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的目光在屏幕上停留久了,便很難注意到屏幕背後正發生什麼,就如「乞丐哥」躥紅網絡之際,很少有人會將其和「拐賣未成年人」「強迫賣淫」聯繫在一起。據媒體報導,曾坐擁百萬粉絲的網紅「乞丐哥」高某,近日在貴州被抓獲。
2016年,高某憑藉「約架」和「砸蘭博基尼」的直播視頻走紅網絡。2019年3月,因涉嫌多起拐賣未成年人、強迫賣淫等案件,浙江諸暨警方將高某列為網上追逃對象。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在被追逃期間,高某不改「高調本色」,對直播「不離不棄」,也正是這種高調,為警方的抓捕行動提供了不少線索。如今他的境況,正中了他視頻中的那句「當你們看到這個視頻的時候,可能我已經不在了」。
更令人後怕的是,高某在成為網紅前,就已經是「拐賣未成年人」「強迫賣淫」的「帶頭大哥」。而網絡直播不僅為其持續作惡提供了「物質準備」,還為其接近陌生女孩創造了機會。
基於對網際網路的熟悉,高某在追逃期間依然肆無忌憚地直播,甚至主動致電警方,自誇其行跡捉摸不定。當然,他顯然低估了警方的偵查實力,但那種盲目「自信」,並非全部是幻覺。
被抓捕前的視頻中,「告別」網友的他「滿懷深情」,而他口中「親切」稱之為「丐幫的兄弟姐妹們」的人,就是其不斷下套設陷阱的潛在受害者。在網絡中,人們投入的注意力越多,就越容易遺忘我們身處的真實環境,居心叵測之人便能將粉絲變成圍獵目標。
不難發現,無論是最早的詐騙、傳銷,還是如今網紅效應加持下的「拐賣未成年人」「強迫賣淫」等,都有一個「硬核」:實施犯罪的一方都經過了周密的部署,往往披著各種迷惑性強烈的外衣,「長線釣大魚」;而受害者一方往往疏於防範,為其表象迷惑,最後墜入犯罪分子的陷阱。
青少年和老年人是網際網路犯罪的高危受害人群,「乞丐哥」高某的犯罪對象也和未成年人有緊密關係。《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在我國8.29億的網民群體中,以中青年群體為主,並持續向中高齡人群滲透,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佔比最高,達26.8%,而50歲及以上的網民比例則提升至12.5%。
沿著高某等網紅犯罪分子的行為追溯,許多看似輕鬆搞笑的直播視頻,通過聳動的標題、惡搞的策劃、吸人眼球的炒作,折射著許多扭曲的價值觀。而這不僅是惺惺作態的表演,還可能是主播在線下禍害一方的信號。因此,避免網絡直播成為違法犯罪的溫床,不僅要通過平臺、相關部門的監管,還要在線上線下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