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上邊界收官處,萬裏海疆第一篇。
東經108°,北緯21°,中越邊境北崙河入海處。這裡,是祖國漫漫陸地邊防線的終點,也是萬裏海岸線的起點。這裡,我國的海岸線與陸防線,祖國的歷史與未來,交匯成一點。
一半是陸地,一半是海水。駐守在這裡的是廣西軍區某邊防團一連竹山港哨所。「下海代表祖國,上岸代表軍隊。」在哨所官兵看來,這句話不僅生動詮釋了他們這支「水陸兩棲巡邏兵」的特點,也道出了他們心中的榮耀。對他們來說,「一號界碑」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種歷史擔當。
在這個特殊的地域,官兵們不僅要做「陸上猛虎」,還要成為「海上蛟龍」。從哨所組建的那天起,這群步兵出身的邊防官兵就開始以高標準錘鍊自己的陸海「雙棲」本領。他們把目光從曾經熟稔的阡陌山野投向了神秘而更為廣闊的南中國海、北部灣;潮汐、海流、航道,大邊防、大海防……這些從未聽說過的知識成為他們的新課程。
第一次巡邏在祖國的邊海防線上,新兵周軍在神聖之中頗有一絲興奮。但他很快發現,哨長和老兵們都分外嚴肅認真,對察看過數千次的界碑及其四周進行仔細察看,檢查界碑是否完好,用望遠鏡仔細觀察對方。周軍不解,每次巡邏都是這些事,何必這麼較真。
「邊海防線的走向、界碑情況以及所有標記點和未標記點的任何細微都關係到國家領土,每一次巡邏都是在顯示主權、捍衛領土,國門前我們代表的是中國。」老哨長的一席話,給周軍上了深刻而生動的一課:邊關雖遠,連著祖國;崗位雖小,責任重大;一萬次執勤巡邏可能沒有情況,一次疏忽就可能使國家利益受損,邊境巡邏遠不是走一走看一看那麼簡單。從此,當一名合格的「國門衛士」,成了周軍矢志不移的追求。如今,這個有著15年軍齡的老兵,成為了哨所名副其實的「邊防通」、「活海圖」。
在這個哨所,像周軍一樣,官兵人人掌握了3種以上新裝備的技術性能,個個實現了「一專多能」、「一兵多用」。因為在他們心中,祖國的尊嚴、軍隊的形象比他們的生命還重要,而捍衛尊嚴的最好利器就是擁有過硬的本領。
大學生排長黎勝剛到哨所時,倍覺大材小用。是火熱的哨所生活改變了他。哨所每次巡邏在祖國邊海防線上,3次乘艇、2次登島、4次涉河、5次走陸地邊界線、2次通過邊境二級以上口岸,官兵的一舉一動都事關祖國的尊嚴、軍隊的形象,這讓他深深認識到:「每次巡邏,仿佛觸摸到祖國的肌體;每次查看界碑,總能感受到領土主權的尊嚴。」他說:「過去,祖國在我腦海裡就是一張地圖,現在祖國在我心中就是神聖的邊海防線和界碑。」
蔚藍天空下,北部灣海域萬頃碧波搖曳出醉人的漣漪。記者跟隨巡邏官兵出海巡邏,沿途漁船、貨船上的群眾都面帶微笑友好地招手問候。「紅旗駕駛員」周軍從容駕駛著巡邏艇自豪地說:「如今巡邏在浩瀚的大海上,就是閉上眼睛也不用擔心越界。」
東興口岸的中越友誼大橋是巡邏的終點。大橋上人頭攢動,他們大都是前往異國度假的國內遊客。巡邏艇在橋下調頭,立刻吸引了遊客的目光,一些遊客情不自禁地將鏡頭對準官兵們拍個不停。
巍巍國門前,一座刻著「中國」兩個大字的嶄新大理石界碑傲然矗立。界碑下,過去荒蕪的沙灣葦灘如今已成為我國大西南通往東南亞的水上黃金通道。而駐守在這裡的一代代官兵,也始終伴隨著「一號界碑」成長。他們共同見證著邊疆的巨變,憧憬著祖國明天的輝煌。(記者 陳典宏)
短評
學習陸秀夫,不當陸秀夫
中國軍網記者頻道特邀評論員 伍正華
近日在南澳島採訪,閒時得訪「宋井」。井為南宋名相陸秀夫所掘。
陸秀夫七歲能詩文,十七歲與文天祥同中進士。元軍攻宋,滿朝文武望風而降,幼帝宣召位列官員不過六七人。唯有陸秀夫等持笏正立,淚洗朝袍。
宋廷逃亡至南澳島後,遇颱風兵卒溺亡過半。島上淡水奇缺,陸秀夫在海灘上選一址,使人掘之,泉湧如潮,甘冽清甜,所距大海不過數米,至今不竭不漫,百世奇之。
然陸秀夫可學之處,不在其臨海掘井,亦不在其令蛙止鳴,而在其慷慨悲歌,寧死不屈。崖州海戰,「海上流亡朝廷」二十萬將士戰死。陸秀夫自知光復無望,遂對幼帝趙昺說:「德佑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語畢,以白縞敷之,負其投海自盡。
陸秀夫之悲,難離海戰之敗。竹山港為中國陸上邊界收官處,萬裏海疆第一篇。哨所官兵爭當「陸地猛虎」,更爭當「海上蛟龍」,甚好,甚好!
本文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