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成本高企+競爭加劇,萬寧全國實體店大縮水

2020-12-19 第一財經

上海靜安區晶品商場內,一家萬寧門店正做著全場促銷。這是萬寧品牌在上海市場的最後一家門店,該店計劃在11月20日左右關閉。

有知情者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其實萬寧已經陸續籌劃收縮門店,華東、華北和西南市場都陸續關店調整,在此番萬寧門店撤離上海市場後,萬寧實體店基本就只集中在華南市場,而華東、華北和西南市場的門店基本所剩無幾了。縮水的背後,是實體店成本高企、各類競爭加劇,使萬寧這類「健與美」連鎖店受挫,加之今年疫情的影響,最終讓萬寧選擇關店止損。

萬寧實體店全面縮水

公開資料顯示,萬寧品牌起源於1972年,兩位中國香港藥劑師開了3家健與美的藥店,並為店鋪取名「萬寧」。1976年,牛奶國際有限公司(下稱「牛奶公司」)購入了51%萬寧的股份。牛奶公司為怡和集團的成員之一,牛奶公司在中國香港還經營惠康超級市場、7-11便利店、美心等多個連鎖品牌。

萬寧與屈臣氏都屬於「健與美」連鎖店,這類門店以藥品、保健品、化妝品和日用品等為主營產品,萬寧在華南市場與屈臣氏可謂不相上下。公開信息顯示,萬寧於2004年進入內地市場,在廣州開設內地首店,此後逐步擴展,在華北、華東、西南市場開設了門店。2011年,萬寧在內地店鋪數量超過200家,覆蓋33個城市。2014年時,萬寧曾計劃進行擴張,當時其高層表示,未來3年,萬寧將在內地市場淨增至少300家門店,即每年新開100家店。

「然而,近幾年來,萬寧的發展並不十分順利,華北、華東、西南市場的擴張放緩,甚至有些地區幾乎沒有怎麼開設新店,如今萬寧已經縮水調整。萬寧的大部分實體店都集中在華南,目前華南市場還是維持發展的,但華北、華東和西南市場已開始關店調整。」知情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此前有消息稱,北京、四川等地區都出現了不少萬寧門店關閉的情況,而北京和四川正是萬寧在華北和西南市場的主要「陣地」。如今,這股萬寧「關店潮」又席捲到了華東市場。

「這裡(上海晶品萬寧店)是萬寧在上海的最後一家門店了,我們目前接到的通知是在11月20日左右關店,關店後,上海市場就沒有萬寧實體店了。我們現在正在清倉特賣。不光是上海,其實華東地區的一些其他門店也陸續關閉調整了,目前華東地區的門店應該也所剩無幾了。」上海晶品萬寧店內相關人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與雙11當天大家在線搶購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海晶品萬寧店內人數不多。第一財經記者在現場看到,該店內幾乎全場折扣大甩賣,就連該店收銀機等固定資產也在清倉特賣。其部分貨架上的貨品也已經售罄。至於關店後的員工何去何從,上海晶品萬寧店相關人員表示,主要就靠自己另尋工作了。

「華東市場一度是有數十家門店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實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進貨了,之後該區域的門店就陸續關閉調整,這是公司整體的縮水策略。可以說,除了華南市場,其他幾個區域市場都在全面縮水萬寧實體店。」知情者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

關於關店,萬寧方面表示,目前實體店主要集中在華南市場,上海最後一家門店的確即將關閉,而華東、華北和西南市場的實體店也所剩不多了,這是該企業持續優化門店的策略之一。

關店背後的隱痛

不僅僅是萬寧,其實屈臣氏、羅森、好德等中小型零售店都遭遇過關店調整,還有部分超商則索性在資本併購後被翻牌,逐步淡出市場。萬寧並非個案。

「首先是成本高企,不要小看一家小店,因為中小型零售店很講究黃金地段,所以其租金不便宜,有時可達數十萬一年,個別一線城市一線商圈的小店年租金高達百萬元。加上人工和其他成本也在水漲船高,這就要求單店每日營業額至少在6000元以上甚至上萬元才能保本。其實要達到這個保本水平並不容易。」資深零售業分析人士沈軍指出。

