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3 17: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出自《韓非子·有度》,意思是法律不偏袒有權有勢的人,墨線不向彎曲的地方傾斜。
這啟示我們:治國理政,需要秉持法律這個準繩、用好法治這個方式,使法治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和信仰,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觸犯紀法者一視同仁,以此彰顯公平正義,推動社會發展進步。
先進的思想、理念和文化發揚光大,需要正直果斷之人的貫徹執行。東漢時期的董宣,以不畏權貴、嚴格執法聞名。據史料記載,董宣在擔任洛陽縣令時,湖陽公主的奴僕白天公然行兇殺人,因為躲在公主家裡,官吏抓不到他。等到湖陽公主外出時,卻用這個殺人的奴僕做陪乘。董宣親自率領衙役在洛陽街頭圍住湖陽公主的車隊,搜出這個犯事的奴僕,歷數他的罪行,將其就地正法。光武帝了解詳情後,不僅沒有處罰他,還封了他「強項令」的頭銜。
北宋名臣包拯,也是秉公執法、剛正不阿的典範。在端州任職時,包拯曾經寫過一首題為《書端州郡齋壁》的詩:「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他以此詩勉勵自己,為官者當謀正直之道、立法治之標,始終恪守清廉、正道直行。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從近百年黨史看,我們黨充分吸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吸收借鑑馬克思主義法治觀和治理觀,一以貫之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實實在在的行動贏得了黨心民心。
新中國成立之初,高級幹部劉青山、張子善因嚴重貪汙盜竊國家資財,被開除出黨、判處死刑。公審大會前,有人提出他們都曾為革命立下過汗馬功勞,是否可以從輕處理,給他們一個改過的機會。意見反映到毛澤東那裡,毛澤東說:「正因為他們兩人的地位高,功勞大,影響大,所以才下決心處決他們。只有處決他們,才可能挽救20個、200個、2000個、20000個犯有各種不同程度錯誤的幹部。」這種秉公執法、不徇私情的做法,為後人作出表率。
治國理政重在守法度、正綱紀。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負十三億」的堅強決心,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正風肅紀、掃黑除惡,堅決維護紀法權威,守護公平正義。查處了一批黨員領導幹部貪腐案件,挖出了不少侵害群眾利益的「碩鼠」,打掉了一批黑惡勢力「保護傘」,淨化了黨內政治生態,帶動社風民風向善向上。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黨員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的能力,把對法治的尊崇、對紀法的敬畏轉化成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自覺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範。
原標題:《清風廉影 | 法不阿貴 繩不撓曲》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