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世上大概有兩種人…

2020-12-12 老方說

最近兩三年,我常常有種恐懼:

好害怕這一輩子就如過去那樣稀裡糊塗的過去,白活了一場。

為此,也曾追逐過名、利、位、美食、情慾和物質的索求,以期望獲得欲望的滿足,證明自己生活的意義、價值。

後來呢,非法即舍。

我慢慢意識到這些東西確實重要,也有趣味,但終究不是人生的根本,如果繼續沉浸在裡面,那麼到老死的時候仍然是難免後悔。

到了現在這個階段,我認為,人生是為一件大事而來,但不能老掛念著生死——那樣目的性太強,太功利。

還是要做事,做事本身就是精進、充實人生的過程。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體會。

人總有一個時期,或者是幾個月,或者是兩三年(嗯,七八年的都有),都是沒有事做,也不適合去做事的。

這就是時運不濟,做什麼事都白搭,「行拂亂其所為」,處處都是人生的逆境。

在這之前呢,大都是胡亂做事,有的靠著命裡註定的運氣,有的靠著小聰明,都可以做成一些事情。

但之後肯定會有一個「行拂亂其所為」的時期,《易經》裡有個解釋說得好,潛龍在淵,諸事不宜,只適合蟄伏。

當然,潛伏爪牙忍受的滋味是不好受,但不受也得受,任你百般的機靈,千般的手段,都不管用。

你終歸是要慢慢「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磨鍊心性,等待時機。

看現在最火的幾個創業成功的明星企業家,哪個不是如此這般走過來的?

人還是要在逆境中修煉出洞徹本質和真相的能力,然後才會懂得什麼是方向和選擇,知道怎麼去做事情。

德國哲學家格奧爾格·威廉·弗裡德裡希·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德語,不會讀,純粹是裝逼格)說過這樣一句話:

世上大概有兩種人:一種人畢生致力於擁有,另一種人畢生致力於有所作為。一心渴望擁有,一旦沒有達到目的,就會失落、痛苦和絕望;心無旁鶩,專心於事業的追求,就會忘掉許多煩惱,找到許多努力過程中的快樂。默默耕耘的人其實是最智慧的人。

不愧是19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簡要地拆分出了兩種人。

人都是混居成群的,人又往往容易被環境所迷惑,被裹挾著隨波逐流。

但如果從後往前看,到事情蓋棺定論的時候,回頭再望,就會明白人和人之間是有非常大的差別,其區別之大,簡直是猶如兩個物種。

可以說,我們身邊的大部分人都是黑格爾所說的第一種人,今年要買車,明年要買房,後年再買新車、新房,想要這個,想要那個,如果抽離了這些物質的欲望,不知道他們還剩下些什麼?

也許那些渴求和求而不得的失落、痛苦和絕望都變得毫無意義。

人生大概就是這樣浪費掉的。

這個世界是所有人的,但歸根結底是由少數人說了算的。

睜開眼看看當今世界上所有算得上有頭有臉有成就有地位的成功人士,你就會發現,不管你對他們是喜歡還是討厭,他們都是那種「人畢生致力於有所作為」的人。

古人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而中人必亂。

最聰明的人和最笨的人做事都差不多,都可以心無旁鶩,堅定不移,專心於事業的追求,而不太笨也不太聰明的人呢,就往往是自作聰明,見異思遷,定不下性來。

所以他們叫做庸人。

而庸人才會有那麼多小煩惱小確幸,一會哭,一會喜,生活充滿了痛苦、煩惱、失落和絕望,對此,他們以為就是人生的大豐富。

如果生活塞滿一堆垃圾也算是資源豐饒的話。

生命無常,生死事大。

在生命中途看到真相的的人和到生命盡頭才明白真相的人,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和結果。

