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樓上的瘋女人:英國女人的抗爭之路

2020-12-25 世界故事協會

中國自古就有水月鏡花之說,光線反射的鏡像通常代表虛幻,通過鏡子或類似媒介體悟現實世界潛在複雜的反映別有一番滋味,正如莊周夢蝶,不知誰是蝴蝶,誰是自我。《簡·愛》讀者為仙德瑞拉式的情節以及英國憲章運動影響下追求階級平等的訴求所吸引,焦點一直聚集在簡·愛上。

隨著女權主義運動的熱浪來襲,人們開始重新審視文學經典,尤其是女性作家筆下的女性形象,「不僅僅是自我認識,也是拒絕男權統治帶來的自我毀滅。」被稱為「光環下的陰影」的伯莎·梅森闖入批評家的視線,這位閣樓上的瘋女人的甦醒代表一個群體睜開了眼睛。

同是女性,伯莎被喻為替身(double)策略的產物,她是簡·愛黑暗的重影。簡是理智的「人」立著,伯莎是瘋狂的「雌性人形獸」趴著,簡是能言善辯的雲雀,伯莎是沙啞失語的烏鴉。究竟誰是真身,誰是虛像呢?看與被看的身份轉換著,共性在於她們身處邊緣,都是被男性話語監視的對象。

她們就像是被雙面鏡隔開的姊妹,不斷交換著視點,分不清鏡面投射的是自我還是他者。 關於伯莎的爭議無外乎兩個方向:一是父權制理性話語下,認為夏洛蒂要完成 happy ending 的重任,痛痛快快地造出瘋女人火燒桑菲爾德,墜樓身亡,瘋女人一來為情節結構所需,二來為襯託簡的人格魅力,這是較淺層的解讀,符合「給叛逆的女性貼上歇斯底裡的標籤」的英國傳統。

羅蘭·巴爾特說:「閱讀便是找出意思……這是一種處於變換之中的命名。」文本的開放性,使讀者常讀常新,神話「水中仙」美少男阿喀索斯觀察水中的自己,是人類第一次面對鏡像的自我意識的發現,對於伯莎和簡關係本質的闡釋藉助「雙面鏡」這一象徵性的譬喻,有助於透過伯莎審視《簡·愛》的創作。

伯莎所佔篇幅極少,無人物話語的清晰表達,無內心活動的複雜流動,從小說表面文字讀來還是個阻礙正面主人公的反面形象。

伴隨羅切斯特先生的出現,伯莎·梅森與讀者有過短短幾面之緣,直至她縱火跳樓,悲慘而死,關於她的直接描寫或從羅切斯特、梅森、傭人等口中的間接轉述,加起來不過寥寥數千字,

夏洛蒂懷疑男權大廈的構建基礎,安排瘋女人象徵性地毀滅,她蕩滌一切,閣樓女性束縛的象徵不復存在,堡壘男性特權的象徵灰飛煙滅,艾米莉的《呼嘯山莊》提到來世概念,認為毀滅後的來生才是永恆。「潛在人性表象下面的力量將人性提升到崇高的境界」,縱觀整部《簡·愛》就是女主人公所代表的女性群體尋求命運鑰匙的過程。

瘋女人真正找到了命運的鑰匙即女性覺醒後衝破秩序的反抗,開啟了女性困頓難題的鎖孔。而簡復歸寧靜的芬丁莊園,一份遺產,一個家庭,一位賢妻良母,她對女性困境的思索不如伯莎在象徵層面上更通透、更徹底,她只找到了一把「和你們所寫的任何一個女主角同樣能引起讀者興趣」的鑰匙。

從情節上講,簡是明線,伯莎是暗線;從女性精神世界講,簡是暗線,伯莎是明線。只有這兩把鑰匙合二為一,才是一個兼顧現實與女性精神世界的夏洛蒂。伍爾夫評價夏洛蒂:「該寫人物的地方,她非要寫她自己。她老是要跟自己的命運開戰。」

