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上千年的觀賞鳥飼養史上,古人們用經驗和知識為我們流傳下了「四大鳴鳥」之說:分別是畫眉、繡眼、百靈和靛頦。每一種鳥都特點鮮明優勢明顯,會十三套口的百靈、透著江南靈氣的繡眼、能打能唱的畫眉,而今天要介紹少的這種觀賞鳥,是最不推薦大家飼養的一種,也是老北京地區最火熱的觀賞鳥之一:靛頦。
大多數流傳下來的觀賞鳥都被列入我國保護動物行列,靛頦也不例外。但是其他的多數鳥兒在辦理《野生動物飼養許可證》後可由人工進行良性繁殖,而靛頦的人工繁殖難度較大,大多數市面上流傳的靛頦都是野外非法捕獲,為了保護生態,所以不推薦隨意購買靛頦來飼養。
除了受到保護限制外,靛頦在所有的觀賞鳥中屬於飼養難度極高的,靛頦的飼養難度不在於叫口訓練,僅僅在於「養」。為何靛頦被譽為「鳥中君子?靛頦的飼養難度是什麼?靛頦講究的」曬洗遛蹲「是什麼?怎樣挑選和培養一隻上品靛頦?
雖然不推薦飼養,但為了讓大家了解傳統鳥文化,我們不妨來深入研究一下:關於靛頦的那些講究。
全文3000字左右,閱讀時間7分鐘,篇幅較長建議收藏後閱讀。
靛頦的分類:紅叫天藍叫地
靛頦一度是最受歡迎的籠養鳥,有紅靛頦、藍靛頦之分,分別對應紅喉歌鴝(Luscinia calliope)和藍喉歌鴝(Luscinia svecica),屬於歌鴝屬。歌鴝屬有13個種類之多,我國有11種,被用於籠養的都是紅/藍點頦。靛頦屬於地棲鳥裡的河邊鳥,野外的靛頦不喜歡叢林,常見於沼澤、溼地附近的叢林附近,以昆蟲為食,北方繁殖,入秋南下。
養鳥屆流傳「紅叫天藍叫地」,意為紅點頦擅長模仿鳥類的鳴叫,藍點頦擅長模仿鳴蟲的聲音。不過在叫口上靛頦並不像百靈那樣嚴格,沒有固定套口,只要不被青蛙聲、螻蛄聲髒了口即可。
在四大鳴鳥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百靈鳥對叫口要求極嚴但是對外表要求卻在其次,靛頦則完全相反,靛頦對叫口要求雖不嚴謹但是對外形倒是極為講究,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下靛頦文化中,外表的講究是什麼。
靛頦的外表講究:變化萬千圖譜複雜
靛頦最獨特的外形特點,就屬胸部五彩斑斕的羽毛,稱為「羽環」(各地民間叫法不同)。靛頦的羽環有四種顏色:藍白黑絳,絳指的紫色並非大紅色,其中講究環多色多分布均勻為上品,但忌諱黑色。靛頦的圖譜複雜程度不亞於畫眉的眼砂和眼水,根據先人經驗記載,常見的可分為:
一塊紫、一塊玉、一塊藍、一塊鐵、三道絳、五道環、三環套月、五環捧月等數十種。(是不是有點像田園貓的圖譜?)
現在把常見的中上品羽環圖譜製作給大家方便大家參考,看看您家的靛頦屬於哪種,即使家中沒有飼養,也可作為鑑別用。普通的五道環就不單獨舉例了。
了解靛頦圖譜可以很大程度上幫助鳥友選擇一隻上品的靛頦。畢竟現在的社會已經不適合讓觀賞鳥學習套口了,也少有人有時間去訓練套口了,不如把重點放到籠鳥的外形選擇上,畢竟一個時代一個養法。
靛頦的選擇除了看羽環的環數、工整和寬窄外,還要注意頸部不能過短,好的靛頦有一條一眼可辨的修長的脖頸。脖頸越長,白環越寬,靛頦則被視為品相更佳,一般來講小指寬的白環為上品,拇指寬的白環為上上品。還有一些奇特的羽環例如藍、黑、紫的三大絳,亦為極品。
後文就會了解到,靛頦飼養難,主要就難在換羽期如何避免羽環變糟。
靛頦的飼養歷史
清朝的靛頦,是各地進貢給皇家專用的觀賞鳥,即使是民間也只見於達官顯貴人家,並且要配置專門的「鳥把式」,那時候養鳥叫「伺候」。當時的內務府有一句關於養鳥的話:
匪畫眉,土百靈,為有靛頦,鳥中君子,色藝俱佳。
可見靛頦在皇室貴族家族眼中的地位不俗,可以說是地地道道的富貴鳥了。
靛頦無法被普通人家飼養的重要原因是餵食難度大,保養困難。接下來我們細說:靛頦的飼養和餵食講究。
靛頦的飼養難度:比絕大多數觀賞鳥都大,先說餵食
