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最為世人所知、最具影響力的哲學人物之一(甚至沒有之一),黑格爾之理論不但澤被後世數百年,同時也因為這種無與倫比的影響力而備受反感------(其理論)甚至被穿鑿附會至極。
當然,如今站在哲學門外之人對黑格爾的「反感」,僅僅只是來源於學術界中指隙漏沙的隻言片語,非但不能對其知言論人,甚至都難以「知言」。
我們首先需要糾正一個誤區,即雖然黑格爾被稱作「大哲學家」,但他並非是純粹的哲學家(甚至可以說哲學部分並不算出特),而是一位絕代的「歷史哲學家」(牟宗三語)。這麼聽起來大家是否會覺得「悖論」?其實並不會,首先哲學並非是獨立的學科,它是非常具有關聯性的,中文的哲學本是日文對philosophia的翻譯。
philosophia((熱愛智慧、追求真理))------如何追求真理?無非是在普遍問題之上的思辨,即如此,哲學是可以、或者說必須關聯到人文、理性等多元化角度方能闡述,而且大哲學家也都是這麼「身兼數職」的:萊布尼茨是數學家也是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更是科學家、哲學家;羅素又是數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邏輯學家....甚至於說在各哲人的哲學體系都是在繼承和批判中不斷絞合又各顯特性的。
簡單的了解哲學的關聯性,我們再來就比較好談關於黑格爾的「合理性」問題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存在即合理」是《法哲學原理》序言中的一段截字,我們顯然不能空中建樓的去談合理性,必須將之放在「歷史性」的角度中、黑格爾的學問中去思辨這個問題。
黑格爾的學問,牟宗三先生稱之為「辯證的綜合」,但如果用一句玄幻小說的術語來說,就是黑格爾妄圖「一念生萬法」。
我們談辯證,往上說,需要一個總引、一個綜合;但光是形而上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形而下的分解、使得條例清晰。這麼說罷,如果把哲學比作一本書,那麼這個書名就是哲學體系的綜合表述,而目錄則是對這個綜合的分解,其作用便是讓人能循序漸進、清澈明晰的去了解這個綜合。
黑格爾的問題就是:他的哲學只有一個書名和內容,沒有目錄,甚至就連內容都是滾雪球一般將所有東西都糅雜到一起,卻又生人勿進--------純思辨的闡述很容易讓學人走到魔道上去。
顯然,我們單看黑格爾的純哲學體系,是談不了「合理性」甚至都很難去聽講他的哲學內容-----因為大家(包括我)是很難受用這些東西。那麼怎麼看他的合理性?是從他博雅的涉獵,從他對人文世界方面的哲學去看待「合理性」。
什麼是人文哲學?即法律、文化、歷史、藝術、國家等等方面,且我們更需要在人文世界中找到「具體的解悟」。
有具體的解悟提起歷史意識、文化意識、建立真正的歷史哲學,正視人文世界價值世界之真理,乃當今開闢生命理想之途徑以御魔之唯一法門。 ---------一九五四年《政論周刊》
雖然這段摘句帶有一些不可明說的歷史背景,但卻是「具體的解悟」最好的詮釋。非如此,不能明白黑格爾的Concrete whole(具體的整全)、Concrete universals(具體的普遍者)。
譬如,我們知道個體和普遍性是對立的,但黑格爾講國家,是將國家看成了「獨體個體」集合的整體,是文化上、精神上的整體;而這個整體又是由真實存在的、各有個性的個體而構成的--------這是建立在唯心和唯物中對個體和普遍性互相獨立對立的消融。我們從人文角度上看顯然是合理的,但脫離現實又是不合理的。
以上,就是對黑格爾哲學的合理性的一些較為淺顯的闡述,然則雖然淺顯,但如果沒有將人文實際和黑式哲學辯證結合,也會雲裡霧裡。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