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因關注疫情而過度焦慮,試試這些自救方法

2020-12-12 騰訊網

一份疫情期間的焦慮自救指南。

作者/江小魚

從證實武漢新型肺炎可以人傳人開始,肺炎疫情不斷發展、升級。如此關乎生命安全的疫情,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

多少人已經習慣了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刷新聞、群消息、朋友圈、公眾號,以求第一時間掌握疫情信息。

如果你發現自己每天除了刷手機什麼事情都幹不好,甚至變得神經兮兮、情緒化、食慾下降、夜不能寢,甚至出現胸悶、心慌。

症狀如下圖,那麼可能已經被傳染了肺炎焦慮。

來源:微博

適度的焦慮是正常反應

焦慮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反應,是人類始祖在原始叢林法則中與環境作鬥爭、適者生存進化而來的基本情緒。

適度的焦慮具有積極的意義。當我們面對危機時,可以適度提高大腦和肢體的警覺性和反應速度,幫助脫離險境。正常情況下,適當的焦慮還可以提高「危機意識」,促進個人的人格整合和社會化進程,不斷完善自我。

普通人面對這場可能波及自身及家人生命的嚴重事件時,焦慮是身體的第一反應,尤其是處於急性期時,焦慮的表現是多層次的,包括精神焦慮、軀體不安、認知偏差和「逃避」「偏激」行為等。

大部分人面對壓力可以進行自我調整,保證自身處在一個良好的狀態。當焦慮的程度超過了自身能夠代償的部分,就可能出現病理性焦慮,影響生活和工作。

疫情恐慌下,

可能出現這幾種焦慮障礙

//疑病(hypochondria)

在鋪天蓋地的疫情陰影的籠罩下,部分人會更容易接受到負面消息的消極暗示,過分關注身體上的微妙變化。

比如普通的咳嗽、流涕、頭痛頭暈、睏倦等,並將各種不舒服與「疫情」聯繫起來。越是對比症狀就越覺得像是肺炎,精神越是緊張,軀體的不適感就越是被放大、加劇,對自我產生強烈的心理暗示:「要發燒了、肯定被感染了」。於是陷入到「疑病-焦慮-軀體不適-焦慮加劇」的死循環中。

泡腳後體溫偏高,男子嚎啕大哭 來源:長江日報

在這種心態下,大批人因為一些非特異性的症狀就湧入醫院強烈要求檢查,動輒要做胸部CT、試劑盒篩查新型肺炎。

很多人檢查後、甚至隔離後複查都是陰性的,雖然放心了,卻擠垮了原本就緊張的門急診醫療資源,無辜加重了醫護人員的負擔,延緩了真正患者的救治時機,還有可能在扎堆擠醫院的過程中被感染真正的肺炎。

//驚恐發作(Panic Attack)

一些本來就高焦慮程度的人在壓力之下,會出現程度更加劇烈的急性焦慮發作,即驚恐發作。常見表現為突然發作的胸悶、心跳加速、胸痛、大汗淋漓、手足發麻、頭暈、窒息感,大多數病人會描述這是一種瀕臨死亡感,非常可怕。

驚恐發作在平常的綜合醫院也不少見,在本次疫情影響下,一些確診病人、疑似病人的家屬,甚至是健康人在極度焦慮狀態下不乏出現上述表現,加重人們對本次疫情的恐慌。

驚恐發作經常會被誤以為心臟問題,實際上驚恐發作不會帶來生命危險,也不會引發心臟疾病。一般發作時間持續幾分鐘到幾十分鐘不等,即可以自行緩解。脫離壓力環境、轉移注意力都能快速幫助症狀消失。

大多數病人會將急性焦慮發作時的感覺描述為瀕臨死亡感

來源:圖蟲創意

//強迫症

疫情之下,所有的媒體都在宣傳洗手、消毒與戴口罩的重要性,市面上早已「一罩難求」。在這種氛圍下,有強迫性人格或本來就高焦慮的部分人群,可能因此患上強迫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強迫症狀。

包括強迫性觀念,如過度擔心自己可能被感染,反覆回憶自己有沒有接觸到某些可疑人或物品、糾結自己洗手的乾淨程度等。

在強迫性觀念的影響下,會出現強迫性行為,如反覆測體溫、過度清潔雙手及家中物品、過度防護等。洗了一遍又一遍仍然覺得不夠乾淨,甚至變得不敢出門,逃避接觸一切物品。臨床上常能見到強迫症患者的雙手被洗到脫皮、出血。

強迫性人格可能因為過度關注疫情患上強迫症,如過度擔心自己可能被感染,糾結自己洗手的乾淨程度等 | 圖蟲創意

//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常見於兒童,偶見於成人。主要表現為過度擔憂家人、愛人等親密關係的分離,而出現情緒波動或軀體不適的焦慮表現。

