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說:黑格爾的哲學幾乎都是錯的?

2021-02-08 小播讀書

英國這麼的哲學家羅素,毫不隱晦地直接說:黑格爾的哲學幾乎都是錯的。

為什麼羅素可以這麼全面地否定黑格爾的思想呢,而其實羅素早年還是黑格爾思想的崇拜者和追隨者,為什麼後來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呢。我們從黑格爾的辯證法說起。

前面我們聊了,辯證法的核心是「正反合」,也就是「正題、反題和合題」,世界是在對立統一、量變質變和否定之否定中不斷螺旋上升發展的,這是一個「正反合」的三元運動過程。

在辯證法中,事物發展到後一個階段,其實蘊涵前面所有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不會消失,不會被完全取代,而是會作為全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存在。

辯證法的每一個階段都是必需的,不可跨越的,否則我們就不可能認識到真理。

比如我們認識,在整體上也一個三元運動的過程,認識最開始的階段是感官知覺,感官知覺只是對客體的意識。接下來是感覺的質疑、思考和評判,此時的認識進入到主體的階段。最後過渡到認識的階段,此時主體、客體不再有什麼分別。最高的認識必須是「絕對」所具有的認識。「絕對」意味著「全部」,由此在它之外就再沒有別的任何事物需要認識了。

所以,自主意識是認識的最高形態。

黑格爾的辯證法邏輯具有強大的解釋力,因為他用運動變化的辯證思維,解釋了這個大自然、人類歷史和人類認知的幾乎所有領域,看似是一個完美的整體,但問題恰恰出在他們的基礎邏輯上。

羅素在《西方哲學簡史》裡面是這麼說的:

他說黑格爾認為:跟其他別的事物相比,如果一個事物有一組別的事物都沒有的性質,那麼這個事物的定義就可以是「具有這樣的性質的事物」。如果僅僅是根據這些性質,單憑純邏輯是推導不出有這些性質的其他事物的。

黑格爾又以為,對於一個事物,如果人們有了足以把它同其他所有事物分開的充足知識,那麼這個事物的一切性質都能夠借邏輯推導出來。但黑格爾的這個見解是錯誤的。也就是憑藉這樣一個錯誤的見解,黑格爾建立了他的整個哲學體系。不過,這個例子也說明了一個真理:邏輯越糟糕,由它得出的結論就越有趣。

羅素略帶幽默地質疑了黑格爾哲學體系的基礎「邏輯學」,這一段其實並不好理解,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來試圖給大家解釋一下。

其實稍微了解黑格爾哲學都能看到,黑格爾哲學裡面「3」這個數字非常重要,一切事物似乎都以「3」出現,比如黑格爾把「絕對精神」自我發展分成3個大階段:邏輯階段、自然階段、精神階段;邏輯階段又分為三個階段:存在論、本質論、概念論等等。為什麼黑格爾這麼注重「3」呢而僅僅因為辯證法包含正題、反題、合題的3個階段。

於是,但凡需要對事物進行劃分,黑格爾都會把它分為3份。比如他的歷史論述就只承認東方世界、希臘羅馬世界和日耳曼人的世界,其餘似乎根本不重要。羅素說,為了對稱,這樣做當然也行,但作為一種歷史研究方法,似乎就沒有說服力了。

這樣的邏輯有什麼根本的問題呢?黑格爾的辯證法有三大規律:對立統一,量變質變和否定之否定。而核心是「對立統一」,因為黑格爾思想太注重「對立統一」了,或者說太注重事物的「矛盾」了,「矛盾」並不等於「不同」,比如「對和錯」是相互對立的,但「對」和「沒有錯」,它們就並非是對立的,而只是「不同」。

在黑格爾看來,如果一個陳述為真,另一個就必然為假,那麼這兩個陳述就是矛盾的,反之亦然。但兩個相反的陳述完全可能均為假,儘管它們不可能都為真。比如好人和壞人是二元對立的,但幾乎所有人,都並非好人,也並非壞人,也就是說,除了好人和壞人之外,大部分人並非這兩種絕對的對立,而是不好不壞的人,或者不壞也不好的人。

甚至可以說,在日常的事實世界裡並沒有絕對的矛盾。羅素認為,無論對語言與世界的關係持什麼看法,一個事實都不可能與另一個事實相矛盾。比如貧窮與富裕並不矛盾,而只是不同。黑格爾看到了事物的兩面性,而忽視了事物的多面性。

由於黑格爾對世界持一種精神的看法,所以他傾向於粗暴地對待這個重要區分。此外,根據這個觀點很容易看到,為什麼辯證法不僅被用知識論的工具,而且被直接用來描述世界。所以,羅素說:「黑格爾以為,對於一個事物,如果人們有了足以把它同其他所有事物分開的充足知識,那麼這個事物的一切性質都能夠借邏輯推導出來。」

