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讓我推薦一條北京老城區內適合在秋夜散步的街,我一定會脫口而出:國子監街。作為老東城人,我也不時驚詫於一個事實,這麼多年過去了,任都市喧囂歲月流逝,國子監街依舊安靜、淡然,擁有從容不迫的氣質。而說到這條街,必然會提及坐落在這條街上的最重要的建築--始建於元代的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這兩處場所,可以說是學生們的一個必遊之地了。
孔廟和國子監,合於「左廟右學」的古制,分別為皇帝祭祀孔子的場所和元、明、清三代中央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兩組建築群都採取沿中軸線而建、左右對稱的中國傳統建築方式,組成了一套完整、宏偉、壯麗的古代建築群。
北京很多「70後」、「80後」上高三時,都喜歡在高考前去孔廟拜拜孔子,其實現在回過頭想想,17、8歲孩子肚子裡的「私心」,更多是和同學們在繁忙的學習之餘,能找個「合理藉口」讓父母同意、去遊玩一番,後來我有了自己的孩子,發現北京不少幼兒園、小學的畢業典禮,以及中學生的18歲成人禮,也會在孔廟舉辦,孩子們身著古裝「開筆」、「拜師」、「背誦」等等,非常有趣,也很有意義。
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大德十年建成(1306)的孔廟,它經歷過多次重修,為元、明、清三代祭孔建築,又名「先師廟」。廟坐北朝南,大門稱先師門,仍保持了元代風格。步入先師門可以看出,北京孔廟主體建築都覆以黃色琉璃瓦,算是封建社會的最高建築規制了,凸顯了皇家氣派。進入先師門,迎面看到的便是大成門。大成門前一尊高近2米的孔子像,很多遊人會在此留影。
第二進院落裡的大成殿是整座孔廟的中心建築,也是孔廟內最神聖的殿堂。殿內金磚鋪地,內頂施團龍井口天花,其規制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建築等級,堪與故宮太和殿媲美。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木牌位,殿內各種帝王、名人書寫的匾額。
而進入最後一進院落,不能錯過的是逢整點進行的古裝祭孔樂舞表演《大成禮樂》,從早上10點到下午4點間(12點到13點休息),一次時長約15分鐘。
此外,孔廟碑林也讓人印象深刻,近二百塊碑刻上記錄了元、明、清三個朝代600年以來的51624名進士姓名、籍貫、錄取名次,可以說是見證了科舉制度,仔細找找,看看能否找到于謙、鄭板橋、紀曉嵐、龔自珍、徐世昌、沈鈞儒等「歷史名人」的大名。
國子監的整體建築也是坐北朝南,中軸線上分布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闢雍、彝倫堂、敬一亭。東西兩側有四廳六堂,構成傳統的對稱格局,是我國現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辦大學建築。
闢雍與孔廟相通,進入國子監的太學門,先看見的是國子監二門內大型琉璃坊牌坊,它是北京唯一一座專門為教育而設立的琉璃牌坊。正反兩面橫額均為皇帝御題,是中國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徵。不少導遊會讓孩子們「跳」著過牌坊,寓意「跳過龍門」,過了牌坊之後,又會讓孩子們去摸一尊龍頭小獸的頭部,所以每次我來到這裡,都會看見這尊小獸周圍圍著許多人。原來,這尊小獸是「龍生九子」中的一子--鰲,孩子們熱鬧而認真摸著鰲頭,就是討個好彩頭——獨佔鰲頭。
闢雍則是國子監的中心建築,建於中軸線中心一座圓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臺上,是一座方型重簷攢尖頂殿宇,這種建築形制象徵著天圓地方。乾隆皇帝之後,每逢新帝即位,都要來此做一次講學,以示中央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重視。據說當年聽課的太學生都排到集賢門外的國子監街上了,大家都特別自豪,因為自己此後便是「天子門生」了。
離開這裡再次回到國子監街上的時候,請不要忘了去看一眼下馬碑,在孔廟大門外東西兩側20米處,各設了一座清代下馬碑,碑身正背兩面,分別鐫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滿、漢、蒙、回、藏、託忒六種文字。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即便皇帝親臨,也要下輦步行,以此表示聖賢至上、孔子地位之尊。
GO提示:
門票成人30元/人,中小學生憑學生證免費,遊覽時間大約需要2到3小時。附近值得一去的景點還有雍和宮、五道營胡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