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 伴 導 讀
今天,湖南日報推出《走向勝利——決戰決勝市州巡禮》大型採訪系列報導第二篇《告慰先烈的決戰——株洲市脫貧攻堅生動實踐》,聚焦的是現代化重鎮,革命老區熱土株洲的生動脫貧實踐。
作為長株潭地區唯一三類縣市區齊全的市,到2015年,株洲市還有茶陵、炎陵兩個貧困縣,全市尚有建檔立卡貧困村166個,貧困人口18.4萬。
茶陵、炎陵也是革命老區。1965年,井岡山西麓,毛澤東經茶陵、過炎陵,在此追憶崢嶸歲月,感懷戰友忠魂,而後寫下:「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紅色基因,代代賡續,決戰脫貧攻堅號角激蕩。
如何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2017年,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在株洲發出動員令,「要以脫貧攻堅的累累戰果,告慰革命老區先烈英魂。」
株洲,也正用一場激越的決戰,鐫刻紅色的傳承,推動全面小康提質,向著更大勝利堅定前行
7月31日,炎陵縣中村瑤族鄉平樂村黃桃購銷點,村民在忙著分揀黃桃。目前,炎陵黃桃主產區已全面開園上市銷售。「炎陵黃桃」一躍成為國家地理標誌特色產品,年產量達到4.6萬噸,綜合產值20億元。湖南日報首席記者 郭立亮 攝
1965年,井岡山西麓,毛澤東經茶陵、過炎陵,在此追憶崢嶸歲月,感懷戰友忠魂,而後寫下:「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紅色基因,代代賡續。
2017年,決戰脫貧攻堅號角激蕩,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在株洲發出動員令,「要以脫貧攻堅的累累戰果,告慰革命老區先烈英魂。」
株洲,現代化重鎮,革命老區熱土,正用一場激越的決戰,鐫刻紅色的傳承。
(△黃詩燕(右一)深入炎陵縣霞陽鎮大坑村村民家中走訪 炎陵宣傳部供圖)
2019年11月29日,株洲市政協副主席、炎陵縣委書記黃詩燕在脫貧攻堅的陣地上,拼盡了最後的力氣。
青山處處埋忠骨, 何須馬革裹屍還。
黃詩燕曾在炎陵縣脫貧攻堅動員會上慷慨明志,「3萬多炎陵人為革命獻出生命,希望大家發揚這種革命精神繼續努力。」脫貧攻堅陣地上的7年多,他無時無刻不在踐行。
11月29日晨,黃詩燕不顧勸阻堅持參加會議:「脫貧攻堅是頭等大事,必須參加。」他在當天的會上,發出了最後一道戰鬥令。
凱歌方奏,戰士魂歸。
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2970元的炎陵縣,於2017年成為全省第一批摘帽的貧困縣;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底的16.57%下降到2019年底的0.65%,實現高質量脫貧。
就在黃詩燕犧牲的4天前,攸縣寧家坪鎮龍田村第一書記吳愛秋,倒在了為村民易地搬遷奔波的路上。
英雄倒下,戰歌未息。
和黃詩燕、吳愛秋並肩戰鬥的,是殊為龐大的株洲扶貧幹部隊伍。黃詩燕、吳愛秋的犧牲,感動了千萬人,也鼓舞著他們的戰友。
「脫貧功成,務必在我」,是他們莊嚴的承諾。
「甘灑熱血,告慰先魂」,是他們不滅的精神。
這支隊伍,為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鞠躬盡瘁。
陳琦是這支隊伍裡普通的一員,他在茶陵縣虎形村第一書記崗位上已是第四個年頭。從易地搬遷到健康扶貧,從引進企業幫扶就業,到悉心扶志培養種養大戶,一件一件幹,一戶一戶幫,當初570戶、195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人口,如今減少至不到70戶,生態農業、旅遊休閒等新業態也日漸成熟。
2018年,虎形村成為國務院檢查小組認證的脫貧鄉村合格樣本,與此同時出爐的,是陳琦的青絲成雪,和虎形村未來清晰的鄉村振興之路。
在紅色熱土上奮鬥成長的共產黨人,沾染著這裡的氣質精神,迸發著別樣的氣息力量。
甘灑熱血,何懼戰鬥?