張三和李四性格上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他們並不矛盾,對張三的否定,並不意味著就能認知李四。用專門術語來說,黑格爾不僅為他的辯證法賦予了認識論地位,而且還賦予了本體論地位,而正是在這一基礎上,黑格爾進而辯證地解釋了整個世界,建立了他龐大的哲學體系。

這讓我想起了在尼古拉斯·塔勒布的《反脆弱》這本書裡面,作者說,我們往往認為「脆弱」對立面是「堅固」或者「堅強」,而忘記了,「脆弱」至少還有另外一面,那就是「反脆弱」;我們往往認為脆弱意味著風險和損失,而堅強意味著安全,但「反脆弱」恰恰意味著從風險中獲益,事物並非矛盾對立的,非此即彼的,世界也並非完全合乎邏輯的,而是混亂和隨機的。

黑格爾用辯證法「精確地」介紹了這個世界,看起來完美,但往往看起來完美的,其實同時也意味著偏見、不全面或者忽視了細節,脫離了現實,把哲學變成了一種邏輯思辨的遊戲。

難怪哲學家馬克思後來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了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相關焦點

  • 黑格爾與分析哲學
    無論如何,因為傳統邏輯學家習慣於,比如說將雙重性看做一種性質,所以(從存在作為唯一主詞意義上說)他們不應該迴避非單獨性。公正地說,羅素當年全力宣傳新的邏輯模式時,他極有可能因婦女受壓迫、中國饑荒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而指摘主謂邏輯。
  • 鄧曉芒:黑格爾哲學的特點
    在黑格爾去世以後,特別是經過新黑格爾主義以後,西方哲學界對黑格爾有一個反叛,在很長時期內不看重黑格爾哲學體系,認為那是一個已經死了的體系。黑格爾的法哲學也是這樣,少有人理解它,也很少有人研究它。黑格爾的法哲學究竟講了些什麼?幾乎一個多世紀以來都沒人認真對待。
  • 黑格爾:什麼是「哲學」?
    當然,黑格爾所說的哲學並非廣義上的哲學,而是指思辨哲學。每一個時代都有特定的時代精神,隱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觀念中,以學術思想為集中體現。例如中世紀統治西方的觀念是權威原理,人們拜服於教會和上帝,出現了經院哲學;文藝復興後,人文主義興起,冒險與探索精神方興未艾,經驗主義便應運而生。
  • 黑格爾憑什麼說中國沒有哲學?
    黑格爾說中國沒有哲學,這件事在當時的哲學界引起了不小的風波。且不論他說的對不對,但就黑格爾來說提出這種論調是很正常的,畢竟作為一個理論體系被稱為「哲學終結」的哲學大師,讀了東方的學術著作,不論是否讀懂總應該做出一番不失大家風範的評價才是。
  • 黑格爾為什麼說東方的哲學不屬於哲學史
    黑格爾在考察哲學史時也涉及到對東方精神狀況的描繪,並提到了中國和印度的哲學。但是,他卻認為在東方找不到哲學知識,「東方的思想必須排除在哲學史以外」。就中國來說,中國人早慧卻停滯不前,在古代兩千年的歷史中幾乎維持著同等的理智活動水平。
  • 黑格爾哲學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當然,如今站在哲學門外之人對黑格爾的「反感」,僅僅只是來源於學術界中指隙漏沙的隻言片語,非但不能對其知言論人,甚至都難以「知言」。我們首先需要糾正一個誤區,即雖然黑格爾被稱作「大哲學家」,但他並非是純粹的哲學家(甚至可以說哲學部分並不算出特),而是一位絕代的「歷史哲學家」(牟宗三語)。這麼聽起來大家是否會覺得「悖論」?
  • 黑格爾對自由主義法哲學的批判
    黑格爾的法哲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是其保守主義的集中體現,不僅黑格爾本人被當作普魯士官方的國家哲學家,甚至被指要為其身後才出現的那些意識形態負責,畢竟納粹的法學家們揮舞著的是新黑格爾主義的大旗。然而,隨著20世紀下半葉西方學界對於黑格爾興趣的漸次恢復,對於其法哲學的評價也開始變得正面。
  • 羅素是如何定義哲學的?
    但是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羅素這裡主要是為了定義什麼是哲學。他強調「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於神學。」翻譯者把其中的「Dogma」一詞翻譯成「教條」。這個英文單詞的意思和漢語的「教條」一詞的內涵並不完全一致,相差很大。
  • (譯介)如何學習黑格爾哲學?
    嘗試瀏覽《法哲學》的分析目錄[25],在每一節的標題下都有一行簡介;《哲學科學全書》中的「客觀精神」[26]是黑格爾所作的簡短總結,它相對來說比較易讀,值得推薦。對於這個同一內容的意識,哲學與別的認識方式,既然僅有形式上的區別,所以哲學必然與現實和經驗相一致。甚至可以說,哲學與經驗的一致至少可以看成是考驗哲學真理的外在的試金石。同樣也可以說,哲學的最高目的就在於確認思想與經驗的一致,並達到自覺的理性與存在於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達到理性與現實的和解。
  • 黑格爾哲學7個比喻
    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辯證法大師黑格爾對哲學作過許多形象生動而又耐人尋味的比喻,仔細地品味這些生動比喻,不僅能使我們了解哲學的深刻意蘊,而且會使我們在欣賞、品味中體悟到什麼是哲學思考,獲得哲學的辯證智慧。現擷取黑格爾關於哲學的幾則比喻共同欣賞。黑格爾說:「一個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沒有哲學,「就像一座廟,其他方面都裝飾得富麗堂皇,卻沒有至聖的神那樣。」