根據萬寧相關人員反饋,租金等其他成本高企,的確是一大問題。

有接近人士指出,萬寧這幾年在運作方面對各個區域市場缺乏本地化管理,難以抓住年輕消費者,而這與其管理層頻繁更換也有一定關係。

此外,日益加劇的競爭,極度擠壓了萬寧等傳統零售店的利潤空間。萬寧最直面的競爭對手是屈臣氏,面對屈臣氏數千家門店的規模,萬寧已經處於下風,然而隨著電商崛起,更多的實體零售店,包括屈臣氏在內,也都面臨挑戰。

「網際網路時代最不缺的是產品迭代,實體店並沒有走到要消亡的那一步,只要你有好的商業模式和產品,都是可以生存的。比如近幾年崛起的名創優品,同樣是大量自有品牌商品,但其定價要比萬寧和屈臣氏便宜很多,通過規模化和薄利模式,主打低價的名創優品拿下了大量市場份額,且門店一路擴張,與其他傳統零售店大量關店形成對比。所以對於實體零售商而言,要麼就做出商品特色,要麼就做出價格優勢,否則就要考慮轉型了。」沈軍分析。

知情者透露,其實萬寧在上海的門店並非全然支撐不下去,部分門店還是可以實現收支平衡的,但對於萬寧而言,整體的競爭激烈且自身規模不具備優勢,成本控制也不容易,加之今年年初的疫情又「雪上加霜」,與其繼續在非優勢區域市場的實體店業務上「燒錢」,還不如關店止損,轉向在線渠道,目前萬寧在電商平臺上已開展業務,希望未來能通過在線業務補充收益。

