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9月27日訊 目前,我省的食品安全是否令人放心?各職能部門監管是否到位?
在昨天的省人大常委會上,副省長鄭繼偉代表省政府報告了我省食品安全「一法兩規」的執行情況。總體來說,我省食品安全形勢「基本可控、穩定向好」。但在人大檢查過程中,仍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情況依然存在。
一些地方反映工業化生產的豆芽菜、水發產品、熟食滷味等存在監管部門扯皮現象,個別縣市甚至流傳著「小小豆芽菜沒人管」的說法,相關部門「踢皮球」的現象仍屢見不鮮。
豆芽菜出爐要花6天,多個步驟
為什麼個別縣市會出現「小小豆芽菜沒人管」的尷尬?還得先了解一下豆芽菜的出爐過程。
優質豆芽菜的生產流程還是比較複雜的,豆芽生產廠家要經過6天時間、多個步驟,才能將豆芽變成人們熟知的豆芽菜。
首先,要經過清洗,將黃芽豆或者綠芽豆在浸泡箱內泡一段時間,然後用清洗機除去上面的泥土等雜質,隨後進行消毒處理,並再次清洗。
清洗消毒後的芽豆要放到不鏽鋼材質的豆芽孵化筒內孵化,孵化室溫度要控制在21℃至25℃之間。包括要與外界隔離,使用純淨水定時噴淋。經過5天的孵化,豆子才會長出豆芽。
在孵化過程中,還要將豆芽倒入去皮機內「脫皮」,用流水線淘汰不合格的豆芽。
此時的豆芽雖然已經成型,但溫度還很高,不僅影響口感,還會加速腐爛。所以,豆芽要運送到恆溫冷庫內存放4個小時,以抑制豆芽的根須繼續生長,提升豆芽的爽脆和清香度。最後,才是裝車出庫。
豆芽菜誰都能管,但誰都不願管
在豆芽菜的工業化生產過程中,萬一出現了問題,該由哪個部門監管?
在人大執法檢查組檢查過程中,個別縣市聽到了「豆芽菜沒人管」的說法,部門監管出現扯皮現象。
質監部門說:「豆芽菜應認定為初級農產品,應歸農業主管部門監管。只要在生產過程中,符合相關質量標準,就能夠順利進入流通領域,接下來就歸工商部門管了。」
農業部門說:「按照國家規定,在農業活動中獲得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初級產品是初級農產品,由我們監管,而豆芽菜不是初級農產品,不是出自農田,是初級農產品的加工品,不屬於我們的監管範圍。」
工商部門說:」對食品生產領域的監管,該由質監部門負責,不應該由我們負責。」
就這樣,一根小小的豆芽菜,看似和這三個部門都有關係,每個部門都能管,但卻誰都不願趟渾水,互相推諉扯皮,造成在實際管理中,出現了「不歸我管」的尷尬局面。一旦出現了食品安全問題,最終受苦的還是老百姓。
三頂「大蓋帽」為何管不了一根豆芽菜
為什麼對付一根小小的豆芽菜,多個監管部門竟會互相扯皮?
關鍵原因還是目前採取的多頭監管和分段監管的模式,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一些監管邊界不清、監管重複和空白並存等問題。
在分段監管體制下,由於食品業態的多樣性、複雜性,往往容易出現「有利爭著管,無利都不管」的局面。有些部門本來可以管,但卻因怕惹麻煩、承擔責任等因素,不願意「插手」,而是用「不歸我管」來敷衍大眾。
同時,在檢查中發現,部門地區監管力量明顯不足,越到一線,越是缺經費、缺人員,難以應對繁重的監管任務。如湖州市全市負責生產、流通的專職監管人員分別只有14人和22人,而市、縣區都沒有設立專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和配備專職的監管人員。
檢測技術相對落後,無法很好地為相關部門的行政執法提供技術支撐。有的地方反映依靠當地現有設備和技術,無法鑑別出「地溝油」,連葡萄酒是不是真的用葡萄做的也無法檢出來。
而在基層餐飲環節,抽檢品種、抽檢覆蓋率還遠沒達到規定要求,行政監督難以得到技術監督的有力支撐。麗水市近三年來各縣(市區)在流通領域的監管抽查經費為126.85萬元,平均每個縣每年僅4.23萬元,其中個別縣地方政府沒有安排專項經費。
由此導致了食品安全違法犯罪成本大大降低,懲治力度不足以起到震懾和遏制違法犯罪的作用,違法成本遠低於違法所得,客觀上成為違法犯罪的誘導因數之一。
縣級以上政府須統一負責,實現無縫監管
如何破解分段監管的後遺症?省人大教科文衛辦公室負責人認為,我省目前實施的分段監管體制,如果遇到分段監管體系中管理職責不明的情況,我省實施辦法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一負責、領導、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同時建立健全行政監管、生產經營者自律、社會監督有機結合的食品安全全程監督管理工作機制。也就是說,對當地的食品安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總責,由政府來指定具體由那個部門來負起監管責任。
各相關職能部門要在政府主導下,徹底釐清監管範疇和責任邊界,從而減少部門之間、環節之間管理的交叉、重複與空白,逐步實現商品安全全過程、全方位的無縫監管。
對於食品安全的把關,最關鍵的還是要明確監管主體。這樣就可以從生產加工到流通,最後到百姓的餐桌,進行全方位的細化管理。或者指定相關準入門檻,而目前普遍存在的幾家部門聯合檢查食品安全的形式,實踐證明並不能徹底根除頑疾,要想真正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還是要確定監管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