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年9月1日,星期二,疫情後孩子第一天上幼兒園。早上,爸爸和孩子開心地上學;下午,開心地回家;然後,再帶孩子到小區和小夥伴們玩遊戲。
遊戲結束後,小夥伴們分開回家時,可愛的孩子卻不停地說「爸爸是壞人」,「爸爸是壞人」,「爸爸是壞人」。
這是孩子出生3年10個月以來,我第1次聽到孩子如此定義爸爸。於是問「爸爸為什麼是壞人?」「爸爸為什麼是壞人?」「爸爸為什麼是壞人呢?」
孩子只有一個聲音不斷加大而且直接肯定的回答「爸爸是壞人」,「爸爸是壞人」,「爸爸是壞人」………
2
爸爸在想,爸爸是壞人嗎?
早上7點,爸爸起床,收拾好衛生,準備好孩子用具,8點鐘準時到達幼兒園,孩子和爸爸開心地揮手,說「88」;
下午4:30,爸爸第一個到達學校,站在一幫老太太老大爺還有阿姨們排成小隊的第一位,聽到老師叫到名字,孩子大喊著「爸爸」,衝到爸爸懷裡,然後開心地回家;
下午5點,回到家爸爸打開電飯鍋煮著孩子想吃火腿腸飯,然後帶孩子到小區樓下玩;
爸爸井井有條地安排好孩子的生活,全身心地陪伴孩子,爸爸怎麼成了「壞人」?
3
回到家,太陽西垂,天氣悶熱。可剛走到樓下去小區玩的時候,天上響起陣陣雷聲,然後下起一陣黃豆大的急雨。爸爸和孩子聽到小區孩子玩樂聲的召喚,迎著雨一陣快跑衝到小區的一個架空層下。
兮寶看到熟悉的小夥伴,老遠就喊「樂樂哥哥,錢錢弟弟」。樂樂大一些,約5歲;錢錢小一些,剛過3歲。兩個小朋友熱烈地歡迎,一個叫「兮兮妹妹」,一個叫「兮兮姐姐」,小朋友找到了夥伴真好。
兮兮融入小夥伴的套路很深,她連忙從手提袋中拿出隨身帶的紫菜,分給樂樂哥哥一張,分給錢錢弟弟一張,分給自己一張。
再分給樂樂一張,又給自己一張。看到小袋中紫菜不多了,兮兮就不給錢錢弟弟了,錢錢伸手要,兮兮和樂樂各自咬著一塊紫菜得意地吃著,「呵呵」地笑著就是不給,錢錢越是伸手要越是不給。聽著兮兮和樂樂的「呵呵」笑聲,錢錢急著「哇哇哇」地嚎嚎大哭起來。
爸爸說「小夥伴要分享,小夥伴要分享」。兮兮和樂樂就像玩遊戲一樣的,一下跑到錢錢身邊,一下又「呵呵」地跑到另一邊去,看到錢錢的哭反而更加興奮。
善解人意的錢錢爺爺解開僵局,說「錢錢,沒關係,我們來吃山楂片」。爸爸尷尬了。
4
孩子們吃完零食,開始玩遊戲。樂樂和兮兮有了分享食物的經歷,很快玩在了一起,而把錢錢晾在一邊。錢錢不時走過去,叫著「樂樂哥哥」,「兮兮姐姐」,可樂樂和兮兮卻故意不理睬,突然一下跑開了。
錢錢悲傷的眼淚又的眼角邊打轉,錢錢爺爺說「沒關係的,爺爺陪你玩」。聽到這個話,錢錢又「哇哇哇」地大哭起來。
可分開過了一會兒,三個小夥伴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似的,樂樂拿出小飛機,兮兮拿出了小汽車,錢錢拿出了小恐龍,各自拿著玩具圍著一個小石凳,把玩具擺在石凳上玩了起來。
5
小夥伴們的友情,就出門時的太陽雨,一會天晴,一會陣雨。三個小夥伴彼此分享玩具,樂樂玩兮兮的汽車,兮兮玩錢錢的恐龍,錢錢玩樂樂的飛機,可過一會兒,樂樂和兮兮不知為何原因,都不願意跟錢錢分享玩具,錢錢又「哇哇哇」地哭了。
坐在旁邊的爸爸看見了,說「兮兮姐姐,玩具要分享」,「樂樂哥哥,玩具要分享」。聽到爸爸的叫喚,樂樂和兮兮卻哈哈大笑,拿著玩具跑開了,小石凳邊留下「哇哇哇」哭得更厲害的錢錢。
錢錢爺爺說「沒關係的,爺爺陪你玩玩具吧。」聽著錢錢爺爺的勸解和錢錢更加大聲的哭聲,看著正在得意中哈哈大笑的不懂事的兮兮,爸爸又尷尬了。
6
哎,就這樣,終於到了回家吃晚飯的時間。樂樂跟媽媽回家了,錢錢跟跟爺爺回家了,兮兮也跟爸爸回家了。