相關焦點

  • 缺乏本地化管理,難以抓住年輕消費者 萬寧全國實體店大縮水
    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中國科技新聞網11月10日訊(慧蘭) 據媒體報導,萬寧品牌上海最後一家門店計劃在11月20日左右關閉。據知情者透露,萬寧已經陸續籌劃收縮門店,華東、華北和西南市場都陸續關店調整,隨後萬寧實體店基本就只集中在華南市場。公開資料顯示,萬寧品牌起源於1972年,兩位中國香港藥劑師開了3家健與美的藥店,並為店鋪取名「萬寧」。
  • 「死磕」屈臣氏多年 萬寧內地發展為何總差一截?
    在港零售店遍布於各大街道的屈臣氏和萬寧都擁有非常雄厚的背景。屈臣氏於1989年在北京開設第一間個人護理店後便一路高歌猛進,火速在全國開店拓展,根據官網數據,屈臣氏目前在中國內地的網點已經突破2200家,覆蓋了全國超過360個城市。  而萬寧進入內地的時間卻比對手晚了15年,其於2004年在廣州開設第一間店,經營態度一直較為謹慎、低調,目前在內地有200多家店,覆蓋30多個城市。
  • 萬寧超市又一家成都店鋪關閉 西南地區沒有實體店了?
    該名網友表示,早在今年9月初,萬寧會員群就傳來消息,告知消費者店鋪的營業時間截止到10月8日。此後,將全面撤店,「沒有實體店了」。就此,記者聯繫上萬寧超市相關負責人。對方表示,此事需進一步核實,並表示將後續給出回復。截至發稿,對方尚未有任何回復。萬寧超市在成都的實體門店,數量並不多。
  • 成商集團收購標的溢價率高企 股東憂心實體店受衝擊
    停牌逾3個月的成商集團,於10月17日公布重組方案,擬作價25億元現金收購兩家百貨公司,由於標的資產溢價率較高,有小股東認為實體店受網店衝擊大,上市公司此時高溢價收購百貨公司需謹慎。   收購標的溢價率高企   成商集團公告稱,全資子公司成商控股擬支付現金購買仁和集團持有的人東百貨100%的股權、紀高有限持有的光華百貨100%的股權。人東百貨交易價格為74232.56萬元,光華百貨交易價格為173209.30萬元,公司共需支付現金對價247441.86萬元購買資產。
  • 韓都衣舍等開啟O2O「逆戰」 淘品牌實體店=死路?
    淘品牌也不願錯過這場商業模式轉型的盛宴,茵曼、韓都衣舍、斯伯帝卡、裂帛、初語等的眾多淘品牌紛紛開設線下實體店,從網鋪開始嘗試落地,在O2O狂潮中奮勇「逆戰」,但租金高企、管理硬化、營銷模式亟待轉化,各種問題迎面而來。淘品牌開實體店,是否意味著就是死路一條?   淘品牌紛紛試水線下為哪般?
  • 美妝集合店集體「淪陷」:屈臣氏、萬寧陷困境
    很難說,它們如今的局面是「歸功於」大環境還是自我的「作天作地」。但這一次,割肉的痛苦與市場的殘酷,令美妝集合店陷入冰火兩重天的境地。1萬寧:大規模撤店7月中旬,北京萬寧大規模關店的消息相繼傳出。雖然這些年,萬寧在內地的發展不比屈臣氏,但也相當震驚,一代美妝集合店或許即將「落幕」。相比屈臣氏在全國各地開枝散葉,萬寧的店鋪則主要集中在華南地區。
  • 流利說換道少兒英語:營收首次下滑 營銷費用高企
    有業內人士指出,其付費用戶比例縮水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付費課程魅力小,用戶認可度低,且沒找到新的吸引用戶的增長點。伴隨著業績下行,流利說股價依然在低位盤旋。截至記者發稿,報收3.32美元/股,上漲5.4%。其目前總市值為1.64億美元,較上市時近6億美元市值縮水超七成。
  • 為什麼說實體店要線上+線下?如何實現?
    今天,客源多繼續來和大家說一說實體店轉型新零售的話題。傳統實體店想要轉型新零售實體店,首先應該從思維上面做轉變。現在傳統實體店要面臨的競爭不僅僅是方圓數裡的店鋪,還有線上各大電商平臺。比如百麗集團,百麗在2017年4月18日,百麗估值為531億港元。
  • 工人流失率不斷攀升 武漢製造業招聘成本高企
    羅麗珍算了一筆帳:每招一名普工的成本,約1500元;而有的崗位一年要招近10次,只能留住一兩個人。  中小企業如此,大企業亦不能倖免。「招一名普工比工程師的成本還高。」聯想武漢產業基地招聘經理吳衛衛說。2013年,聯想每招一名普工的成本是50元,去年底升至500元,4年漲了9倍。
  • 客流2位數增長,萬寧中國升級版店鋪竟深藏這些零售「殺招」!
    在競爭激烈的零售環境下,唯有變化不變。在與時俱進調整策略、放大自己的差異化優勢上,萬寧中國正變得越來越從容。昨日(8月30日),2019年萬寧中國健美賞HBWA頒獎盛典在廣州啟航,這是萬寧中國連續第九年舉辦該活動。
