合歡樹。
以為是含羞草,種在花盆裡長,竟是一棵合歡樹。
學生通過對比閱讀,找到兩個句子的異同,認識到虛詞的表達效果,「竟」、「卻」等都表現出了合歡樹生長經歷的曲折。
三、以文解文,體悟作者情感
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學生對母親的形象已經有了初步的認知,對作者悲痛、愧疚的情感已經有了初步的體會。但史鐵生的經歷經驗是他所獨有的,學生沒有經歷過,為了更深層次地體會作者的情感,我運用了以文解文的形式,用作者自己的語言解讀他的情感。
為了讓學生體會母親的辛苦,我引用了《我與地壇》和《秋天的懷念》中的語段:
在我的頭一篇小說發表的時候,在我的小說第一次獲獎的那些日子裡,我真是多麼希望我的母親還活著……母親為什麼就不能再多活兩年?為什麼在她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史鐵生 《我與地壇》)
鄰居的小夥子背著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正艱難地呼吸著,像她那一生艱難的生活。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史鐵生 《秋天的懷念》)
母親活著的時候辛苦地為我的病奔波,臨死前還掛念著兒子和她那未成年的女兒,用作者在文中的原話說,「她心裡太苦了。」
為了讓學生體會史鐵生的悲痛與愧疚之情,我引用了《我與地壇》中的一段:
搖著輪椅在園中慢慢走,又是霧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懸的白晝,我只想著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在老柏樹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頹牆邊停下,又是處處蟲鳴的午後,又是鳥兒歸巢的傍晚,我心裡只默念著一句話: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 (史鐵生《我與地壇》)
經過時間的洗禮,「我」終於理解了母親的付出與辛苦,可是,母親卻再也不能聽我跟她說一聲「媽媽,您辛苦了!」因為「母親已經不在了……」這是永遠無解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學生更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的悲痛與愧疚。
這時,學生已然明白,這棵合歡樹不僅僅是一棵樹,它還寄託著母親的希望,是希望之樹。在母親去世後,我看到這棵樹就能想到母親的種種。真可謂是「亦母亦子合歡樹,一枝一葉總關情」。
最後,我會介紹史鐵生去世後捐獻遺體的情況,讓學生明白,史鐵生這是用另一種方式「讓死活下去」。當年或許不是合歡的,母親辛苦,「我」也痛苦,但嚮往合歡的願望卻一直都在,從而升華主題。這時,學生不僅僅明白了母愛,更明白了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