相關焦點

  • 當女人開始寫作——評《閣樓上的瘋女人》
    《閣樓上的瘋女人》[美]S.M.吉爾伯特 著/楊莉馨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在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施潔發現自己無法得到林靜的愛,不禁吼叫道:「你可以找你的簡·愛,你就把我當成你閣樓上的瘋女人吧
  • 讓瘋女人走下閣樓,開闢女性寫作新詩學
    《閣樓上的瘋女人》1979年英文初版封面除去《閣樓上的瘋女人》以外,二人編纂有著名的《諾頓女性文學選集》(1985),並寫出了《沒有男人的大地:二十世紀女作家的位置:言語的戰爭》(1988)、《性變幻》(1989)、《前線來信》(1994)等女權主義論著。
  • 【思想界】藍潔瑛逝世:東方閣樓上的瘋女人香消玉殞
    藍潔瑛逝世:東方閣樓上的瘋女人香消玉殞據香港媒體報導,藝人藍潔瑛於11月3日凌晨被發現「倒斃」於赤柱馬坑邨住所,享年55歲。消息稱,11月3日凌晨,香港警方接到一雷姓女子報案後趕往藍潔瑛位於馬坑邨良馬樓的公寓,破門而入後發現藍潔瑛已經死亡。
  • 《簡·愛》中的「瘋女人」原來是被逼瘋的!另一部小說給了答案
    梅森有多瘋呢,小說中只有簡視角的描寫:1.她在小說中第 一次出現以夜裡奇怪的笑聲,並放火燒著羅徹斯特的床,羅徹斯特說她是住閣樓的女裁縫。2.有名叫梅森的陌生人來到桑菲爾德莊園,被閣樓的神秘女人咬傷,被羅徹斯特和簡秘密送走。3.簡·愛跟羅徹斯特結婚前夕,在夢中驚醒看到頭紗被一個高大可怕的女人撕碎。
  • 「瘋女人」與女性主義丨思泉3月書單
    ——《閣樓上的瘋女人》本月我們會圍繞「性別」這一主題,一起閱讀兩部女性主義的經典作品。其一,是夏洛特·珀金斯·吉爾曼的短篇小說《黃色牆紙》。
  • 閆紅說|從簡·愛到閣樓上的瘋女人
    現在就他的描述來看,全慧文最多有點歇斯底裡,可那也是全世界女人都會有的反應。胡蘭成說,全慧文的神經病是在香港得上的。那時胡蘭成每每出門,總有鄰家妖豔的婦人過來招呼,一邊問好一邊貼在他身上。全慧文從窗口看見了,心裡很不舒服。她轉臉去質問胡蘭成,他說香港女人都這樣。全慧文從此有了「神經病」,不許他出門。
  • 閆紅說||從簡·愛到閣樓上的瘋女人
    現在就他的描述來看,全慧文最多有點歇斯底裡,可那也是全世界女人都會有的反應。胡蘭成說,全慧文的神經病是在香港得上的。那時胡蘭成每每出門,總有鄰家妖豔的婦人過來招呼,一邊問好一邊貼在他身上。全慧文從窗口看見了,心裡很不舒服。她轉臉去質問胡蘭成,他說香港女人都這樣。全慧文從此有了「神經病」,不許他出門。
  • 《簡·愛》:「瘋女人」伯莎,其實是黑化的簡·愛
    可我重讀《簡·愛》後,卻發現,其實,閣樓上的「瘋女人」也是夏洛蒂女性主義的代言人,她更像是黑化之後的簡·愛。19世紀中下期,英國雖然已經進入了工業社會,但是女性低下的地位並沒有因此而改變。不少女性作家開始覺醒,開始追求男女平等,對男權至上的時代進行抨擊,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勃朗特三姐妹。即便她們心中充滿著對女性獨立自主的嚮往,可迫於現實的無奈,她們卻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 《簡愛》:每個追求獨立的女人心裡,都有一個「瘋女人」伯莎
    在《簡愛》中,閣樓上的「瘋女人」伯莎對男主人公的懲罰實際上與簡內心的渴望是一致的,表達了簡愛對男性的憤怒和削弱男性力量的渴望。然而憤怒與懲罰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直面問題的勇氣。伯莎健康,有著男性一樣的健壯身體,同時富有,讓羅切斯特不得不因為地位而娶了自己不愛的女人。伯莎的幽靈一直被禁閉在「閣樓」,這個最隱秘的角落,只有在半夜簡愛彷徨之時出現。第一次放火燒了羅切斯特的臥室,讓簡愛成為羅切斯特的救命恩人,從心理上顛覆了女性需要被男性保護的「阿尼瑪」(阿尼瑪,指榮格心理學概念中男性心中的女性形象)。
  • 羅切斯特為什麼不和瘋女人離婚——名著中的法律文化