例如因家人需要外出離開而情緒失控,擔心後者被傳染疾病、被隔離等,過分緊張反覆叮囑家人戴口罩、做好消毒等。

面對焦慮,

可能需要的「心理處方」

//避免大腦「過載」

每天鋪天蓋地的疫情消息中,客觀、真實的信息已足夠讓我們心情跌宕起伏。這時候,一些情緒化、聳人聽聞的小道消息在社交網絡上廣為傳播,特別容易引起公眾的憤怒、恐慌。

謠言之所以比真理傳播得更加快,是因為抓住了人們在「信息不對等」情況下的焦慮心態。特殊公共事件下,面對真假難辨的信息轟炸,受限於文化背景和認知水平的差異,想要每個人都時刻保持一樣的理智、冷靜是很不可能的。

這時候,需要適當控制自己對信息的攝取,放下手機、關上電視機,讓自己信息及情緒「過載」的大腦清空一下儲存。

這個春節最具代表性的情緒波動圖 來源:網絡

//漸進放鬆訓練

當發現焦慮到手腳冰涼、心跳加快等,產生各種身體的不適時,不妨試一下漸進放鬆訓練。

方法是先使肌肉緊張,保持5-7秒,注意肌肉緊張時的感覺,然後讓肌肉徹底放鬆,再次體會放鬆時肌肉的感覺。每部分肌肉一張一弛做兩遍,然後對那些感到未徹底放鬆的肌肉,依照上述方法再行訓練。

具體操作是:首先找一個安靜的場所,調整呼吸讓自己大致平靜,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體上。

按照指導語進行順序放鬆:右手、右前臂、右上臂左手、左前臂、左上臂前額、眼頸、咽喉雙臂向前、雙臂向後、聳肩、肩背部胸、腹、臀部右大腿、右小腿(腳尖向上,腳尖向下)、右腳(內收外展)到左大腿、左小腿(腳尖向上,腳尖向下)、左腳(內收外展)。

溫馨提示:配合輕音樂和聲音好聽的指導語效果更好。

//規律作息,適當運動

儘管不能出門,但不妨做一些小調整,幫助恢復規律作息。

這裡有個小建議:按照平常工作的時間點正常起床洗漱,換上外穿的衣服,在固定的時間點就餐,在臥室以外的地方看書、與家人聊天或其他事情,在固定時間娛樂、運動。這樣的儀式感可以迅速幫助找到作息感。

//陪伴家人,記錄美好

凡事都有得失,這個被迫隔離在家中的最糟糕的春節,何嘗不是陪伴家人的最好時光?假設一年中只有春節7天能回家和父母見面,去掉聚會應酬的時間,還有3天,那麼我們在20年中陪伴父母的時間,大約就只有2個月。

不妨珍惜現在,關注自身、家人,陪家人一起做些開心的事情。記錄每天發生的,最讓你平靜或快樂的事情,標記在手機上、電腦上、床頭等,顯然的能隨時看到的位置,感到沮喪或煩躁時就看看這些被記錄的美好,心情就會變得平靜。

//尋求專業心理指導

如果焦慮過於嚴重無法通過方法放鬆和自我調整,還可以尋找專業的心理救援。12320熱線、全國心理救援熱線均7*24小時在線。國家衛健委已發表了《新型肺炎緊急心理幹預指導原則》,目前全國仍在集結力量組建心理救援醫療隊、心理援助熱線隊伍,為有需要的人保駕護航。

寒冬之後,必有暖春,希望在,心就安。心理援助的漫長戰役才剛剛打響,無論病毒還是焦慮,只要團結一致、眾志成城,我們有信心打好這一仗。■ GYMSQUARE

參考來源

[1] http://www.cjrbapp.cjn.cn/p/153386.html

[2] Justin Kenardy. Panic attacks aren't necessarily a reason to panic: they are your body's way of responding to stress.MARCH 12, 2019

