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數字報-走進挪威森林

2020-12-20 新民晚報數字報
  戴大年

  喜愛文學的人大都讀過村上春樹的小說《挪威的森林》,通過男女主人公的經歷,反映了高度發達的經濟背景下,人們精神的嚴重失衡與自我救贖。其實,書名源起於甲殼蟲樂隊創作於六十年代的同名樂曲。今年六月,正是在這種唯美而浪漫的氛圍中,我們來到了卑爾根,走進了挪威的森林。

  卑爾根,位於挪威西南部,三面伺山,一面臨峽灣,處於「七大山」的中央,遙遠的墨西哥暖流與極地的寒氣在此劇烈交匯,形成了不絕的雨,雨,雨!當地人常開玩笑:卑爾根每年將近三百天在下雨,十來天雨雪交加,太陽公公露臉打招呼的時間不足兩個月。但就是這樣的雨城,卻成了全世界旅行者嚮往的浪漫之地。

  我們進城,山崖街道樓宇漁船……全部籠罩在乳白色的雨霧中。霧很濃,雨絲很密,但很細很軟,悄無聲息地落到身上。我們驚訝地發現,熙熙攘攘的滿城都是人,歐美人日本人韓國人居多,且多數不穿雨衣不打傘。我們也隨即收起雨具,匯入人流。不一會兒,覺得雨絲似乎在溫柔地撫觸著臉龐,通體竟然舒坦起來。

  城屹立在懸崖上,面朝挪威海,舉目眺望,只見水波閃著微光,濤聲四起。遠山,深黛色的森林時隱時現,我們決定上山。於是,七拐八彎,踏著溼滑的石子路,穿過同樣溼漉漉的古舊窄巷,找到了纜車點,那是一間白色的木屋。纜車在茫茫雨霧中行進上升,四周皆不見,唯聞樹枝刮在車身玻璃上的聲響。不到十分鐘,弗勒於恩山頂到了。出站,我們迎向雨霧,不走環山路,小心翼翼沿著山坡間起伏的碎石小道,一頭扎進森林。松樹高大茂密,腳下是厚軟的樹葉,借著手電筒光,看到四周站立著許多木雕,這是挪威森林的守護神——山妖,山妖笑著,形狀各異神態各異,醜並憨憨的。山妖像旁,散布著小木屋、野餐桌椅及散養的山羊舍欄,四周寂靜,瀰漫著潮溼而清香的氣味,雨一直下著……

  下得山來,方覺腹中飢餓。我們折向碼頭,海邊停滿漁船,廣場上搭了不少的帳篷及鐵皮屋頂的棚舍,都是賣海鮮的,並現場烹製。卑爾根自古以來就是歐洲的重要港口及水產品集散中心。我們選了間最大的市場,入內,只見人聲鼎沸,摩肩接踵,桌椅上也是一層水汽。櫃檯排檔一排排,塞滿各種水產品,琳琅滿目,大都叫不出名字。我們揀熟識的三文魚及蝦等挑了幾樣,當地的加工方法無非是蒸與烤,由於新鮮,所以香嫩可口,令人大快朵頤。

  整個下午,天色稍亮,時陰時雨,我們徜徉在海邊的布呂根小木屋群中。自中世紀起,漢薩同盟商人的足跡便遍布此地,貿易興旺,日爾曼風格糅合北歐情調的木屋大量出現,這種紅、褚、黃、白色的二三層小樓,聳立著三角形的尖屋頂,現在大都成了旅遊紀念品商店和各種小博物館,在海邊、在巷內、在雨中、在陰鬱的蒼穹下,閃著迷人的鮮麗的驕傲的亮色。雨還在下……

