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裡安•威廉士:西方人眼中的日本電影

2020-12-17 觀察者網

在西方放映的日本電影主要有三大題材:動畫片、性愛以及恐怖片。它們都與傳統的日本電影沒什麼關係,但這些在日本國內的細分類影片「轉戰」國外後,卻常被視作代表了整個日本電影。

「我覺得發行商選擇在英國上映的影片主要基於我們希望如何看待日本,而非日本這個國家的真實狀況,」加斯帕•夏普(Jasper Sharp)說,他是《日本電影歷史字典》(Th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Japanese Cinema)一書的作者,也是《這究竟是誰拍的電影》(Whose Film Is It Anyway)日本電影周的發行人,這是由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Japan Foundation)組織的系列活動,巡迴放映該國近一階段所攝影片。

《寵物小精靈》(Pokémon, 1998年)與《龍珠Z》(Dragon Ball Z, 1989)是整個電影周的開場影片,而《切膚之愛》(Audition,1999年)、《殺手阿一》(Ichi the Killer,2001年)以及《午夜兇鈴》(The Ring,1998年)則是電影周的閉幕影片,它們一步步為西方影迷詮釋何為日本電影。這些影片充分強化了日本文化中水火不容的兩個極端概念,一端是美國出生的日本影評家唐納德•裡奇(Donald Richie)所謂「瑣碎無聊的日本」,另一端展示的則是日本陰暗的一面,常常充斥著迷信、虐待狂式的恐怖以及大量情色描寫(同樣瑣碎無聊)。我們看到的、介於兩者之間的影片來自吉卜力工作室(Studio Ghibli),如宮崎駿(Hayao Miyazaki)的《千與千尋》(Spirited Away,2001年),而那些影片(通常情況下雖說很棒)在風格與內容上變化實在乏善可陳。

《這究竟是誰拍的電影》電影周在英國全國巡迴展前,先在倫敦當代藝術學會(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ICA)進行了放映,共放映了過去10年所拍的9部影片,每一部的內容都背離了西方人對日本電影的固有期望。這次電影周最知名的導演是周坊正行(Masayuki Suo),他執導的影片《正義之裁》(I Just Didn’t Do It,2006年)冷峻誠摯地審視了日本的司法制度,影片拍攝的是一位年輕人遭到逮捕,罪名是在地鐵上猥褻某初中女生,生動地展示了司法不公以及重重壓力之下的人際關係。

本次電影周影片的共同特點是各個角色之間的微妙關係。在山田洋次(Yamada Yoji)執導的影片《弟弟》(About Her Brother,2010年)中,母親與女兒被迫與母親不成熟的成年弟弟一刀兩斷,最後卻發現弟弟在收容所裡因罹患癌症將不久於人世。這部影片情節曲折、情感控制拿捏到位——若是在好萊塢拍攝,幾乎肯定會用甜言蜜語的東西破壞整體悲情效果。橋口亮輔(Ryosuke Hashiguchi)執導的影片《幸福的彼端》(All Around Us,2008年)講述的是一對夫婦如何在孩子夭折後風雨同舟的故事。整個故事情節歷時10年,既實現了敘事範圍的包羅萬象,又細緻入微地刻畫了悲劇籠罩中的人際關係。奪得鹿特丹電影節(Rotterdam Film Festival)最佳影片及影評人獎的《惡童日記》(Bad Company,2001年)則是這個系列中最早拍攝的影片,夾雜著童年時代的天真爛漫、愛管閒事以及成長的煩惱。

這個系列還選了兩部非常上乘的喜劇片(在西方尤其不受待見的日本影片)。內藤隆嗣(Takatsugu Naito)的《不燈港》(The Dark Harbour,2009)講述了一位寂寞的漁民錄製了一段自我介紹的視頻去相親,其中一段在服裝店的場景讓人忍俊不禁。漁夫想買一套能打動城市姑娘的衣服,結果售貨員給他看了一件約翰尼•德普(Johnny Depp)帶流蘇裝飾的牛仔夾克,還有一件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不慎落在月球上、後由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找回的花哨襯衫。到達相親地場後,他發現另一位漁民也穿著一模一樣的襯衫。但電影的蘊意則要深刻得多,充滿了憂傷以及盡在不言中的情感。內田健二(Kenji Uchida)的《遇人不熟》(A Stranger of Mine,2005年)獲得了當年的坎城電影節的「最優秀劇本獎」,這部犯罪類的喜劇片結構安排巧妙、到處充斥著陰差陽錯,刻畫了諸多多才多藝的角色,他們在某一天晚上在東京不期而遇。與舞臺劇一樣,喜劇影片的震撼力來自各個角色刻畫的多樣人生經歷。