2016年,在毛澤東重上井岡山半個世紀後,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片聖地,他滿懷深情指出,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今天,我們要依靠群眾求勝利,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井岡西麓,羅霄雲中,精神在傳承。
紅色的基因,從點燃革命薪火的先烈身上,到肩負使命的當代共產黨人血裡,永遠熾熱滾燙。
傳承,是最好的告慰。
(△炎陵縣中村瑤族鄉龍潭村,村民在炎陵白鵝基地餵鵝。湖南日報記者 童迪 通訊員 張和生 攝)
人到山頂,視野開闊,手搭涼棚,百裡花果茶景觀長廊繁花似錦,10萬畝山林鬱鬱蔥蔥。
與半年前相比,茶陵縣萬樟園林、國家3A級旅遊景區「中國花湖谷」更美了。
劉祖治10年前途經此地時,完全是另一番模樣:「2008年冰災後,又起了山火,山上雜草叢生,老百姓靠山吃山的『綠飯碗』打翻了。」
在園林綠化行業摸爬滾打了20多年,劉祖治身價已過億,2010年,他作出一個大膽決定:投入全部積蓄植樹造景。為「斷後路」,他將公司從縣城遷到村裡,擬好的土地協議一籤就是35年。
十年育林,換了「山頭」。10萬畝荒山蛻變為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周邊10多個貧困村的上萬名貧困戶捧上「金飯碗」。
貧困戶周漢偉因此受益,與人合夥包下14畝農田培育苗木,每年保底收入15萬元,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劉總的霸蠻,是一種革命戰鬥精神。」他感慨道。
株洲茶陵,羅霄之腹,革命之源。1927年11月28日,毛澤東在此締造第一個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革命路上,5萬茶陵人血灑沙場。
「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55年前,毛澤東重上井岡山留宿茶陵縣委大院。今天,毛澤東住室的「紅樓」外牆上,大紅的標語熠熠生輝、催人奮進。
進入新時代,貧窮是最大的敵人。
作為長株潭地區唯一三類縣市區齊全的市,到2015年,株洲市還有茶陵、炎陵兩個貧困縣,全市尚有建檔立卡貧困村166個,貧困人口18.4萬。
革命之火重燃湘東。
「脫貧攻堅大戰,考驗的不僅是戰鬥意志,更是戰績智慧。」株洲市委書記毛騰飛介紹,為了漂亮地贏得這一戰,株洲市上下團結奮進、群策群力,決心走出一條高質量脫貧之路,探索出了一系列可資借鑑複製、走在全省全國前列的經驗。
使出產業、就業兩大「法寶」,鼓起貧困戶的「錢袋子」。1500多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日漸成熟,帶動2.75萬貧困戶、9.36萬貧困群眾參與產業扶貧,人均增收近2000元。送崗位信息到戶、送扶貧車間到村等「五送」行動,幫助63596人貧困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
購買貧困地區產品就是扶貧。2015年,株洲市在全國最早提出消費扶貧概念,探索形成「四大四升級」的消費扶貧做法。至今,該市參與消費扶貧的企事業單位1000多家,參與的工會會員、學生達50多萬人,累計消費貧困地區產品4.56億元。
株洲市將「網際網路+」與社會扶貧有機融合,探索了「一張網、一個聯盟、一隻基金」的「三個一」社會扶貧模式。截至目前,貧困戶累計註冊64824人,愛心人士註冊44.62萬人,共有15.24萬人次捐款資助貧困戶。
株洲市還精準篩選出29種大病患者共8238人,分三類進行精準救治,決不讓貧困戶因病返貧。
攻窮拔根,火力不減。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上,株洲市探索了17個在全國全省率先的經驗做法,形成了一批獲國務院扶貧辦和省委、省政府高度肯定並推介的寶貴制度成果。高質量脫貧路徑越來越清晰,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認可度越來越高。
(△株洲市淥口區淦田鎮銅鑼村千畝龍蝦養殖示範基地,養殖大戶陳貽軍(左)準備將收穫的小龍蝦供應市場。湖南日報記者 李健 通訊員 劉鐵華 攝)
李明光精打細算,在自家院子裡養了牛、兔、雞,今年收入鐵定超過7萬元。村裡最新公布的星級評定顯示,他已經從3顆星升到7顆星。
李明光是株洲市淥口區古嶽峰鎮白璧村人,因小時候患骨頭結核引起脊柱變形,佝僂了大半輩子,加上6年前又患上肺氣腫,他一度消極懶散,「心想沒有吃的,反正國家給」。
「坐在門口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扶貧路上,怎麼解決「等靠要」問題?
貴在扶志,難在扶志。2018年初,株洲市為了讓貧困群眾傳承革命精神,樹立起擺脫困境的鬥志和勇氣,主動參與脫貧攻堅戰,在貧困戶中開展「脫貧立志星級創建」活動。從社會公德、環境衛生、良好家風、勤勞上進、創業致富等方面對貧困戶進行評比,符合一項就給予一顆星。
面子有了,票子有了,人過半百,李明光看到了光明,越幹越起勁。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
在羅霄山深處的炎陵,25萬山區人靠山吃山,見地插苗種上8.6萬畝黃桃,「炎陵黃桃」一躍成為國家地理標誌特色產品,年產量達到4.6萬噸,綜合產值20億元。
在紅色搖籃茶陵,2.7萬餘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主動接受技能培訓,走上就業、創業路。
茶陵縣棗市鎮虎形村貧困戶沈良秋一心要改變命運。去年,他和朋友合夥流轉109畝農田養的小龍蝦,結果被特大洪水衝得一乾二淨。大哭一場從頭來,今年,他單幹養蝦30餘畝,獲得大豐收,最近每天賣蝦收入上千元。
「我就是想做一個真正的『不倒翁』,扶得起,立得住,站得穩,走得遠。」沈良秋將自己的微信名改為「不倒翁」,立志明年養蝦達130畝。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今年,面對疫情突發、經濟下行的雙重大考,株洲市委、市政府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既把城市實力做強、功能做優,打造核心增長極,又激發縣域經濟活力,推動區域優勢互補、城鄉良性互動,推動全面小康提質,向著更大勝利堅定前行。
【湖南日報記者:顏斌 黃志堅 李毅 李永亮 李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