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咱們都玩兒過吹泡泡的遊戲,買來的道具,蘸一蘸,用嘴向前吹,就能出現五顏六色的泡泡~
時代在進步,現代人的玩兒法又不一樣了!這不,小德發現,已經有人丟掉道具,乾脆直接用嘴吹泡泡了!
吹泡泡的遊戲,我們從小就開始玩兒,但你知道它的原理是什麼嗎?為什麼這位女孩兒可以變身「人肉泡泡機」?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
泡泡形成的原理
泡泡,其實是由於水的「表面張力」。液體之間的水分子會受到來自水和空氣兩方面的牽引力,由於水分子之間的牽引力比水和空氣間的牽引力大,就會發生水分子在空中粘合在一起的情況,也就是「泡泡」。
其實,你用溼潤的舌頭舔一下上嘴唇,然後慢慢脫離,也會在嘴裡產生泡泡,只不過它很快就破掉了。那麼,為什麼吹泡泡機就可以讓我們較長時間的看到泡泡呢?
如果是純水,它的表面張力會很大,泡泡形成後會迅速將它「扯斷」。而如果換成肥皂水,它的張力就會變小,從而維持泡泡的狀態。
並且,由於泡泡是圓的,太陽光照射過來後會在表面發生幹涉,從而讓泡泡變得五顏六色,非常好看~
「泡泡水」是怎麼做的
女孩最開始吹泡泡,是用的洗澡時偶然塗到嘴上的沐浴露。但後來她吹泡泡,就更加注意安全了,用的牙膏和一些可食用產品調配的「泡泡水」。
雖然女孩沒有透露用的哪些可食用產品,但自製可以用嘴吹的「泡泡水」其實也蠻簡單的。
小德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個,安全可上嘴的「泡泡水」配方。
1/4杯無淚配方的嬰兒專用沐浴露,3/4杯水,3湯匙玉米糖漿或白砂糖。
添加糖或玉米糖漿,是為了增加吹出泡泡的粘度和持久性。而為了用嘴吹泡泡的安全,沐浴露一定要選安全無害的,就算沒達到可食用級,至少也不能對人體造成傷害。
製成後擺放一段時間會令「泡泡水」的效果更好,但因為兩周過後,泡泡水很可能會分離,因此一次最好不要製作太多「泡泡水」,避免浪費。
泡泡水的最佳比例還需要不斷嘗試,製作配方也有很多種,想要吹出最大最好的泡泡,還是要像視頻裡的小姐姐一樣,不斷嘗試才行。
不過小德也要提醒大家,如果不能確保「泡泡水」的安全性,最好不要上嘴哦,小孩子也不要一個人在家裡嘗試!
「泡泡水」蘊含的化學知識
泡泡水中,蘊含了許多化學的知識,比如「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泡泡水由於表面張力,在空中形成泡泡,這其實屬於分子間作用力。說到這兒,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位「神人」。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最強大腦選手王昱珩,僅用肉眼觀察,從520杯同樣來源的水中辨別出了自己最開始看到的那一杯。
從表面上看,520杯水一模一樣。但選手王昱珩可能有著驚人的觀察能力,甚至能觀察到水中分子的運動,從而對其進行記憶,迅速找出。
中學化學實驗
大家可不要覺得分子的內容「太玄」,其實,「分子間作用力」「分子的運動」與我們的生活非常接近,並且,這也是我們中學必做的化學實驗之一!
看這張圖,是不是感覺很熟悉?小德就來帶大家溫習一下「證明分子是不斷運動的」這一實驗~
實驗用品:
燒杯、量筒、滴瓶、玻璃棒、濃氨水、酚酞溶液、蒸餾水
實驗過程:
在蒸餾水中加入酚酞溶液,在酚酞溶液中加入濃氨水,酚酞溶液遇鹼變紅,將盛放不同液體的容器放在同一密閉環境下觀察
觀察結果:
盛有蒸餾水和酚酞溶液的杯子逐漸變紅
實驗結論:
濃氨水易揮發,其分子運動到旁邊的杯中,因而導致變色,證實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如此一來,你是否對化學中的分子運動了解更深了呢?小德建議您,初高中時期,一定要讓孩子認真對待每一個動手的物理、化學實驗,因為這可以讓他們對知識有更加充分的理解、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