這些影片展示了對日本電影歷史更為悠久、由角色帶動情節的人文主義傳統的傳承。

小津安二郎(Yasujiro Ozu)是西方社會最推崇的三位日本導演之一(其他兩位是黑澤明(Akira Kurosawa)與溝口健二(Kenji Mizoguchi)),他最為關注的是人。每次開拍電影時,他都會與編劇Kogo Nada在後臺工作:坐定後先擬好對話,進而再構思角色及故事情節。

一次採訪夏普時,裡奇指出整個過程如此處理的效果:「這樣的角色貼切、符合邏輯、不可避免以及具有現實意義。」《東京物語》(Tokyo Story,1953年)是小津安二郎執導的最著名影片,講述了一對老夫妻第一次到首都東京去看望自己的兒女,到頭來卻發現他們對自己的到來不為冷不熱。

與小津安二郎同時代的溝口健二也是如此,所拍影片最大的主題是人性;《雨夜物語》(Ugetsu Monogatari)與《東京物語》同一年公映,《山椒大夫》(ansho the Bailiff)則是於1954年公映,它講述了背叛、忠誠、家庭及友誼。只有黑澤明(三位導演之中在西方社會最知名,也是最具西方風格的導演)被視為還關注其它問題。黑澤明是講述曲折動人故事情節的大師:而小津安二郎與溝口分健二則是生動描述人類經歷的大師。

然而觀看日本電影的西方影迷通常無法越過和服、木屐以及鞠躬而直達影片內容本身。這與西方人看待東方藝術品的方式有很大關係,「頗為順從地接受神秘玄虛的東西」,影評家兼小說家亞當•馬斯-瓊斯(Adam Mars-Jones)在評論小津安二郎所執影片《晚春》(Late Spring,1948年)的鴻文Noriko Smiling中如此寫道。

許多評論家陷入了純理性化的因小失大綜合症。評論文章Noriko Smiling的目的是為《晚春》正名,保爾•施雷德(Paul Schrader)這些說三道四的評論人士認為風格的重要性優於內容,堅持這部電影的先驗性,施雷德是影片《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的編劇,並執導了日本小說家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的傳記電影。在談及影片中花瓶鏡頭切換與女主人公哭泣的那個著名鏡頭時,施雷德說眼淚本身並無意義——他把所有的情感都剔除掉,或者正如馬斯-瓊斯所言,把眼淚從「所有可能觸發動情的內容中」去除掉。所以,日本風格的影片似乎就是暗示西方觀眾不要凝神細看,卻讓有些西方影評家不放過任何細枝末節。

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組織的本次電影周所有影片的重要性不在於它們的「日本特色,而是其全球視野與人文精神。當然,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把電影與拍攝國隔絕開來。但電影是人類交流的媒介,它的本質要素(痛苦、移情、歡樂、恐懼)是普世通用的。「這就是當別人都說電影可以跨越國界,其所指意義所在,」 導演周坊正行說。「何為電影?如果稱它為反射至幕布上的燈光與陰影藝術,我覺得全世界都一樣。不斷撥動人類自身的生存狀態——我想那就是電影的本質。」