褚時健說,「我這一路走來,沒有白費精神。我辦事認真,確定了目標就追求到底。」

默默耕耘的人其實是最智慧的人。

相關焦點

  • 52句黑格爾經典哲理名言
    更有甚者,由於黑格爾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兩者之要義,因此,對於那些因看到自由主義在承認個人需求、體現人的基本價值方面的無能為力,而覺得自由主義正面臨挑戰的人來說,他的哲學無疑是為自由主義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1、 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 ——黑格爾2、 存在即合理。
  • 世上有兩種人很難成功
    平凡的人,只要把平凡做好,一樣可以變得偉大。生活的一切是由細節構成的,決定成敗的也是微若沙礫的細節,細節的競爭才是最終和最高的競爭層面。一件事情,你能做,別人也能做,做出來的效果卻不一樣,問題就出在細節上。細節上的功夫,決定著完成的質量。
  • 德國唯心論哲學大師黑格爾
    黑格爾(1770—1831年)黑格爾(1770 -1831年),全名格奧爾格·威廉·弗裡德裡希·黑格爾,德國19世紀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傑出代表、政治哲學家。畢業後在伯爾尼和法蘭克福等地從事了8年的家庭教師工作,30歲與人創辦《哲學評論》雜誌;31歲成為耶拿大學編外講師,4年後成為副教授;37歲時出版了首部著作《精神現象學》,此後在紐倫堡當了8年的中學校長,期間完成了《邏輯學》;46歲任海德堡大學哲學教授,次年出版《哲學全書》,完成了他的哲學體系;48歲任柏林大學哲學教授,59歲當選柏林大學校長,期間出版《法哲學原理》;1831年,62歲的黑格爾不幸身染霍亂而逝
  • 黑格爾的面具
    為了慶祝這位哲學家的六十大壽,他的學生們專門定製了一種紀念章,它的正面是黑格爾的肖像,背面是一幅帶有象徵性的圖畫:圖畫的左邊是一個埋頭讀書的年長學者,在他頭頂上有一隻象徵智慧的貓頭鷹,右邊則是一位高舉十字架的女性,在兩者中間則是一位守護者。據說,這幅圖畫挑明了黑格爾哲學所完成的一項「重大使命」,即在哲學與神學之間進行調和。
  • 黑格爾對孔子的評價,讓我們感受到西方人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偏見
    如果西方人用西方文化去理解中華民族文化,一定不可能徹底通透,反之亦然。 在黑格爾看來,歷史是能解釋人類活動進程的一門學科,不單單是時間上的延續,而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過程,是有規律可循的。他在《法哲學原理》一書中寫道:「從本質上來講,中國是沒有歷史的。它不斷重複著王朝的覆滅更迭,其過程中整個國家沒有任何進步。」他認為中國幾千年來更像是一個賭場,惡棍輪流坐莊,統治賭場;地痞換班執政;普通老百姓是炮灰,總被惡棍、地痞們拿來當祭品。
  • 黑格爾55句經典語錄,唯心世界有著不一樣的啟迪,值得收藏
    許多人認為,黑格爾的思想,標誌著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後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關於黑格爾,在他之後的思想家對他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價。欣賞他的人,將黑格爾看作是先知一般的人物,他們雖然認為黑格爾的思想體系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同樣對黑格爾有著極其崇高的評價。
  • 緬懷偉大哲學家黑格爾,讀完他這20句名言,有了人生的動力和方向
    在世界哲學史代表性哲學家中,黑格爾的名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19世紀唯心主義哲學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249年前的今天,公元1770年8月27日,黑格爾出生在德國西南部的一個城市斯圖加特,這裡誕生了很多著名人物,包括哲學家、詩人、發明家、建築師以及總統。
  • 黑格爾與辯證法
    黑格爾基於他對人的存在方式的深刻理解,進一步發揮了康德的主體能動性的思想,提出了與古代形上學以來傳統的直觀思維方式相對立的辯證思維方式。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黑格爾哲學在中國的地位是很高的,雖然人們時時刻刻在批評他的唯心主義,但是,這個唯心主義體系所蘊含的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來源之一。所以,不要說在思想理論界,即便在思想理論界以外,黑格爾也是很受人重視的。
  • 黑格爾與分析哲學
    雷丁在分析哲學與黑格爾思想的繼續對話方面開闢了一個新的階段。保羅·雷丁的專著《分析哲學與黑格爾思想的復歸》富有思想內容並激發人思,意味著一種被黑格爾稱之為「它的被思想俘獲的時間」的哲學品格範式。與此同時,該專著在學術上令人眼前一亮,使人受益匪淺,富有哲學洞見和啟迪意義。