路上,爸爸邊走邊說「兮兮,你今天不乖呀」。兮兮像沒聽到似的,走著走著,站在滑板車上,說「爸爸幫推滑板車」。爸爸說「兮兮今天不乖,爸爸不幫你推車」。然後,兮兮站在小車上,爸爸站在不遠的前方,兮兮說「爸爸推車」,爸爸說「兮兮不乖,不推」。兩個人就這樣僵持著。
過了一會兒,兮兮從車上下來,走向爸爸,說「爸爸抱,抱,抱」。爸爸說「你今天不乖,不抱,不抱,不抱,不抱」。
終於,兮兮放聲大哭起來「爸爸是壞人」,「爸爸是壞人」,「爸爸是壞人」。
7
聽到孩子的定義,爸爸問「爸爸為什麼是壞人呢?」兮兮則是不停地回答「爸爸是壞人」,「爸爸是壞人」。在這一問一答中,兮兮又站上滑板車,爸爸把孩子推回了家。
回到家,爸爸說「洗洗澡」,兮兮說「不洗」。媽媽上前,陪兮兮洗完澡。
爸爸做完飯,說「兮兮吃飯」。兮兮說「不吃」。爸爸說「吃完飯可以看電視」,還是不吃;媽媽陪同吃飯,還是不吃。
不吃就不吃!第一天上學回來,變成孩子第一次拒絕吃飯的場景。
晚上10點,孩子在累和餓中趴到床上,睡著了。爸爸和孩子躺在床上,聽著孩子平緩的呼吸聲,心想「爸爸怎麼是壞人呢?」「爸爸錯在哪裡呢?」
8
想著,想著,爸爸終於明白了——孩子對爸爸「壞人」的定義,來自於爸爸對孩子「不乖」的定義。
孩子和夥伴分享食品、分享玩具和做遊戲的過程中,爸爸不時參與其中,說「你要分享哦」,而孩子們玩的遊戲正是「不分享」。這是爸爸對孩子們的遊戲看不明白;
在回家時,爸爸不停地表達「你今天不乖」而沒有說出具體原因,這是爸爸對孩子說的話沒有說明白;
當孩子走上滑板車要求「爸爸推」時,爸爸像孩子一樣拒絕理解和溝通,還在不說明原因地不停定義「你今天不乖,爸爸不推」。這是爸爸對孩子主動向爸爸表示要求理解、化解危機的要求不明白;
當孩子再次爭取理解和化解危機,走向爸爸說「爸爸抱,抱,抱」,而爸爸就像兮兮和樂樂拒絕錢錢一樣,再次拒絕握手言和,說「爸爸不抱,不抱,不抱」。這是爸爸第二次拒絕孩子主動化解矛盾的要求
在爸爸和孩子的這次溝通中,爸爸因看到孩子間不和諧的遊戲,在心中給了孩子一個「不乖」的定義,並且像小孩子一樣兩次拒絕孩子的握手言和,終於導致孩子脆弱內心的崩潰——「爸爸是壞人」。
然後,不洗澡,不吃飯,爸爸和孩子在尷尬中度過了上學回家的第一晚。
9
孩子對爸爸媽媽的定義,正來自爸爸媽媽對孩子的定義。當父母想對孩子提出批評性意見時,前提應當是完全地接納孩子,而不是拒絕理解和溝通。
如果能再回到那個回家的現場——爸爸不會像個小孩子樣不停地嘮叨「你今天不乖」,而是邊走邊說「今天玩得開心嗎?」「錢錢為什麼哭了呀?」「你可以分享嗎?」讓孩子復盤,說出遊戲過程中發生的不愉快。
如果能再回到那個回家的現場——當孩子站上滑板車說「爸爸推」時,爸爸會走上前,推著小車車,邊推邊說「今天是不是錢錢哭了呀,為什麼呢?」,讓孩子說出「不分享」的事實,而不是爸爸直接給孩子進行孩子一時不能聽明白「你不乖」的定義。
如果能再回到那個回家的現場——當孩子走上前說「爸爸抱,抱,抱」時,爸爸一定彎下腰,抱起孩子,然後推著小車,邊走邊說「今天是不是錢錢哭了呀,為什麼呢?」,孩子說出「不分享」的事實後,爸爸再說「看到小夥伴哭了,當姐姐的要會分享哦,要會照顧小弟弟哦!」。
如果能再回到那個回家的現場——當爸爸看到孩子不懂事、不聽話的場景時,爸爸不會因內心的情緒變得像個孩子一樣,而是完全地接納孩子,耐心地分析原因,然後引導孩子一起復盤,陪同孩子一起成長。
先行定義、拒絕溝通,只能引發憤怒和對抗;完全接納、分析原因,才能引導孩子不斷成長。這是孩子2020走向幼兒園中班的第一天,也是爸爸在孩子「壞爸爸」批評中上的第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