-END-

歡迎給GymSquare精練公眾號

在文末右下角點擊「在看」

精練

GymSquare

與精益練習者,建設自由健身廣場

GymSquare是一個原創的精品健身內容平臺,

回復「開場」

加入GymSquare種子用戶群。

相關焦點

  • 如果你因關注肺炎疫情而過度焦慮,試試這些自救方法
    如果你發現自己每天除了刷手機什麼事情都幹不好,甚至變得神經兮兮、情緒化、食慾下降、夜不能寢,甚至出現胸悶、心慌……症狀如同下圖這位微博的朋友,那麼你可能已經被傳染了肺炎焦慮!疫情恐慌下,可能出現這幾種焦慮障礙疑病(hypochondria)在鋪天蓋地的疫情陰影的籠罩下,部分人會更容易接受到負面消息的消極暗示,過分關注身體上的微妙變化,比如普通的咳嗽、流涕、頭痛頭暈、睏倦等,並將各種不舒服與「疫情」聯繫起來。
  • 過度關注「肺炎疫情」 , 6個心理自助方法幫到你
    新型肺炎的疫情還在持續加重。每天在網絡上看到各種消息和討論,能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但是我也發現,不僅疫情擴散,焦慮和恐懼也在擴散,很多朋友吃不好睡不好,心情低落煩躁,過度焦慮。我們在保護好身體健康的時候,也要注重心理健康。不要感染上病毒,也別感染上過度的憂傷和焦慮,它們可能比病毒更可怕。
  • 自救:走出焦慮(2)
    再次強調,我的經驗就是個人的不斷嘗試的自救方法,不一定適合每個人。我寫的內容也完全沒有草稿,是想到哪寫到哪,很多不全面,請多擔待,不喜勿噴。我個人現階段總結焦慮行為的產生,是源於對自己現狀的極度不滿卻無能為力的一種情緒表達。挑剔,指責,不面對,不接受,自說自話,對立情緒,自閉。還有一部分大家不願意承認的,就是先天性格。
  • 產前過度焦慮易引起胎兒缺氧,孕媽可以試試兩招緩解
    文|好孕姐不少孕晚期的媽媽都有這樣的焦慮「馬上要生了,寶寶生不下來怎麼辦」「生出的寶寶不健康怎麼辦」之類,有些媽媽還會因此失眠。而如果孕媽沒能及時調整這些情緒,就會愈演愈烈,影響胎兒的健康。專家指出產前過度焦慮會使孕媽的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導致代謝性酸中毒,引起胎兒宮內缺氧。
  • 與「焦慮」共處但需防止過度
    過度的焦慮,則會打亂我們的陣腳,給我們的身心健康帶來不好的影響,使我們經常處於一種提心弔膽、煩躁不安、心煩意亂的狀態中,失去了理性應對問題的能力。當焦慮過度,如何做才能緩解焦慮安放身心呢?生活中最容易導致焦慮的思維方式是災難化思維。這種思維通常包含「如果……怎麼辦」的字眼。比如「如果我被感染了怎麼辦?」
  • 【關注】這份焦慮青年的自救大禮包,請查收!
    【關注】這份焦慮青年的自救大禮包,請查收! 面對生活的壓力你有過焦慮嗎
  • 我們住在焦慮星球,面對失眠、抑鬱,學會四招自救脫險
    《焦慮型人格自救手冊》在開篇就為我們詳細講解了什麼是焦慮,隨後按照焦慮帶來的驚恐發作、社交焦慮、失眠、情緒低落、自我麻痺、身體不適、運動飲食與焦慮、你並非孤單一人這些表現形式,逐一進行了分析。在每種表現形式的開篇,作者還針對性地提出了「緊急修復法」,提供了幾個簡單實用的小方法,還有一些小練習,幫助讀者能夠第一時間開展自救,緩解症狀。
  • 你有焦慮嗎?「蔡瀾式解決方法」讓你輕鬆自救,不焦慮
    如果任由焦慮侵襲,會影響身心健康、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微博上,有人問,我知道自己在焦慮,焦慮的問題一時半會沒法解決,可是我不知道該怎麼辦讓自己不焦慮?你是不是有同樣的疑問,如果有,那你需要「蔡瀾式解決方法」來破解焦慮。蔡瀾是誰呢?也許你沒聽過蔡瀾的名字,但你肯定知道央視的美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蔡瀾就是該節目的特邀總顧問。
  • 面對孤獨和失敗的侵襲,學會用這些方法來自救
    這些人當中,如果心理強大,有自己正當的興趣愛好,還可以排遣時時襲來的孤獨。如果心中沒有寄託,即使有無所不能的手機相伴,也難以避免孤獨的侵襲。決定我們是否孤獨的因素並非人際關係的數量,而是它們的主觀質量,取決於我們與社會在情感上隔離的程度。有些人即使在人聲鼎沸的酒吧裡,也會感覺到孤獨。
  • 焦慮的中國父母,正在廢掉下一代:面對焦慮,我們該如何"自救"
    我們喝了太多的心靈雞湯,以為只要個人努力,足夠勤奮,就能夠獲得成功,但是這些只是成功的一部分要素。如果想要離成功越來越近,真的要天時地利人和,有時缺一樣都會改變我們的命運。所以當我們的努力都化為泡影時,身份的焦慮便會更加明顯,畢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為馬雲,能夠有著足夠的運氣和實力。