  • 黑格爾美學思想精髓
    (2)範疇與感性的事物結合就產生了人的認識與現實世界。這種邏輯推演的過程即是人的思想的發展過程,同時反映了客觀世界的發展過程,通過這個觀點,黑格爾進一步得出真實的世界的演變即是思想的演變、哲學的演變。從這兩個觀點可以窺探黑格爾是如何走向客觀唯心主義的,正是在於其認識現實世界的產生及演變的過程中,過分的拔高了範疇的作用,從而產生了他所說的「理念」。
  • 人與自然界的思想價值: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百科》的改造吸收
    北京 100871  原發信息:《社會科學戰線》第20185期  內容提要: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把黑格爾的《哲學百科》理解為概念的揚棄運動,「絕對觀念」揚棄全部邏輯範疇的抽象思維形式,必然發展到有物質內容的自然界。
  • 黑格爾:一個家庭教師是怎樣變成大哲學家的?
    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曾被人們捧作絕對真理,不久又被當成一個笑話,他本人也從哲學之神的地位跌落下來,成了一條「死狗」。這兩種極端的做法都是非辯證的,許多人連一本黑格爾的書都沒讀過,就妄下定論,更是非客觀的。由於黑格爾的哲學過於晦澀,對普通人來說顯得不夠友好,因此我們主要介紹他的生平,這樣多少會使本文有些趣味。
  • 黑格爾:經久不衰的5句話;「存在即合理」
    德國是一個擅長出哲學家的地方,無論是黑格爾,還是尼採,或者是我們所熟悉的馬克思,他們都是德國人。黑格爾的哲學思想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但是對於我們來說這無關緊要。但是,無論是唯心還是唯物,黑格爾的哲學對於我們的人生來說都有一定的參看意義。
  • 馬克思誤解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嗎?——對弗雷澤命題的批判與「黑格爾-馬克思」思想關係難題的求解
    並且,在康德的著作中「否定」也是一個重要概念,因此,對比康德和黑格爾關於「否定」概念的含義是理解黑格爾思想特質的通道。  康德的《將負值概念引入世俗智慧的嘗試》提到了兩種否定:一種「否定是一種實際對立的結果,那麼我想把它稱之為黜奪」;另一種是闕失,「後者不要求任何肯定性理由,而只要求肯定性理由的闕失」[7],即邏輯上的不同。
  • 黑格爾:中國只有朝代的輪迴,沒有真正的歷史;他這話有道理嗎?
    然而曾建立了世界哲學史上最為龐大的客觀唯心體系的著名哲學家黑格爾卻說:中國沒有真正的歷史,只有朝代的輪迴。 談到黑格爾,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作為舉世矚目的哲學家,黑格爾曾在哲學領域取得了堪稱「前無古人」的成就,連被譽為「千年第一思想家」的馬克思都曾表示,黑格爾是自己的老師,很多理論都是建立在黑格爾思想上成立的
  • 羅素說:黑格爾的哲學幾乎都是錯的?
    如果僅僅是根據這些性質,單憑純邏輯是推導不出有這些性質的其他事物的。黑格爾又以為,對於一個事物,如果人們有了足以把它同其他所有事物分開的充足知識,那麼這個事物的一切性質都能夠借邏輯推導出來。但黑格爾的這個見解是錯誤的。也就是憑藉這樣一個錯誤的見解,黑格爾建立了他的整個哲學體系。不過,這個例子也說明了一個真理:邏輯越糟糕,由它得出的結論就越有趣。
  • 黑格爾的文論簡析
    黑格爾(Ceorg Wh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是德國古典哲學和德國古典美學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著作有:《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法哲學原理》、《歷史哲學》、《哲學史講演錄》、《美學講演錄》等。
  • 黑格爾|為什麼說精神哲學是關於人的「尊嚴」的最高學問
    「上帝有兩種啟示,一為自然,一為精神,上帝的這兩個形態是他的廟堂,他充滿兩者,他呈現在兩者之中,上帝作為一種抽象物,並不是真正的上帝,相反地,只有作為設定自己的他方、設定世界的活生生的過程,他才是真正的上帝,而他的他方,就其神聖的形式來看,是上帝之子。」
  • 鄧曉芒:黑格爾哲學的特點
    在黑格爾去世以後,特別是經過新黑格爾主義以後,西方哲學界對黑格爾有一個反叛,在很長時期內不看重黑格爾哲學體系,認為那是一個已經死了的體系。黑格爾的法哲學也是這樣,少有人理解它,也很少有人研究它。黑格爾的法哲學究竟講了些什麼?幾乎一個多世紀以來都沒人認真對待。
  • 黑格爾哲學的「絕對精神」和辯證法
    正是通過黑格爾的「正反合」的辯證法,是在矛盾的對立統一中,不斷演化的。黑格爾說,我們通常習慣把真理和錯誤,看成兩種相互對立,非此即彼的東西,但是這兩者其實都是抵達絕對真理不可或缺的過程。黑格爾說,整部《精神現象學》都是懷疑之路,就它本身來說,都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