《這究竟是誰拍的電影》在倫敦ICA放映至2月16日結束,然後在全英國巡迴放映直至3月28日,具體詳情請瀏覽網址:www.jpf.org.uk。

相關焦點

  • 西方視野中的黑澤明電影:倫理精神以及個人主義的誤讀
    正如日本人對黑澤明電影的批判一樣,黑澤明電影中充斥著一種反日本電影傳統的傾向,更多的是對西方意識的一種表達。就黑澤明的代表作《羅生門》來說,多重的現實下,是一種日本人所不熟悉的思維方式,非清晰式且質疑一切的精神表達同樣也是日本人所不熟悉的方面。
  • 反映德人眼中南京大屠殺電影時隔六年在東京上映
    原標題:反映德人眼中南京大屠殺電影時隔六年在東京上映   中國網7月17日訊據韓國媒體7月16日報導,以德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為框架拍攝製作的電影《約翰·貝爾南京的辛德勒》時隔六年終於在日本東京上映。在南京大屠殺時期,德國人約翰·貝爾保護了25萬名中國人,這部電影便是以他的故事為原型改編的。
  • 西方電影裡的中國想像
    據上海交通大學劉蓓的論文《美國電影中的中國形象》,1896年,美國繆駝斯科普公司發行了兩部清朝李鴻章訪問美國紐約的新聞電影,即《李鴻章乘車經過第4號街及百老匯》與《李鴻章在葛倫特的墓前》。  那時候,大部分西方人都沒有機會到達中國這個遙遠神秘的東方古國。他們從傳說中了解中國,又在電影裡講述中國。
  • 西方人眼中的19世紀三大偉人,中國僅有一人上榜,並且位居榜首
    文/花傾思西方人眼中的19世紀三大偉人,中國僅有一人上榜,並且位居榜首世界上有許多的國家和地區,為了能夠更好的劃分這些國家和地區,我們也根據陸地的板塊,將地球劃分成了七大州,分別是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以及南極洲,在這七大洲中,最著名的就是亞洲、歐洲和北美洲了,但是如果要論起經濟發展水平的話,還是歐洲和北美洲領先,我們普遍將歐洲和北美洲的國民稱為西方人。
  • 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人 美國最高法院有他的雕像
    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人 美國最高法院有他的雕像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在各個領域都有屬於它的代表性人物。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有一位偉人,不僅在我們中國受人敬仰,在西方人眼中也頗有威望,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人,美國最高法院有他的雕像。我們上學時,在講到哲學家,必然會提到——孔子。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他創辦的儒學在漢武帝時期居於統治地位,孔子的思想境界在當時也是居於最高境界,他提出「天下大同」的思想,那什麼是天下大同,怎麼才能實現天下大同?
  • 消除西方人誤解:日本寺院符號」卍」撤銷-西方,日本,寺院 ——快...
    為消除日益增多的西方遊客的誤解和困惑,日本政府決定改用三重塔取代「卍」這個記號來識別遊客地圖上的寺院。日本將在2019年和2020年相繼承辦橄欖球世界盃和夏季奧運會。據《衛報》報導,有鑑於此,日本國土地理院向來自92個國家的1000多名遊客、大使館職員和外國學生,就容易混淆的18個符號發起調查,最終決定更換掉6個,從今年春季起開始執行。這批新符號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常被西方遊客誤認為是德國納粹黨符號(「卐」)的「卍」。
  • 第一位被列入西方音樂史的東方音樂家,日本戰敗成全了他!
    武滿徹是一位日本作曲家,也是日本最著名的音樂家。他是日本第一位國際級的作曲家,在他之前日本沒有出現過被國際承認且以西方管弦樂體系創作的音樂家。雖然武滿徹是一個日本人,但他的創作根基來自西方,原因主要是當時的日本軍國主義蔓延,十多歲時的從軍經歷這給他留下了極為深重的創傷,以至於他通過西方音樂來表達自己的藝術理念,在某種程度上是通過對日本傳統元素拋棄,來擺脫自己曾經的痛苦記憶。在日本戰敗後,他第一次接觸到了西方音樂,並從此走上了自學作曲的道路。
  • 《讀書》專稿|1900年前後西方的「日本風」與「中國熱」
    在政治、經濟、軍事飛速發展的同時,在文化上取得西方主流社會的認可,成為這個迅速崛起的遠東國家此時的迫切需求。在藝術領域,雖然早在十七世紀日本就經由荷蘭人與西方世界有所接觸,但是在西方人眼中,日本藝術和所有非西方文化一樣,被賦予「異域」「原始」「未開化」等內涵。對於日本來說,打破西方對於「異域」的遐想,真正與列強平起平坐,尚需艱苦的努力。
  • 美國人眼中的日本史:大東亞戰爭
    不足為奇的是,對日本戰爭目的的闡述吸收了早先近衛內閣用過的辭藻:日本不是僅僅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整個亞洲而戰;西方是「不道德」的--有錢有勢的、種族歧視的、文化上的帝國主義,包藏「膨脹的野心」,如天皇的宣戰詔書所言,是想「稱霸東洋」。日本的使命,用偷襲珍珠港數小時之後,內閣通過的一項政策聲明中的話來說,就是發動反對西方的「聖戰」,解放亞洲殖民地的人民,使「所有國家和民族處於和平之中」。