  • 如何緩解疫情帶來的焦慮、抑鬱等情緒?試試這幾種方法
    抗疫情的醫護人員對於這種傳染性強、致死率高的新冠病毒,由於對它缺乏認識,人們在剛開始的時候,對它也是束手無策, 經常陷入恐懼,、焦慮和抑鬱等不良情緒之中,影響了人們正常的生活、工作抗疫情醫護人員對於疫情期間出現的不良心理反應,比如:恐懼焦慮、緊張不安、擔心、抑鬱等負面情緒,應該如何調整心態,應對這些不良情緒?
  • 精神焦慮症的自救 教你五招自我調節焦慮症
    那麼,精神焦慮症的自救怎麼做?精神焦慮症的症狀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精神焦慮症的自救焦慮症又叫焦慮性神經症,這是神經類疾病種最為常見的一種,是以人體焦慮情緒為主要的症狀。患者表現會有無名的緊張擔憂,坐立不安等症狀。那麼,精神焦慮症如何自救好呢?方法一:增加自信自信是治癒神經性焦慮的必要前提。
  • 拒絕恐慌與焦慮!7 個小技巧應對疫情下的焦慮心態
    不過,就算疫情依然未能受控,還是要好好關注自己的健康情緒,不要讓壞情緒增加身體的負擔。#1關注事實,而不是猜測關於疫情,總是會出現許多消息,令人難分清真假。像是曾傳出工廠停工,會導致日用品短缺,而爆發了瘋狂搶購食米、紙巾等日用品。關於這些謠傳,雖然相關部門已經立即澄清,但也不能減少市民的恐慌情緒,整個瘋狂搶購潮歷時了大約 1-2 星期。
  • 疫情引發焦慮,孩子的擔心別忽視
    看到孩子擔心的樣子,我想,應該是最近的疫情的狀況引發了他們的小焦慮,所以對災難性新聞也會格外敏感,甚至產生了小恐慌。無獨有偶,2月初的一則報導也是如此,一位鄭州的老年市民因疫情引發恐慌,導致心臟病發作。
  • 百老匯演員因疫情轉行自救,收費40美元為粉絲錄祝福視頻
    00:0000:00 播放 全屏 重播 請刷新試試受疫情影響,美國百老匯劇院持續關閉,許多演員失去表演機會,收入大幅縮水,於是他們轉行自救。(原標題:百老匯演員因疫情轉行自救 收費40美元錄祝福視頻)【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 家長請別過度關注高考的孩子
    可以試試調動種種資源應對這種壓力:調動身體資源保持良好的健康和精力狀態,通過均衡飲食、合理運動和規律作息,保持身體健康和旺盛的精力。調動心理資源首先,通過認知評價改變對高考的擔憂:今年的疫情雖然給學習和考試帶來了意料之外的困難,但這種改變是所有考生都需要面對的,因此,總體而言,高考依然是在同等條件下展開的公平競爭,你自己並不會處於更不利的位置。
  • 易發脾氣、過度焦慮如何緩解?專家來支招!疫情防控心理疏導20問,快...
    受疫情影響,許多人可能出現易發脾氣、過度焦慮等情緒,疫情防控心理疏導20問,趕緊收藏!家校防護篇1.低齡兒童,長期居家,易發脾氣,如何安撫?在家授課,同時影響到家人,稍有與焦慮相關的事情,就會促使焦慮情緒大爆發。建議要審視自己特殊時期的教學能力,不要高估和過度評價。和家人的溝通情況,居家工作需要全家參與和調整;學校要主動關愛部分無法適應網課的教師,切忌強制規定教學目標,給予合理的途徑去宣洩,緩解教師過度焦慮。
  • 因為疫情緊張焦慮恐懼?這個簡單的小方法可以幫助你!
    心靈加油站如今,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已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進入到了「後疫情時期」,大家也漸漸恢復到正常的生活模式。然而國內還存在少數無症狀感染者、常陽、復陽患者這一類人群,他們需要家人和社會給予更多關愛。特殊人群值得關注的行為表現強迫行為:某種行為的頻率和程度過度社交退縮:害怕接觸外界,擔心自己影響他人生活成癮行為:對外物產生依賴,影響正常生活
  • 焦慮測試 | 如何才能不焦慮?附7種緩解焦慮方法
    焦慮,可能是當下最凸顯的一種時代感受。 有時候,適度的焦慮可以提醒我們關注和處理緊要的事物;但如果一直處在焦慮狀態,或者承受著過度的焦慮,感覺透不過氣、恐懼不安,長期影響到睡眠和生活,那則需要引起及時的關注,並積極應對和調節。
  • 《年輕人焦慮報告》:這有一份青年人自救指南
    飲食不規律、精神壓力大,這些因素都會破壞人體的內分泌平衡引發脫髮。而頻繁燙染、過度清潔則是從外部直接傷害頭皮毛孔,也會導致脫髮。而這些,都是當代年輕人的日常生活狀態。當代年輕人的最大危機,不是脫貧脫單,而是脫髮。5.婚也不想結:房價高、壓力大,是不是年輕人的天然避孕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