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現象學》(Phaenomenologie des Geistes ) (1806 ,See battle of Jena)
《邏輯學》 (Wissenschaft der Logik) (1812-1816)(作者於1831年計劃出版第二版,但未完成時便去世)
《哲學科學全書綱要》 (Enzyklopae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1817-1830) (全書分三個部分: 邏輯學、 自然哲學、 精神哲學) (先後共出版過3個版本;其中邏輯學部分被稱為「小邏輯」)
《法哲學原理》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19)
《美學講演錄》(Lectures on Fine Art)(又譯:《美學》、《談美學》)
《歷史哲學講演錄》
《哲學史講演錄》
《宗教哲學講演錄》
《自然哲學》
哲學是什麼?這是一個最引人入勝而又最令人困惑的問題。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辯證法大師黑格爾對哲學作過許多形象生動而又耐人尋味的比喻,仔細地品味這些生動比喻,不僅能使我們了解哲學的深刻意蘊,而且會使我們在欣賞、品味中體悟到什麼是哲學思考,獲得哲學的辯證智慧。現擷取黑格爾關於哲學的幾則比喻共同欣賞。
黑格爾說:「一個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沒有哲學,「就像一座廟,其他方面都裝飾得富麗堂皇,卻沒有至聖的神那樣。」黑格爾借用「廟」與「神」的關係來生動比喻人類生活與哲學兩者之間的關係。按照黑格爾的比喻,廟裡的「神」是使「廟」成其為廟的「靈光」,哲學則是使人類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園」成其為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園的「靈光」。哲學,它就像普照大地的陽光一樣照亮了人類的精神生活。如果失去了哲學,人類的生活就會變得黯淡無光。
在純粹光明中就像在純粹黑暗中一樣,看不清什麼東西。——黑格爾整部人類哲學史充滿著哲學家們互相批判、互相推翻、互相取代的鬥爭,基於這種客觀事實,黑格爾把哲學史形象地比喻為一個「廝殺的戰場」。黑格爾說:「全部哲學史這樣就成了一個戰場,堆滿著死人的骨骼。」在黑格爾看來,哲學總是在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中發展的,因為哲學是「思想中所把握的時代」。表達新時代的哲學必然要通過對表達舊時代的哲學的批判而獲得哲學的統治地位,由此便構成了哲學史的「廝殺的戰場」。
最大的天才儘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讓微風吹來,眼望著天空,溫柔的靈感也始終不光顧他。——黑格爾黑格爾說:「花朵開放的時候花蕾便消逝,人們會說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同時地,當結果的時候,花朵又被解釋為植物的一種虛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實是作為植物的真實形式出現而代替花朵的。這些形式彼此不相同,並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們的流動性卻使它們成為有機統一體的環節,它們在有機統一體中不但不互相牴觸,而且彼此都同樣是必要的,而正是這種必要性才構成整體的生命。」
黑格爾關於「花蕾、花朵、果實」的比喻,有助於我們理解哲學發展史。花蕾孕育了花朵,花朵又孕育了果實;但花朵的怒放,正是否定了花蕾,果實的結出也正是否定了花朵。通過這個生動形象的比喻使我們體悟到:哲學思想之間的互相批判,並不是一無所獲的徒然否定,而是如「花蕾、花朵和果實」的自我否定一樣,在否定中實現自身的發展,因此哲學的歷史就是哲學發展的歷史。
