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新聞網 2011年09月30日 03時27分 【顯示字體:小 中 大】【列印】【關閉本頁】
黑龍江畔的俄羅斯族人。哈爾濱新聞網記者 韓偉攝
哈爾濱新聞網蘿北縣名山電(特派記者 陳雲朋)昨日,黑龍江流域沿岸斷斷續續地下起了中雨,最低氣溫已低於0攝氏度,甚至在陸路行進的補給車還趕上了2011年的第一場小雪。如此惡劣的自然條件,動力橡皮艇探險隊只能更改原定行程,行駛至蘿北縣名山鎮 停靠。在午餐休息時,探險隊一行遇到了黑龍江流域沿岸最具傳奇色彩的俄羅斯族人。
午時,被淋得如落湯雞一般的隊員們在商議後決定靠岸吃午餐,恰巧在岸邊發現了三艘捕魚船,船上有三位漁民正在收著「掛子」。當漸漸看清了漁民的容貌時,隊員們一致認為是搞錯了方向,可能是進了俄羅斯境內,因為三人都是典型的歐洲人面孔。但經確認和核對航標後發現這裡確實是中國境內,隊員們就將橡皮艇靠到了岸邊。此時,其中年歲較大的一位漁民一張嘴將所有人都嚇了一跳,「江面這風呼呼的,你們這是要幹啥去啊?」標準的東北話讓記者多了些好奇。經了解,這位漁民叫叢城武,另兩人一個是他的兒子,一個是他的外甥,三人都是地道的俄羅斯族人。
一番交流後,隊員們熱情地邀請三人共進午餐。起初三人還有些羞澀,但聊了一會就沒那麼拘謹了。吃著隊員們帶來的哈爾濱紅腸,他們不住地稱讚,並風趣地說要是有點「列巴」就好了。交談中記者得知,這三人沒有俄羅斯名字,也不會說俄語,在老叢的記憶中只有他的奶奶和大姑有俄羅斯名字,而他的爺爺則是闖關東來到這邊的,具體是山東還是吉林,他自己也說不清楚了。三人生活在附近的長勝鄉樺樹林子村,長年以捕魚、種地為生,也搞一些副業。小叢8月中旬曾捕到過一條重達470斤的蝗魚,可叢城武似乎對兒子的「成績」還不是很滿意,「這種魚也不咋值錢,才賣了5萬多塊錢。」其實捕魚僅是小叢的副業,他的主業是跑長途運輸。
午餐結束,這爺兒仨跟隊員們已經變得無話不談。探險隊要離開時,一個小小的意外讓記者再次感受到了少數民族兄弟的熱情。由於風太大,午飯後,大艇已被吹得幾乎上岸擱淺,需要至少4個人在岸上推,並且還要在水裡推至少10米左右的距離,但隊員們如果都下艇就要脫掉鞋甚至脫掉褲子,此時身著橡膠下水褲的三人果斷讓部分隊員上岸,留下三個力氣大的隊員將艇推至水中,三人再進水中將艇推至可以發動的位置,最後將岸上的三名隊員背上艇。看著氣喘籲籲的爺兒仨,隊員們的心裡都暖洋洋的,此時,岸上的老漁民只抱以淡淡的微笑,留下了八個字給探險隊的隊員們———「別忘了,我叫叢城武」。
俄羅斯族 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的伊犁、塔城、烏魯木齊等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