靛頦和大多數經典籠養鳥的飲食需求不太一樣,對葷料需求非常高。一般鳥兒以穀類為主,葷料為輔,到了靛頦這,就得以葷料為主要飼料了。靛頦可以食用的蟲類有:螞蚱、蟋蟀、蚯蚓、甲蟲類。麵包蟲、柴蟲這種通用葷料就不提了,重點要說一下個別蟲類的餵食講究。
蟋蟀/螞蚱。蟋蟀螞蚱這種活蟲,捕捉來後只餵水不餵食,餓上兩天排淨體內糞便再餵熟胡蘿蔔,蟋蟀螞蚱吃飽後立即餵鳥,能最大程度提供靛頦需要的營養。甲蟲。甲蟲對靛頦來說是微量元素最豐富的食物,身體充足的免疫力就靠甲蟲的餵食量來提供了,但甲蟲不可多喂。講究餵食「草蟲」(即草上的甲蟲),不餵「土蟲」(土裡的甲蟲),例如能為瓢蟲就不餵西瓜蟲,也講究餵單色蟲不餵多色蟲,例如能為椿象就不餵瓢蟲。這是因為花色甲蟲和土長蟲體內毒素較多,會影響換羽效果。甲蟲在換羽前期作用較大,應該及時補充。蚯蚓。蚯蚓不作為常規食物,主要用於靛頦換羽期繁殖期前後去火穩定鳥性,或在天氣炎熱時摻到常規食物裡延緩飼料變質,這是因為蚯蚓性涼的原因。蚯蚓用餵魚的紅蚯蚓,用清水浸泡洗滌,祛除汙垢。蚯蚓只可做配食不可做主食。而且作為河邊鳥,偶爾食用蚯蚓倒是也符合靛頦的天性。
除了以上主食外,老年間講究的人家和專業的鳥把式還會專門餵食靛頦「壁虎尾巴」,但這種東西可遇不可求就不再多提了。
靛頦的乾料可以選擇常規的其他鳥用的乾料,也有專門的靛頦飼料。如果餵常規乾料,一般會選擇加入鮮牛肉和昆蟲的粉。可用蘇子作為主要油料,用以補膘。
為什麼靛頦餵食比其他鳥都要講究?這是因為靛頦主要欣賞外形,而且顛頦胸前的羽環形態多變,如果在飼養時餵食不注意,在換羽後很可能一套非常極品的羽環顏色就變成了普通顏色了,喪失它原本的觀賞價值了。如果一隻羽環一般的靛頦,在經過嚴謹餵食後,換羽期一過你可能會收穫驚喜——越講究的餵蟲技巧,就可能收穫越稀有的羽環!
餵食如此麻煩,也就讓靛頦在清末民初註定無法流入普通人家
再說講究:曬洗遛蹲
靛頦飼養日常除了餵食,就是四個字的重點:曬、洗、遛、蹲。
關於顛頦籠的古法講究
點說靛頦籠,顛頦籠和黃雀籠基本上一樣,古法講究直徑295高度210(單位毫米),有48、52、56條之分,方籠230見方高200(單位毫米),但是現在的籠具因為形形色色的定製太多了,已經不講究尺寸了。
還有講:紅點頦比藍點頦的籠絲少4條,紅點頦用亮底藍靛頦用底板,但這種講究現在已經用不上了,大家簡單了解即可。黃雀籠、紅子籠都可以替代。(這種文化的淡化,一方面是正常的文化流失,一方面也是順應社會審美需求的變化,大家無需計較。)
上圖這隻靛頦品相雖不算亮眼,但大家可以參考這張籠子的配置:雙槓纏線三件套鳥杯,鼓腰型水罐,底部高封邊,下鋪紗布代替底沙,靛頦對吃砂沒有嚴格需求。
這裡要額外提醒:靛頦和百靈雖然都為地棲鳥,百靈不需要抓槓但靛頦需要。
了解完籠具,了解一下「曬洗遛蹲」
洗和曬:顛頦需要每日洗澡,籠具要每日清潔。這還是由於靛頦屬於河邊鳥,並且吃昆蟲,糞便多,所以要保持靛頦生活環境的溼潤和乾淨。可以用溼草鋪底,更符合靛頦的需求。養顛頦真正講究的人家,至少兩套籠:一張籠養一張籠清潔完後曬透,循環使用。還有人用第三張籠專門洗澡。遛和蹲:靛頦、紅子、畫眉都是對遛非常有需求的鳥。新靛頦遛鳥要戴好籠罩,先蹲後掛。如果在還沒熟悉的情況下過早就掛起來,靛頦容易仰頭和撞籠。靛頦對溫度要求嚴格:冬季不適合遛鳥,室外溫度15攝氏度以上時才適合靛頦外出。室外溫度太低的時候,掛在陽臺處並保證室內溫度即可,洗澡溫度同理。
作為傳統四大鳴鳥之一的靛頦,雖然受到飼養限制的影響可能會逐漸失傳,但作為我們養鳥愛好者,不妨借著了解靛頦的同時,了解一下我們的古文化,也是一件趣事。推廣靛頦的飼養小知識,本意並非推崇大家去飼養保護動物,而是借著前人流傳下來的經驗和知識,對我國上千年的鳥文化有更深的認識:每一隻鳥兒,背後都蘊含著古人的智慧和審美。
更多養鳥文化,記得關注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