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30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日,水利部正式公告全國首批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樣板縣(市、區)名單,鹽田區通過明產權、補短板、強監管、促共享等舉措,創新開展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形成了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鹽田模式,成為深圳市唯一上榜區縣。這也是鹽田區繼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華南地區首個國家生態區、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區、全國綠化模範區等榮譽之後又獲得的一項國家級殊榮。
明晰權責,全鏈條強化管護主體鹽田地處深圳東部,依山傍海,總面積74.99平方公裡,常住人口24.29萬人,轄區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達65%,主要河流水質優良率100%,小型水庫9宗,總庫容約700萬立方米。
背山面海,各水庫均坐落在山間地帶,海拔高,位置險,對下遊城區安全影響巨大。然而,這九座水庫此前卻由於歷史原因,在產權和管理上,都不甚明確,也讓鹽田的水庫體質改革從一開始就面臨難題。
轄區有區管水庫9座,總庫容約700萬立方米,其中小(1)型水庫2座(上坪、疊翠湖水庫),小(2)型水庫7座(正坑、恩上、翠嶺、三洲塘、紅花瀝、躍進、大水坑水庫),9座水庫坐落在梧桐山及三洲田山間。這些水庫陸續建於1957年到1997年間,分別由企業出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投入、國家投資等多種方式興建,產權複雜,管理水平參差不齊。
2013年水利部開展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工作,藉此契機,區委區政府下定決心要將水庫全部收歸國有,經持續努力,陸續收回了全部9座水庫的產權,並明確劃定了每座水庫的管理範圍線,交由區級水庫管理機構統一管理。
對於水庫改革的重視,從鹽田區的措施就可見一斑。他們將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示範區創建寫入區委五屆十三次全會、區五屆五次黨代會報告進行部署,成立以分管副區長為組長,水務、財政、國土部門相關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定期研究推進各項創建工作。並將水庫管護和安全納入區生態文明考核,考核結果與幹部考核選拔掛鈎,確保各項工作順利推進。
強基固本,持續提升水庫安全管理能力全部收回政府管理後,9座水庫交由鹽田區水利設施管理中心統一管理,發放水庫權屬證書,明確水庫功能、管理和保護範圍線、權利與義務,同時完成所有水庫大壩註冊登記。鹽田區足額配備了水庫現場巡查管理人員,9座水庫共有管護人員20名。
水庫的管護與服務也朝著物業化與專業化的路徑邁進。鹽田區委託社會專業機構實施水庫專項物業化管護,包括水庫零星維修歲修、定期白蟻防治、金屬結構檢測維護等,將管護工作做細做實、做專業做到位。同時引入社會專業機構提供技術支持,除水庫管理機構的日常管理、監督檢查外,委託專業技術單位每月一次對水庫進行全面檢查,查找水庫安全隱患和運行管理上存在的問題,長期安排不少於3名專家隨時提供技術諮詢。
近年來,轄區各水庫陸續完成了新一輪安全鑑定,安全鑑定結果為水庫除險加固和安全提升工程提供依據,同時提升水庫管理決策科學性。對於水庫除險和安全的提升,鹽田區不予餘力。2013年至今,鹽田區累計投入近6900萬元,陸續實施了翠嶺、紅花瀝、三洲塘、上坪、躍進、大水坑、疊翠湖、恩上等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有效消除水庫存在的安全監測設施不足、啟閉設備老舊、水工建築物年久失修等安全隱患。
針對轄區水庫位置高、地勢險要、庫容小、集雨快、調蓄洪水壓力大等特點,近年陸續投入約8000萬元,實施了三洲塘水庫洩洪隧洞建設工程、三庫連通工程二期和正坑水庫壩體防滲整治工程等項目,增強水庫調蓄和防滲能力,不斷提升水庫安全性能。
共治共享,開啟水庫管理新篇章傳統印象中的水庫並不是一個能夠玩樂的地方,然而鹽田區一改之前的做法,讓水庫不僅開放共享,還能共建共治。
通過拆除水庫原有隔離網,如今的恩上水庫改善庫區面貌,提升庫區周邊景觀環境,值得一提的是,修建的親水棧道、環庫碧道,完善便民服務設施等,將水庫作為重要的景觀休閒節點,連同登山道、半山健步道一起,打造了獨具鹽田山水郊野特色的半山公園帶。
「今後,這個地方我會常來玩,也會推薦身邊的朋友到這裡來。既能欣賞風景,又能鍛鍊身體。」市民王先生不是第一次到恩上水庫,卻是第一次行走環湖步道。行走中,他不停感嘆著步道的生態與自然,享受著大自然贈與的生態美景。「這裡的環湖步道,有一種自然之美,能讓自己遠離城市喧囂,慢下腳步,在親近自然中享受舒適愜意的恬靜生活。」
2020年底前,鹽田區還實現翠嶺、三洲塘、紅花瀝3座水庫的景觀開放共享,2025年底前全面實現所有非供水水庫的景觀開放工作,加快建設市民近距離可感知的具備濱水景觀和生態溼地特色的景觀水庫,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融匯瀑布、水庫、公園多種景觀,不久的將來,水庫的改造也將串聯起「生態翡翠項鍊」——這條健步道鑲嵌於鹽田半山區域,與城市精品帶、濱海休閒帶有機結合,營造「依山擁海、共享天籟」的半山公園體系,不斷推進美麗鹽田建設,打造「城市在花園中、花園在城市中」的美好城區。
從封閉到開放共享,從隔離網到親水棧道,鹽田區進一步貫徹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理念,結合轄區碧道、半山健步道、半山公園帶各類規劃的實施,打造山、水、林交融的重要景觀節點,積極探索具有深圳特色的水庫管理模式,不僅深得民心,也為加快鹽田建成宜居宜業宜遊的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濱海城區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貢獻力量。
來源:鹽田網
記者:鄭創彬
如需轉載,請註明以上內容。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