  • 屈臣氏和萬寧人氣品牌大盤點,倆國貨上榜
    屈臣氏和萬寧人氣品牌大盤點,倆國貨上榜 CBO首頁 | 作者: | 來源:化妝品財經在線CBO獨家www.cbo.cn  2015-08
  • 疫情後,實體店想要生存下去,必須要學會這3個方法!
    很多做實體店的朋友都很擔心,疫情影響導致實體店被淘汰。請大家放心,不論什麼時候實體店都不好消失、不可能淘汰。但對於未來的實體店來說,想要生存和發展,必須順應時代趨勢,重新做好這3大布局。1、流量變現、提升復購2、客戶用戶化3、品類重構一在90年代,實體店能夠快速發展,是因為網際網路和物流不夠發達,必須要通過終端實體,下沉市場。
  • 全國衝浪錦標賽萬寧開賽
    12月21日,2020全國衝浪錦標賽在海南省萬寧市日月灣國家衝浪基地開幕。比賽設公開組、U18組、U15組、俱樂部組4個組別,來自全國各地的32支隊伍將角逐36枚金牌。   萬寧市委副書記、市長周高明表示,希望此次比賽能讓更多人近距離感受衝浪、參與衝浪、愛上衝浪,發揮衝浪運動在促進體教融合中的作用,將衝浪運動產業打造成海南萬寧特色體育產業。   國家體育總局水上運動管理中心主任李瑞林表示,舉辦2020全國衝浪錦標賽旨在宣傳衝浪運動,讓體育精神和地方特色交相輝映,著力打造金牌體育賽事,助力萬寧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 美國第二大超市Costco實體店入滬
    原標題:美國第二大超市Costco實體店入滬 摘要 【美國第二大超市Costco實體店入滬】根據Costco截至2016年8月末的2016財年年報,近5年整體毛利率一直保持在
  • 堅果炒貨上市公司競爭加劇 洽洽食品如何突出重圍
    2018年全國包裝食用葵花子行業營收規模約為70億元,而行業龍頭洽洽食品28億元,佔了半壁江山。成本更高的堅果市場又如何呢?據中銀國際證券統計,每日堅果品類主要參與者包括沃隆、洽洽、百草味、三隻松鼠、良品鋪子、中糧、來伊份等,其中沃隆、洽洽、百草味2018年營收規模分別為 8.5、4.3、2.0億,暫列前 3。洽洽堅果比之沃隆,還有不小的成長空間。
  • 社區與藥店「價格戰」打響 競爭加劇
    這一數字,折射到社區競爭上,其影響無疑要放大。  近幾年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信息化、基本藥物零差價、15分鐘健康圈、三甲醫院的專家下社區……一系列構建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理念,無一不在預示著社區必將成為藥店最具潛力的競爭對手。  競爭加劇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社區醫院和藥店,兩者似乎是各行其道,互不相干。
  • 雙十一之前,最先迎來春天的卻是實體店?
    「雙十一」將近,各大電商平臺都蠢蠢欲動,消費者們也正在摩拳擦掌。然而,最新的趨勢卻是,中國消費者們正在向實體店回歸。但最現實的問題是,電商平臺日趨飽和,競爭加劇,獲客和留客成本持續攀高。於是,中國消費者開始回歸實體店,尤其是購物中心和單品牌零售店。在此趨勢下,商家又將目光重新聚焦在「實體」,實體店的回歸又成了一波新的浪潮。
  • 北師大萬寧附中將成貴族學校?萬寧市民要交高價才能享有優質教育...
    北師大萬寧附中金秋即將招生,在萬寧和省內引起了廣泛關注,近一個月以來,在海南多家網絡論壇,在萬寧茶樓酒肆,有關「萬寧中學高中部被政府賣掉」、「北師大萬寧附中將肯定成為民辦貴族學校」、「萬寧市民要交高價才能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等傳言瘋傳。  海南日報記者今天在省教育廳協調下,對多位相關權威人士進行了獨家採訪。
  • 為何屈臣氏、萬寧、康是美如此瘋狂擴張?
    屈臣氏在內地至今已開店450家,雖然萬寧、康是美在數量上難與其比肩,但對待後兩個對手,屈臣氏仍不敢有絲毫怠慢。在競爭的幕後,隱約掩藏著和記黃埔、英國怡和集團以及臺灣統一三大財團的暗中角力。   一直試圖將屈臣氏個人護理店拉入大眾化消費陣營的羅敬仁出任屈臣氏中國區董事總經理2年多後,選擇在金融危機尚未走遠之前,展開一項擴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