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西鄉縣碾子溝村種植的吊瓜果 西鄉縣委宣傳部供圖
中國青年網西鄉11月24日電(見習記者 席聰聰)吊瓜子,是陝西西鄉縣白龍塘鎮碾子溝村的一張「金名片」,也是當地村民擺脫窮根的「利器」。六年前,誰也沒想到,一顆小小的吊瓜子能在碾子溝村結出金果實。
碾子溝村坐落在秦嶺巴山之間,距離西鄉縣縣城40餘公裡,山高路遠,長期以來,村民們只能種植些玉米、土豆等農作物,連基本溫飽都維持不了,很多人寧願把土地荒在那裡,外出務工謀生。因此,該村成為省定貧困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3戶340人,脫貧任務艱巨。
2014年,當地村民王文清返鄉流轉了30畝土地,同時發動自己的舅舅和村支書魏世田種植了總共89畝吊瓜。第一年每畝收益2500元,第二年每畝收益達到3500元。這一消息在小山村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村民們開始紛紛跟著種植吊瓜,有些還租地種植。
這幾年,全村種植吊瓜面積超過2000畝,人均1.2畝,吊瓜產業也走上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路子,80%的貧困戶通過種植吊瓜增收脫貧,而碾子溝村也在2018年底正式退出貧困村。
近日,中國青年網記者跟隨「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來到陝西省西鄉縣碾子溝村,走進當地的吊瓜子種植基地和貧困戶家中,感受小小吊瓜子帶給碾子溝村乃至整個西鄉縣的巨大變化。
圖為炒熟後的吊瓜子 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席聰聰 攝
「吊瓜大王」開路,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
王文清是土生土長的碾子溝村人,19歲時開始外出打工。在這期間,他了解到一種叫做吊瓜子的產品銷售火熱,而且自己村也有,最重要的是其間利潤豐厚,「那時候買一件重10斤的吊瓜子需要400塊錢,但是當時村裡的生吊瓜子賣給藥販子,只能賣到六七塊一斤。」意識到市場前景後,王文清又利用業餘時間考察了浙江等地的吊瓜種植產業,他發現種植吊瓜的技術含量不高,且一年種植投入,五年收穫受益,省人工、省成本、經濟效益好,非常適合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種植,是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好方法。
2014年,王文清回到老家碾子溝村,流轉了30畝土地,同時發動自己的舅舅和村支書魏世田種植了總共89畝吊瓜。第一年每畝收益2500元,第二年每畝收益達到3500元。
村民和政府都看到了王文清引進種植吊瓜的成功,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2015年王文清牽頭成立了西鄉縣漢牧園吊瓜專業合作社。為了鼓勵更多村民尤其是貧困戶種植吊瓜,「合作社成立之初,對於家庭貧困的農戶,我們在免費提供部分種苗和技術的同時,籤訂固定回收價格,保證他們有的穩定收入。」那一年,碾子溝村的吊瓜種植面積達到1730畝。
王文清向記者介紹公司「助推脫貧」相關產品 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席聰聰 攝
2016年,全村吊瓜總產量不斷提升,但是因為沒有自己的品牌,銷售渠道單一,吊瓜子滯銷嚴重。為此,王文清成立了漢中宏志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並註冊了「漢牧園」牌吊瓜子商標,辦理了食品安全生產許可證,進一步完善產業鏈,走上了吊瓜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路子。
輾子溝村特產「漢牧園」牌吊瓜子 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席聰聰 攝
目前全村吊瓜種植面積已達2000餘畝,其中86戶貧困戶種植吊瓜400多畝,吊瓜已成為本村群眾脫貧增收的主導產業,王文清也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吊瓜大王」。
記者採訪這天,多名合作社村民帶著自己種植收穫的吊瓜子來到公司,工作人員現場稱重後兌換成現金發放給村民,同時還會給予一些洗臉盆、毛巾等生活日用品作獎勵。