相關焦點

  • 新民晚報數字報-掌握快速記憶法 孩子將終身受益
    5月18日下午,文新大廈2樓報告廳,新民晚報小記者超能訓練營體驗會如期舉行,60多位學生家長把報告廳擠得水洩不通
  • 新民晚報數字報-走進太空學校 體驗宇航零距離
    繼「太空冬令營」成功舉行後,今年7月,新民晚報再度聯合休斯敦太空與科學教育協會(HASSE
  • 走進挪威的森林
    挪威七日,無論於挪威電影還是挪威本身都只能止於走馬觀花,而挪威的森林作為這個北歐國家特有的意象卻深植於心,它更像一個巨大的迷宮,引誘著人們的探尋之心。 培爾·金特的迷幻叢林 挪威的森林,並非單指這個北歐國家的某片森林,也不是通常概念裡的樹木林場,某種角度說它已超越了具體稱謂,變成了另有所指。
  • 新民晚報數字報-小朋友用樹葉拼貼畫「留」住秋天
    昨天,通過本報四季花展官方微信「上海花城」報名的10多個親子家庭和來自民辦童園實驗小學的20多名小朋友一起,齊聚共青森林公園,用樹葉拼貼畫「留」住秋天,為秋季森林花展畫上圓滿句號。昨天,百名市民也來到濱江森林公園市民花田,通過種植崇明水仙的方式,為秋季森林花展「留」下濃濃芳香。  歷時近三個月的「老鳳祥」2013年上海秋季森林花展今天閉幕。
  • 春日著色畫山水 - 新民晚報數字報
    林景星  陳鎮銘先生早先曾為《新民晚報》「夜光杯」設計刊頭畫,三十年前,我和他相識
  • 真·村上春樹數字版權來了《挪威的森林》等暢銷作品電子書、有聲...
    近日,上海譯文出版社公布,已經正式獲得村上春樹授權包括《挪威的森林》在內21部作品的數字版權,「真·村上春樹」的數字版權作品終於大批量進入中國。這21部作品中,《挪威的森林》《且聽風吟》《奇鳥行狀錄》《舞!舞!舞!》
  • 走進挪威森林
    挪威館的主題是「大自然的賦予」,當然離不開海岸、森林、峽灣、群山等,還有挪威的北極光。第一道自然景觀是海岸,我看到了他們利用太陽能、風能和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質,又改善了城市地區的氣候。走過海岸旁的「沙灘」,步入挪威的「森林」,並來到「知識樹」下。
  • 方向感和《挪威的森林》
    借用《挪威的森林》中永澤的說法,那好比勞作和努力的區別:沒有方向感的勤奮是勞作,有方向感的勤奮是努力。說法誠然有些玄乎,但作為感覺倒也不是不能明白。那麼什麼是方向感呢?一下子還真說不大好,勉強說來,那恐怕既是一種朦朦朧朧的直覺,又是一種近乎執拗的理性判斷。讓我接著《挪威的森林》往下說吧!姑且讓時間倒退到1988年。地點是廣州的暨南大學。
  • 「電聲版」《挪威的森林》來了
    《挪威的森林》配音者吳磊本報訊(記者 張知依)北京青年報記者從上海譯文出版社獲悉,在上海書展活動現場,上海譯文出版社數字業務平臺推出了村上春樹的「電聲版」——電子書和有聲書。首發九部村上春樹代表作的電聲版包括《挪威的森林》《且聽風吟》《奇鳥行狀錄》《舞!舞!舞!》
  • 新民晚報數字報-暮春的懷念(上)
    乃珊在不幾天後的《新民晚報》上發表了一篇《上海之昔》的短文,評述這場演唱會說:「從歷史長廊那端傳來的旋律,在新世紀聽來,其中的千種風情別具意韻。」「喚起聽眾們一枕美好的記憶。」回想當時,正是上海一批懷舊金曲有被個別臺灣歌星獨家壟斷的態勢,她是在呼籲本地歌者發聲。雖然這場演唱會攪動了上海的冬夜,但遠遠不夠!她繼續寫道:「我們上海音樂人,何時可以為我們譜出新的上海之音。」
  • 重訪挪威的森林
    但那時候我也是第一次從書店的漫畫區走進小說文學區,因為一個早熟的同學推薦我去找一本叫《挪威的森林》的小說。當年第一次在書店看的那一版,是有這麼一張格外「引人」的封面我不知道對於大部分80後來說,是否知道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都要早於伍佰的《挪威的森林》,但對於出生於小城鎮的我來說,確實是因為那首火遍街頭巷尾的歌,才發現了那本「很好看」的書。