  • 羅素:西方分析哲學之父
    羅素(1872—1970年)羅素(1872—1970年),全名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20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文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分析哲學之父,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1958年,86歲高齡的羅素創立了非暴力反抗運動百人委員會,89歲時還因參與一起核裁軍的遊行後被拘禁7天。他積極反對越南戰爭,95歲時與法國哲學家薩特成立名為「羅素法庭」的民間法庭,以揭露美國的戰爭罪行。 1970年2月2日,98歲的羅素在英國威爾斯家中逝世。
  • 黑格爾|為什麼說精神哲學是關於人的「尊嚴」的最高學問
    作者張世英|節選自黑格爾著《哲學全書·第一部分·邏輯學》梁志學譯的中文版序|人民出版社 2002年黑格爾把他的哲學體系分為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三部分,這種分法實源於古希臘哲學,黑格爾說:「這個內容(指哲學的內容——引者)在柏拉圖這裡開始分為三部分,我們可以區分為思辨哲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思辨的或邏輯的哲學古代哲學家叫做辯證法
  •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被忽略的教學背景
    這部教科書由於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手稿發表以來所引起的興趣,也由於黑格爾復興運動和法哲學本身問題意識的激發,成為黑格爾備受關注也極具爭議的作品。學界目前傾向於假定《法哲學原理》是單純的學術著作,甚少談及該書的教學考量。
  • 黑格爾為什麼說中國文化中沒有哲學思維?
    黑格爾,德國古典哲學大家,著作頗豐。其中四卷本的《哲學史講演錄》中,曾言中國文化中沒有成形的哲學,孔子的思想著重於人倫關係,學問不夠抽象。同時他替中國人可惜的是,《易經》有哲學思維的萌芽,但中國人沒有再次基礎上進行演繹。所以他在談論哲學時,只是依據西方的傳統文化進行了整理。
  • 黑格爾哲學的「絕對精神」和辯證法
    正是通過黑格爾的「正反合」的辯證法,是在矛盾的對立統一中,不斷演化的。黑格爾說,我們通常習慣把真理和錯誤,看成兩種相互對立,非此即彼的東西,但是這兩者其實都是抵達絕對真理不可或缺的過程。黑格爾說,整部《精神現象學》都是懷疑之路,就它本身來說,都是錯誤的。
  • 德國唯心論哲學大師黑格爾
    黑格爾(1770—1831年)黑格爾(1770 -1831年),全名格奧爾格·威廉·弗裡德裡希·黑格爾,德國19世紀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傑出代表、政治哲學家。黑格爾畫像出身官吏家庭的黑格爾自幼聰明好學,10歲起就讀於斯圖加特文科中學,18歲進入圖賓根神學院學習,主修神學和哲學。
  • 羅素和帕斯卡爾的坦誠
    我產生這些想法,源於兩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一個是關於英國哲學家羅素,另一個關於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先說說羅素。羅素在回憶錄裡講到他很早就拋棄了康德和黑格爾的思想,甚至於他認為在數學哲理的探討上,康德簡直是愚蠢和無知。那麼他的早期思想受益於誰呢?就是他的學生,後來的奧地利哲學家維根斯坦。
  • 黑格爾說中國沒有哲學,這幾部書籍算得上哲學著作嗎?
    黑格爾,哲學領域中的大佬,無論是西方哲學領域還是全世界的哲學領域,無不聞其大名。黑格爾曾著有一部哲學學術著作《哲學史講演錄》,在這本書裡,他在論述中國儒家的思想時,其如是說道: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指《論語》),裡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
  • 西方哲人都怎麼看孔子?黑格爾說他不是哲學家,只是個格言家
    黑格爾對孔子的評價總體來說是低的,在他看來,孔子就是一個「格言家」,與其說他告訴了我們該如何看待世界,不如說他在勸誡我們該如何生活,在其著作《哲學講演錄》中,黑格爾說:孔子只是一個世間的智者,他的言論只是一種常識道德。
  • 學林軼事|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被忽略的教學背景
    這部教科書由於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手稿發表以來所引起的興趣,也由於黑格爾復興運動和法哲學本身問題意識的激發,成為黑格爾備受關注也極具爭議的作品。學界目前傾向於假定《法哲學原理》是單純的學術著作,甚少談及該書的教學考量。教學使命就黑格爾的哲學原則而言,法哲學並不具備特殊的相對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