種植吊瓜的村民,右一為李大伯 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席聰聰 攝
這其中有一位76歲的李大伯,家住在10公裡外,當天專門坐摩託車趕過來,這一趟領到了3000多塊錢。
李大伯的老伴因中風偏癱已經臥床三年,日常生活全由他來照顧。李大伯的身體也不是很好,有腦梗,平時靠吃藥維持。他一隻手攥著剛領到的3000多元錢,另一隻手端著洗臉盆、毛巾,兩隻手一直在不停地抖動。
李大伯的孫子今年15歲,讀高中,隔段時間會放假回來一次,兒子兒媳都在外地打工。李大伯說,「兒媳自從出去打工後再也沒有回來過,兒子逢年過節會回來看看」,現在種吊瓜是他除了國家低保補助外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今年產量有400多斤,這樣算來能維持他們老兩口和孫子的生活。
王文清的漢中宏志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為響應產業助推脫貧口號,2018和2019兩年共計投資532萬元,為當地5個村267戶952名貧困戶免費提供種苗、化肥、農藥和技術指導,同時籤訂「保底就高」的回收合同,帶動當地吊瓜產業發展。
「不管到十年還是二十年以後,我們村和我一起種吊瓜的老百姓確實賺到錢了」,「吊瓜大王」王文清說,這個話任何時候他都敢說。
村支書帶頭種植,貧困戶翻了身
2015年和王文清一起成立西鄉縣漢牧園吊瓜專業合作社的有七個人,其中就包括碾子溝村的書記魏世田。
剛開始動員了很多遍,村民對於種吊瓜普遍持觀望、懷疑態度。「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帶頭幹」,魏世田當年種植了20畝吊瓜,年底賣了8萬多元,他用這些錢買了一輛小轎車。
眼見為實,村民們看著種吊瓜的效益如此立竿見影,也都紛紛跟著種植起來,有些還租地種植,「大家一看效果不錯,有技術指導,有發展前途,都不再需要做思想工作」。
李代華一家六口人,女兒女婿常年在廣州打工,兩個孫女還在讀書,放假的時候需要他和老伴接送照顧。李代華的一隻眼睛失明,跑了很多家醫院,都被告知沒有辦法進行手術。再加上家裡人口多但是壯勞力少,只能靠幾畝土地勉強維持溫飽,一家人又住在山腳下的一處土坯房裡。2013年底,他們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從左到右為李代華老伴、村支書魏世田和李代華 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席聰聰 攝
在村支書的鼓勵下,李代華和老伴從2016年開始在自家5畝多的土地上種吊瓜。2018年,老兩口找到一些村子裡因村民外出而閒置的土地,吊瓜種植面積擴大到9畝,今年種了9.5畝。李代華說,他們現在「每年種植吊瓜能夠收入四五萬塊錢,再加上女兒和女婿在外面打工,也能賺四五萬塊錢」,所以一家人的年收入能達到十萬左右。現在已近深冬,土地暫時閒置了起來,老兩口也比較輕鬆,偶爾會去給別人做幫工。李代華告訴記者,種植吊瓜最忙的那段時間,老兩口基本能應付,村裡的鄰居也會過來幫幫忙。
李代華和女婿在吊瓜地裡勞動 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席聰聰 攝
2018年,李代華一家搬進了三間兩層的分散安置移民搬遷房中,修建這處房子,李代華家花了10多萬,國家補助了9萬元。新房白牆紅瓦,正房旁邊還有幾間配房,用來做飯和放雜物,房前就是他們老兩口用來種植吊瓜的土地。
李代華家的新房,房前是種植吊瓜的土地 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席聰聰 攝
李代華今年68歲,身體看上去還算硬朗,9歲的小孫女每次放假,他都會騎著摩託車接送,但是李代華自己說,「都是靠吃藥維持,勉勉強強」。
李代華說,前段時間將摘下來的吊瓜子送去了合作社,他們「今天叫我去取錢了,我現在還沒來得及去」。現場有記者提問說,今天拿到這筆錢有什麼打算呢?李代華立馬就回答說,「我當然要存起來」。這句回答,把在場的大家都逗笑了。李代華隨後又補充說,存下這些錢是「想辦法把後事安頓好」。
碾子溝村吊瓜產業的發展讓撂荒地值錢了,也讓村民們的腰包鼓了起來,更讓山溝溝裡的貧困戶看到了不用背井離鄉就能脫貧致富的希望。如今,「吊瓜大王」王文清以碾子溝村為基地發展的吊瓜產業,輻射當地11個村以及周邊的勉縣、洋縣、石泉等地,種植面積達1.6萬餘畝,帶動貧困戶1000餘戶,人均增收3000餘元。
這些小小吊瓜子結出的金果實,數量越來越豐厚,面積也越來越遼闊。
(來源: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