  • 新民晚報數字報-走進春天
  • 整點報時穿過挪威的森林解析
    整點報時穿過挪威的森林解析時間:2020-11-18 23:4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馬思唯整點報時背景音樂是什麼? 整點報時穿過挪威的森林解析 馬思唯整點報時穿過挪威的森林什麼梗?明確當前時間,為你準確報時。通過文案的方式,展現不一樣的陳述,擁有新的效果。
  • 為了心間那片「挪威森林」
    它是62歲的舒平的夢想,夢想有一天,它們能長成鬱鬱蔥蔥、綿延不絕的遮天大樹,像挪威的森林那樣寧靜、唯美。  它與追思有關。它是32歲早逝的復旦大學教師于娟未竟的事業,她曾經設想,在自己的家鄉建一個能源林基地,推動能源林在全國的發展。  舒平是于娟的媽媽。  清明節前,記者來到群山環抱的曲阜「挪威森林」基地。
  • 「挪威的森林」還是「挪威木的小屋」
    挪威的森林還是挪威木的小屋提起《挪威的森林》,不知道有多少人理解他的意思,反正我搞了好久都不知道啥意思。我們知道,「挪威」是北歐的一個小王國,與1954年與中國建交,也是我國的一個友好國家了。「挪威的森林」字面意思,肯定是挪威這個國家的森林了。然而,《挪威的森林》加了書名號之後,就肯定不是這個意思了。我們可以時間順序捋一下這個《挪威的森林》——1965年英國搖滾樂隊披頭四(The Beatles)發行了一首歌曲,《Norwegian Wood》,這是最早的出現了。
  • 我和葉永烈先生在《新民晚報》上「相識」
    》上「相識」王紀銓不久前在網絡上查找資料,意外發現已故作家葉永烈先生在2008年6月寫的一篇文章中,全文引用了筆者在2000年高考結束後,發表於《新民晚報》教育版面「桃李芬芳」上的一篇小文,這也引起了我對往事的回憶。
  • 晚報「精神糧食」年年要「進補」 新民晚報讀者服務日活動上午舉辦
    圖說:新民晚報攤位前人頭攢動 新民晚報記者 孫仲欽 攝(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羅水元)總有一種牽掛會如期而至,總有一種感情會歷久彌新。今天上午,隨著新民晚報聯合上海郵政App「訂了麼」「公園便民收訂暨新民晚報讀者服務日活動」的舉行。
  • 新民晚報數字報-你還想加我的微信嗎
    我在香港編過新聞周刊,到了鳳凰衛視又做新聞評論和時事節目主持,有了網際網路就一直摸索弄份個人的電子報,用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自媒體」。北京奧運那年,我與鳳凰網合作試著為中移動辦一份個人手機報,每天選發十幾條短新聞加短評,內部測試反映相當不錯,可惜最後還是無法正式推出。
  • 《挪威的森林》公映:很多激情戲 內地看不到
    《挪威的森林》海報   今日,由曾經執導過《三輪車夫》的越南導演陳英雄導演,根據村上春樹最受歡迎的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改編的同名電影將在內地上映,這也是村上春樹的小說首度改編成電影不過胡堅卻告訴重慶晚報記者,在影片中,陳英雄對這一段並沒有濃墨重彩地講述,故事是從渡邊、木月、直子三人的友誼切入的,和小說中木月僅是一個影子般的人物不同,電影會對木月有比較豐富立體的描寫。
  • 新民晚報數字報-教師日記
    宋老師無意中獲得安老師此前寫的日記本,好奇心讓他讀到了裡面的內容:安老師的孤單,對學生的愛,教學上的困惑,遇到的各種事情……漸漸地,安老師就像他的好朋友,或者說,就像他的戀人,走進了他的心,走進了他孤寂的生活。  事實上,摔跤手宋老師並不適合當老師,他自己以前也不愛學習,水上學校只有寥寥的幾個學生,年齡參差不齊,每次做數學題,都要自己關在廁所裡先做,有時,還要做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