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隨著運輸技術和冷藏技術的發展,海鮮已經越來越普及,就算地處內陸,也能吃到各式各樣的海鮮。海鮮美味營養價值高,越來越多國人加入了食用海鮮的大軍,許多海鮮都要靠人工養殖才能滿足國人需求了,貽貝便是其中一種。
貽貝是一種海洋生物,它有很多名字,比如海虹、青口等,而煮熟後晾乾的貽貝又稱為淡菜。在我國,貽貝活躍的地區為沿海地區,如渤海、福建等地,在海邊的巖石上常常可以看到他們的蹤跡。貽貝多為楔形,形狀細長。
貽貝如貝殼般都是有兩片對稱的殼包裹著殼裡的肉,但貽貝與貝殼又有不同。貽貝殼長六至八釐米,殼長通常不超過殼高的兩倍。貽貝殼為黑褐色,且表面有紋理,為以頂端為中心向末端擴散的環形,如同漣漪。貽貝的足又小又細,常常吸附在吸附在海岸的巖石上。
貽貝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體型小,但蛋白質含量非常高。每一百克的鮮貝肉中,就可能包含10.8克的蛋白質。並且,人體所必須的多種胺基酸在貝肉中也被發現。
除了對人體有重要營養價值的蛋白質,貽貝中還含有有利於人體健康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如碘、鋅等。貽貝營養含量如此之高且烹飪起來營養美味,深受國民喜愛。
除了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外,貽貝的藥用價值也很高。經過近年來的研究,專家發現貽貝肉對氣虛活血等身體不適的症狀有一定療效。如果平時適當食用貽貝,身體機則能得到一定改善。除了調節人體內的血液循環狀況,貽貝還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的美容功效。
隨著貽貝多種價值功效的發現,貽貝在我國的需求也日漸走高。我國從很早以前就開始人工養殖貽貝,以滿足國人對貽貝的大量需求。除了滿足內需,我國的貽貝也對外出口,山東和遼寧便是兩個出口海岸。
然而貽貝在我國供不應求,在非洲卻是泛濫成災,當地人寧願餓著肚子也不吃。那麼原因又是為何?原來,在非洲並不像我國有大量的專業烹調廚師,可以將貽貝烹飪的五花八門,他們採用的還是非常簡單的烹飪方法,因此在他們看來,貽貝的口感並不好。
如果說口感是非洲人不吃貽貝的客觀原因,那麼另一個就屬於主觀原因了。非洲人從古代時就不吃黑貝類食物,因為他們覺得這類食物中孕育著惡靈,吃了會厄運纏身。這樣深深紮根在當地人認知中的迷信,讓當地人對黑貝類食物敬而遠之。而貽貝正是符合這類特徵的貝類,所以儘管海岸貽貝泛濫,非洲人飢腸轆轆,他們也不會輕易吃它們。
貽貝營養價值豐富,還具有藥用和食療價值,其烹調方法多樣,可以說是我國餐桌上的坐上寵。然而備受國人歡迎的「寵兒」,卻在非洲遭遇「冷板凳」,不能不感慨民俗多種多樣,精彩紛呈。這種美食在國內深受歡迎,在非洲卻泛濫成災,當地人稱再餓也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