嘿,哥們,我說,沒有意義的怎麼可能存在。——黑格爾「密涅瓦」是古希臘羅馬神話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棲落在她身邊的貓頭鷹則是思想和理性的象徵,黑格爾說,哲學就像密涅瓦的貓頭鷹一樣,它不是在旭日東升的時候,在藍天裡翱翔,而是在薄暮降臨時才悄然起飛。在這裡,黑格爾用密涅瓦的貓頭鷹在黃昏時起飛來比喻哲學,旨在說明哲學是一種「反思」活動,是一種沉思的理性。「反思」是對「認識的認識」、對「思想的思想」,是思想以自身為對象反過來而思之。如果把「認識」和「思想」比喻為鳥兒在旭日東升或豔陽當空的藍天下翱翔,「反思」當然只能是在薄暮降臨時才悄然起飛了。黑格爾把哲學比喻為在黃昏中起飛的貓頭鷹,還有更深的一層含義,這就是:哲學的反思必須是深沉的、自甘寂寞的。黑格爾說:「時代的艱苦使人對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瑣屑的興趣予以太大的重視,現實上很高的利益和為了這些利益而作的鬥爭,曾經大大地佔據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手段,因而使得人們沒有自由的心情去理會那較高的內心活動和較純潔的精神活動……」
人類從歷史中所得到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記取歷史教訓。——黑格爾黑格爾認為,哲學反思並非有些人認為的「是我們達到永恆或真理的主要條件,甚至是唯一條件。」他說,「這種說法,無異於認為在沒有知道食物的化學的、植物學的或動物學的性質以前,我們就不能飲食;而且要等到我們完成了解剖學和生理學的研究之後,才能進行消化。」這種說法顯然有悖於情理。所以對於哲學反思的作用不宜無限誇大,以為人類的存在都繫於哲學。一種較為客觀的說法是,不學哲學照樣可以思維,不過學哲學可以更好的思維。生理學不是教人消化的,哲學也不是教人思維的。研究哲學是訓練思維以達到其它的目的。
在黑格爾的這個譬喻裡也隱含著對康德哲學的批判。康德哲學的主要課題是考察在什麼限度內,思想的形式能夠達到關於真理的知識。康德特別要求在考察求知以前先考驗知識的能力。黑格爾認為這會引起一種誤解——以為在得到知識以前已在認識,他打了另一個異曲同工的譬喻說,那是認為「在沒有學會遊泳以前勿先下水遊泳」。黑格爾提出「我們必須在認識的過程中將思維形式的活動和對於思維形式的批判結合在一起」,「必須由其(思維形式)自身去規定自身的限度,並揭示其自身的缺陷」。這即是他所謂的思想的「矛盾發展」。
警惕譬喻的陷阱!——試想一個思想可以採用不同的譬喻方式,而一個譬喻方式又可以用來闡述不同的思想。我們怎麼能夠相信譬喻說服力呢?譬喻只是一種修辭,譬喻自身可以為真,但思想不會因譬喻而更真,更具說服力。可怕的譬喻!因為譬喻與思想的邏輯常項並不完全相對應,但譬喻自身的思想卻經常使思想偏離自身軌道而納入譬喻自身的思想的軌道,從而走向謬誤。
誠然,不學生理學並非不能消化,但是不懂遊泳卻冒然下水無疑是危險的。康德「要求在考察求知以前先考驗知識的的能力」是在為哲學尋求一個穩固的起點,從而能夠建立一個可靠的「彼岸世界」。康德無疑是審慎的。但黑格爾可能受其譬喻自身的思想和類似思維方式的影響,認為起點可以是一個假設,而讓思維對這個假設的思想進行思想,思維考察思維自身,然後回到起點。這種思想檢驗思想自身的「矛盾發展」,確實可以揭示其自身的缺陷,但是它如何能夠證明自身的真理性呢,又如何能夠達到他的「絕對」和「真理」呢?馬克思看出了這裡的破綻,提出在實踐中檢驗思想。尼採對黑格爾感到失望,認為人類所有的知識只是對本體的虛構,從而提出要重估一切價值。
假如沒有熱情,世界上任何偉大的事業都不會成功。——黑格爾黑格爾說,同一句格言,在一個飽經風霜、備受煎熬的老人嘴裡說出來,和在一個天真可愛、未諳世事的孩子嘴裡說出來,含義是根本不同的。「老的那些宗教真理,雖然小孩也會講,可是對於老人說,這些宗教真理包含著他全部生活的意義。即使這些小孩也懂得這些宗教真理的內容,可是對他來說,在這個宗教真理之外,還存在著全部生活和整個世界。」黑格爾這段話告訴我們,哲學不僅僅是一種慎思明辨的理性,而是一種體會到的真切的情感;哲學不僅僅是一系列的概念的運動和發展,而且是蘊涵著極其深刻的生活體驗。人們要真正地進入哲學思考,還必須具有中國傳統哲學所提倡的體會、頓悟、品味。
哲學不是現成的知識,如果把哲學當成現成的知識去接受,雖然可以使人獲得某些哲學概念,但卻始終不知道哲學為何物,因而也不能真正地進入哲學思考。就「像某些動物,它們聽見了音樂中一切的音調,但這些音調的一致性與諧和性,卻沒有通過它們的頭腦」(黑格爾語)。黑格爾通過這個比喻,尖銳而又深刻地揭示了形成哲學智慧的智慧。黑格爾曾說:「常有人將哲學這一門學問看得太輕易,他們雖從未致力於哲學,然而他們卻可以高談哲學,好像非常內行的樣子……」這些人「高談哲學」,當然也就如同動物聽音樂一樣,可以聽見「音樂中的一切音調」,但卻聽不到這些音調的「一致性與諧和性」。這個比喻告訴我們:哲學不是現成知識的結論,如果只是記住了某些哲學知識或使用某些哲學概念,那就會像「動物聽音樂一樣」,可以聽到各種各樣的「音調」,卻聽不到真正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