  • 金燦榮講述眼中的西方世界,並不是任何國家都會被認可!
    昨天看了一個視頻,是中國外交領域的專家金燦榮教授在某大學發表的演講,重點闡述了中國眼中的西方世界,和美國眼裡的西方世界!在國人的心裡,西方世界指的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即歐洲全部以及美國、加拿大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 日本人眼中最實用的諺語是?
    日本有很多的諺語俗語,那在日本人眼中,什麼是他們覺得最實用的呢?以上就是日本人眼中最實用的諺語前三名啦
  • 西方電影中的中國形象,不止「辱華」這麼簡單
    《致命女人》劉玉玲在中國文化、東方元素已經成為西方電影中重要賣點的今天,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影人一直都是中外媒體關注的焦點。可是把時間前移幾十年,由於西方電影對中國面孔的刻板偏見,中國乃至華裔演員想在國際影壇出頭,都是千難萬難。
  • 為什麼西方人眼中的東方充滿偏見?
    對於美國人來講,「東方」可以指的是遠東(亦即中國和日本)或「近東」。可是,歷史上,對於法國人與英國人來講,「東方」主要指近東或阿拉伯世界,或與歐洲接界的「非歐世界」(non-European world)。而對於德國人、俄國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義大利人以及瑞士人而言,「東方」指的又是另外一些地區。即使有些人對「東方」的地域定義有統一的共識,他們對「東方」土地上的資源與文化也存在不同的觀念。
  • 日本有位蛇姬女神叫女帝,西方也有位叫美杜莎,而中國的叫什麼?
    在動漫的角色人物形象設定上,非人化的角色形象也是常有的手法,其實又關乎以蛇為創作題材的動漫角色也不在少數,可能在許多創作人員的眼中,蛇是非常吸引人和厲害的角色,也被人賦予了神秘的色彩。在動漫中,日本有位蛇姬女神叫女帝,西方也有位叫美杜莎,而中國的叫什麼?小夥伴們能猜的到嗎?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西方人選擇了「素食主義」?
    寫在前面:為什麼越來越多的西方人選擇了「素食主義」?我發現,身邊有很多人變成了「素食主義」者,他們明明不信仰佛教,但是他們卻從不吃肉。當然,大部分人都是吃肉的,所以素食主義者只是少數。但就是這少數人,卻推動了素食餐廳的發展。
  • 《魚翅與花椒》:一本食物民族志,一個西方人眼中的中餐
    扶霞在成都菜市場選花椒在歐洲人還把吃中國菜視為「冒險」的上世紀90年代,扶霞則心甘情願地樂呵呵學起了中國菜。她發現中餐的基本「語法」和她熟知的法國料理完全不同,就像因紐特人有50種詞彙描述雪花一樣,中國人竟有幾十種詞彙描述刀法,譬如「骨牌片、牛舌片、筷子條、指甲片、馬耳朵、米粒、眉毛花形……」中國人也把切菜理解成一種冥想,她漸漸「明白了為何道家聖人會用一個廚子和一把刀來比喻生活。」
  • 為何西方人會將蝙蝠當成惡魔?吸血鬼傳說是怎麼出現的?
    在東西方人的眼中,蝙蝠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別,雖然馮夢龍《笑府》有一短文《蝙蝠》根據蝙蝠的身體特徵將其比喻卑鄙無恥的人,諷刺他們沒有立場,經常根據需要而改換身份,但大多數情況下,蝙蝠還是以吉祥的身份存在,比如年畫《五福臨門》就有幾隻蝙蝠,取「蝠」、「福」諧音來象徵幸福,不過在西方人眼中
  • 日本電影又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1952-2018亞洲電影戰績盤點
    不過該片當時對於秦始皇的塑造引發了巨大爭議,但這並沒有影響到西方觀眾對影片的判斷,在他們眼中,「秦始皇」並不等同於「暴虐」。這一次,對中國歷史的不了解,反倒幫了《英雄》。  該片當年在北美上映爆收超過5000萬美元票房,metascore 評分更是高達84分。
  • 外國人眼中"10個日本人的奇怪之處"(組圖)
    原題:外國人眼中「日本人的10個奇怪的事情」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關超】日本Rocketnews24網站2月17日刊登的一篇文章介紹了日本民間的「奇怪的事情」。文章作者為一名英國人,此前在日本旅遊時,他以歐洲人的角度發現了日本人一些奇怪的習慣。這些事在外國人看來似乎會覺得奇怪,但在日本卻是一種傳統,一種習以為常的事。  1. Polite sharking/禮貌鯊魚  日本是世界上最講禮貌的國家,這裡的人們不管做什麼事情,只要有2個人存在。必然都是客客氣氣的。
  •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風不僅辣眼睛,還傻傻分不清與日本風差異
    有趣的是,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風」似乎和我們不太一樣。由酷玩樂隊和蕾哈娜共同打造的歌曲,MV中濃濃的中國風不知道你感受到了沒?很多人吐槽蕾哈娜是從哪家早餐店搶來的炸油條筷子和掛在後視鏡上的吊墜,這造型真的是有點強行中國風啊。這幾億的播放量得誤導多少人啊,還以為這就是我們中國傳統的造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