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讀者對沈祖堯教授並不陌生。2014年他憑藉一篇「不負此生」的畢業典禮致辭,打動了無數的內地讀者。日前,沈祖堯來到香港書展,與三位特邀青年嘉賓和臺下觀眾一起對話,漫談大學教育與成長價值。
儘管沈祖堯已於2017年卸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但對於這段經歷,他仍然有頗多感慨。他在今年的書展上帶來新書《校長畢業了·亦師亦友心底話》,收錄他在2010-2017年出任中大第七任校長期間所撰寫的57篇博客,整理其任校長期間的各種回憶。講座現場有不少中文大學的同學、校友,也有不少內地在港求學的學生,講座主現場座無虛席。由於聽眾過多,主辦方加開了第二會場,安排其餘觀眾觀看主會場的現場直播。
現場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嚴鴻霖、香港中文大學校友馬銘賢醫生、香港中文大學在讀學生陳敏鎧。三位嘉賓代表了不同的年齡階層及生命經驗,對大學教育和青年成長有著不同的理解。
左起:陳敏鎧、沈祖堯、嚴鴻霖、馬銘賢
大學教育的商品化問題
沈祖堯表示,在擔任校長七年間,校園和社會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但他當時說過的一些話,其背後的理念和價值卻是經久不變的。出版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讓人們記住大學的理念和使命,清醒地認識到大學存在的不足與弊端。
沈祖堯非常憂慮大學教育的商品化問題。不管是香港還是外國,許多學生和家長認為,花昂貴的學費讓學生進入學校的過程,就是購買教育服務的過程,學生和家長交錢成為消費者,學校成為銷售文憑和成績的生產者。師生關係變成了買賣關係,言傳身教只剩下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學校和老師為了讓學生順利拿到成績,不惜用極低的標準讓學生以極高的成績畢業。
沈祖堯在校長任期內看到這種思想導致的陰影:有的學生在提交給校方的教師評估表裡用不雅的語言對教師進行評價,用恐嚇的語氣要求老師提高分數,否則將在評估表中「打小報告」。沈祖堯敦促學生和家長認真反思,當老師對教育投入責任和感情之後,究竟要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沈祖堯雖然沒有正面回應應該如何對待,但是他在書中提到的一句話,或許可以成為這個問題的答案:「話到口中留半句,理從善處讓三分。」
講座上,有人談起當今大學制度框架和資源現狀下,青年老師在兼顧教學與科研方面變得十分辛苦,以香港中文大學為例,如果青年教師在獲聘六年之內沒有到達一定科研成績,就不會獲得續聘。許多青年教師在教學與科研、理論與實踐、發文章與做實事之間徘徊糾結。
針對這個問題,沈祖堯稱,教師是大學重要的資源,大學應珍惜優秀的教師。他列舉了自己任內的一個例子,一位獲得學生歡迎和愛戴的教師,由於文章發表情況平平,按照學校要求將不會獲得續聘。但當他了解到這位老師對學生的悉心栽培和學生的挽留之意時,他不惜與處理此事的校務委員會爭辯,最後運用校長特權,將這位老師長期留任。
「如果這樣的老師不能留下來教書的話,這就傳遞了一個『教書一點都不重要』的消息,以後你就不用指望能招收到好的先生。」沈祖堯講到這裡提到教師這個稱謂的時候,用的是「先生」。
學生從學校畢業的一個證明,是從校長手中拿到一份屬於自己的成績單。回望自己七年半的校長生涯,沈祖堯並不想給自己打上一個分數。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周保松在沈祖堯書中序言寫了這樣一段話,「他最享受的,似乎是和他的學生一起在陳根記(一家毗鄰中文大學的大牌檔)喝杯啤酒,細細體會『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道理。」
沈祖堯與觀眾合影
青年該如何看待理想和現實
「當聽到學生放棄追逐自己的夢想,找了一份穩定的工作穩定的收入,我自己都很失望。」這是沈祖堯在書中寫下的一句話。
沈祖堯引用W. Chan Kim的「藍海戰略」來比喻現實與理想的關係。所謂「藍海戰略」,即這個世界存在著紅海和藍海兩個海洋,大多數人只在紅色的海洋裡相互廝殺、激烈競爭,以求得生存機會。但是在紅海之外有著一個廣闊無邊的藍色海洋,人們無需互相排擠拼殺,就可以發展事業,擴展領域。
沈祖堯在矽谷看到,許多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的校友投身創新創業、拒絕「獨角獸」提供的高薪待遇。他堅信,每個人一定都能找到自己的藍海。儘管這些創客不一定能夠馬上獲得成功,但是他們的視野因此獲得了開闊。他希望年輕人不要被樓價等沉重的現實負擔窒息了靈光。
沈祖堯用自己當醫生時曾經犯錯的經歷寬慰年輕人,不管畢業之後出來從事什麼行業,路途總歸併不平坦,一定有許多起起伏伏,看待這種挫折的關鍵是建立自己的韌力。沒有人可以平步青雲,只有增加韌力、眼光放長才能度過這個難關。
本文由「大學新聞」與南京大學新記者<NJUXJZ>聯合首發
文字 | 吳梓溢
圖片 | 吳梓溢
責編 | 白淨 張曉雨 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