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趙恆曾經在其《勸學文》中總結出讀書的好處:「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很好的詮釋了讀書接受教育對於一個人前途的重要性,但是民間也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說法。也因此有了今天這篇文章的主題,讀書真的無用嗎?
雖然讀書無用論很少出現在人們飯後茶餘的話題中,但是在網絡上,尤其是關於教育或者大學生受騙之類的主題新聞下面的評論區,這種觀點的評論喧囂塵上。
秉持這種觀點的人提出的論據無非是大學生畢業後找好工作難,剛入職的工資可能就兩三千,不要說買房就是自己生活都困難。而早早上班的人可能已經憑著自己學的技術或者勤勞肯幹實現了月薪萬元左右的工資,更有那一等做生意比較成功的小老闆直接藐視一切學歷高的人,仿佛他們都是書呆子,完全不能適應社會。
我的觀點是,對於那些早早離開象牙塔闖社會的人,他們付出的艱辛是別人體會不到的,是值得尊敬的。但是剛畢業的大學生也需要經過這個過程,才能實現個人的價值,獲得成功。只不過比早出道的人晚幾年而已。至於孰優孰劣,還得看個人的能力和性格的個體因素。有些人天生內向,有些人天生活潑,有些人有野心,有些人知足常樂。
那麼在將來的發展中,接受更多教育的人和提前工作的人誰更有優勢呢?自己做買賣當老闆的我們就不說了,如果真的覺得讀書無用,大可以讓自己的子女上完九年義務教育就下來幫你做生意,不知能不能做到,做不到就是誤人子弟。
我相信大部分生意人都會讓自己的子女完成高等教育,因為他們都知道一條簡單的社會規律,那就是對角線法則。人們在選擇結婚對象的時候大都會考慮對方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是否和自己相稱,當然有個別攀高枝的情況,但是總體來說是教育背景和家庭背景相似,或者兩者互補各取所需的人更容易走到一起。要知道灰姑娘辛德利拉也不是個給人家做苦工的農家少女,她是被後母迫害的貴族小姐。
大部分人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上班族。兩個人,一個低學歷,一個高學歷,低學歷的人很難進入有學歷要求的崗位,比如考公務員或者事業編,亦或著是國企外企甚至大型私企的某些崗位。而高學歷中的人卻可以去搶低學歷者的沒有技術含量的崗位,願不願意去是另一回事,這就牽涉到一個選擇權的問題。
個別不喜讀書卻成功的案例不能代表整個社會,因為你的成功也不是偶然。通過努力成功也是一種社會大學教育,要知道大部分人都不具備成功需要的素養,而成功除了個人的能力還是需要一點點運氣的。我相信那些說讀書無用的人打心眼裡還是希望自己和孩子能有機會獲得更高等級教育的。
所以為了下一代,為了整個社會風氣的健康發展,請不要宣傳讀書無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