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每天第一時間獲取更科學的育兒知識
幾乎所有的爸媽都認為,小孩子偷東西這件事,完全不可原諒。可是,如果情況複雜一點,小孩子偷東西是事實,但他的本心是出於善意。那麼,這件事情,又該怎麼解決呢?
朋友聊天時,他跟我講,那天他帶著兒子去逛超市。結果,結完帳以後,兒子拿出了一盒子的巧克力,非常炫耀的告訴他說,「這是我送給媽媽的禮物,不過必須要以你的名義,爸爸。」兒子滿臉的驕傲神情,讓這位爸爸很詫異。於是,他很耐心的蹲下來,詢問兒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兒子嘻嘻地笑著說,「後天是媽媽的生日,我早就在日曆標紅了。不過,我沒錢,所以我就在超市拿了一份巧克力。不過,等我有錢我會還的!」
這位朋友沒發火,也沒逼著問孩子,到底怎麼拿出來的巧克力?他就是很耐心地繼續聽兒子解釋,兒子說,「你很累,我知道,媽媽也很累,我也知道。所以啊,我怕你忘記媽媽的生日,媽媽會生氣。因此呢,我會先替你寫好卡片,買好禮物嘍,我厲害不厲害,爸爸!」
朋友聽完,心裡很不是滋味。他了解了兒子的想法,兒子是擔心他忘記老婆的生日,老婆生氣寒心了。所以,兒子就偷拿了超市的東西,想替爸爸先準備一份禮物,送給媽媽。
朋友說,他當時回頭看了看超市,這才猜測出來,孩子是趁著自助收銀臺沒有人核對小票,才趁機會有預謀的偷出來一盒巧克力。
朋友為難了很長時間,想來想去,想出了三種解決方法:
A 帶著孩子一走了之,反正也沒人查出來,責任在超市,況且這是孩子所為,不算大事
B 先補完錢,假裝按孩子的想法辦,以後讓孩子自己賺錢了,再來償還他欠下的錢
C 替孩子把錢補上,不責備孩子,不懲罰孩子,但也不鼓勵孩子這種行為,告知孩子「下次不許偷拿東西。」
思來想去,這位朋友按照最後一種辦法,把事情解決了。因為當時沒懲罰孩子,沒責備孩子「小偷行為」,父子倆很開心的就回家了,還竊竊私語地說不告訴媽媽,後天要給媽媽一個驚喜。
同時,爸爸親自寫好了卡片,放到了巧克力盒子裡,還跟兒子一起選好了存放地點,只等著後天帶孩子媽媽來拆開這份特殊的驚喜了。
聽完這事,我覺得朋友的反應,真的挺理智的,他的行為極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三觀。
首先,他明確了孩子偷東西的行為是錯誤的,並跟孩子一起做出了彌補,把這份錢還給了超市。
其次,他沒有苛責孩子的行為,因為孩子的本心是好的,是想替爸爸承擔一份責任。但是,他也告知了孩子,這樣的行為不可取,屬於小偷行為。
再者,他跟孩子一起,把這份溫暖延續下去,陪著孩子完成了孩子的計劃,達成了孩子的小心願,讓愛留在了這個家庭中。
通過這件事情,孩子肯定知道,偷東西不可取,善意的行為不等於合乎規矩。當然,孩子也會知道,爸爸對他的愛是真的,爸爸也很愛媽媽,孩子的家庭是有愛存在的,是個十分溫馨的家。
爸爸的一次身體力行的教育,會成為孩子一輩子的記憶。爸爸的反應,會決定孩子在將來的行事風格,影響到孩子的格局。
在生活中,如果孩子偷東西了,家長該如何有步驟地引導教育孩子呢?
①明確告知孩子,「小偷小摸」的行為,很可恥,不值得提倡
爸媽要明確告訴孩子,孩子的行為屬於「小偷小摸」,這種做法輕則違規則,重則違反法律,會受到道德譴責,還會影響自身的名譽。讓孩子意識到,這麼做的危害,孩子就不會因為無知無畏,輕易再犯錯了。
②告訴孩子,「合理用錢,可以先跟爸媽打報告」
家長可以告知孩子,爸媽對他花錢方面,沒有過多地幹涉,孩子是自由的。只要孩子有需要的東西,完全可以跟爸媽講明白,先打個報告,也許爸媽會直接把這份錢給孩子,孩子沒必要去偷東西。
③必要時,適度懲罰孩子,幫助孩子戒掉偷東西的習慣
如果孩子小偷小摸的行為,已經養成了習慣,爸媽就要嚴加管教了,可以適度對孩子實施懲罰,比如,罰孩子當眾還錢、認錯,有必要時還可以送孩子做心理諮詢,扭轉心理病態。
如果遇到孩子偷東西,您是怎麼處理的呢,歡迎留言聊聊。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