    羅切斯特為什麼不和瘋女人離婚——《簡愛》中的法律文化《簡愛》是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創作的長篇小說,帶有很強的自傳性質。其中蘊含的自強自立的精神,不知感動了多少讀者。「我雖然貧窮、卑微、不美麗,但當我們的靈魂穿越墳墓來到上帝面前時,我們是平等的」,這一宣言真是擲地有聲。
  • 當代書評 | 假如閣樓上的「瘋女人」有機會發言,她會說些什麼?重讀...
    獲得如此多的「眼明心亮」的見解,閆紅還將至歸功於視線眼光維度的提高,「《三體》裡太空飛船『藍色空間』號上的一些人無意中進入了四維碎片,再看三維的自己,五臟六腑都清清楚楚。維度的提高,會帶來更好的觀察力,竊以為,閱讀也是如此。相對於許多年前,我的閱讀,大概是從二維進化到三維了,能夠理解更多,同時想蒙我也沒那麼容易。」
  • 《簡愛》探析:桑菲爾德莊園的閣樓上到底藏了什麼樣的隱秘
    大多數人《簡愛》,關注點始終在我們的主人公簡愛身上,不得不說,在文學史上,簡愛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魅力女性。但小編今天要帶領大家探析的,並不是《簡愛》中的女主人。讓我們一起跟隨簡愛一起走進神奇的桑菲爾德莊園,來看看這座莊園的閣樓上,到底藏了什麼樣的重大隱秘。
  • 樓中的瘋女人
    在小鎮的東北角,有間小樓房,每當雷雨天,二樓的小窗裡就會傳來一個女人的喊聲,那麼悽涼,那麼無助,小鎮裡傳說,裡面住著一個瘋女人,她在雷雨天失去了丈夫和孩子,然後就瘋了,因此每次打雷下雨都會從小樓房中傳出女人的叫聲
  • 「亂世佳人」費雯麗:絕色美人墜落凡間,晚年卻淪為瘋女人
    「亂世佳人」費雯麗:絕色美人墜落凡間,晚年卻淪為瘋女人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好萊塢電影界,雖然處於黑白電影時代,但卻湧現出很多優秀的演員。其中費雯麗和赫本當屬佼佼者,為大眾帶來了很多的經典角色。她是本是一位絕色美人,然而墜落凡間後經歷了種種磨難,以至於後來淪落成為了瘋女人。費雯麗出生在1913年11月5日,從小是在英屬印度西孟加拉邦長大,是英國著名的電影演員和舞蹈家。父親是軍中的一名高管,母親也是大家閨秀,因此也算名門千金。
  • 婚姻之殤:賭王原配黎婉華,是否讓你們想起《簡愛》中的瘋女人
    在這本小說中,我們曾經為簡愛不幸的童年嘆息,為簡愛的堅強勇敢讚嘆,為簡愛和羅切斯特先生之間的愛情心嚮往之,卻獨獨忘卻了閣樓上的那個瘋女人,他是羅切實特先生明媒正娶的妻子。受盡婚姻冷暴力的她出軌了,羅切斯特先生對她已不是厭惡而是憎恨了,她被關了起來,後來她瘋了……她曾經想燒死這個對她憎恨至極的男人;她曾經想刺死將她推向不幸婚姻的弟弟;後來她一把燒毀莊園,或許只是想要釋放自己內心壓抑許久的恨意。
  • 宋玉民:村口的瘋女人
    村口的瘋女人每當傍晚,村口總會有一個女人站在那裡一動不動,眼睛直直地望著路的遠方。這是一個精神不正常的女人。說來話長,幾十年前的一天,這個小村熱鬧非凡,是個大喜的日子。從此以後每到傍晚,就有一個女人站在村口眼望著遠方。她俊俏的臉龐,還有那雙美麗的眼睛裡呆滯的目光。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了,月亮圓了又缺了,村口的那棵大槐樹開花了又謝了,葉子長出來了又落了,田野綠了又黃了。一日日,一月月,一年年,不論颳風下雨,酷暑嚴寒,每到傍晚,這個女人就會出現在村口路旁的變壓器旁邊,向道路的遠方張望著,她穿著整齊,夏天拿一把雨傘,冬天拿一件綠色棉大衣。
  • 「大嘴」杜特爾特又闖禍,用「瘋女人」等侮辱字眼喊女性
    英國《衛報》11日消息,杜特爾特出席表彰女警員和女軍人的活動時,面對幾乎全是女警員和女軍人的聽眾,用「b*tch」和「瘋女人」來稱呼女性,哀嘆女性剝奪了他的言論自由。「你們批評我說的每一句話或每一個字。你們這些瘋女人,這是言論自由,我這樣做是因為我想把你們帶到絕望的極限」,杜特爾特抱怨道。
  • 淺談英國女人和美國女人
    大家都知道,英國人講究穿戴,但凡外出,總會狠狠地打扮一番,以彰顯自己的「淑女」風度。在服裝的顏色選擇上,英國女人深愛深色調時裝,尤其以黑色為流行色,並且經久不衰。因為他們信奉:簡單就是美!在倫敦,一件沒有任何裝飾的黑色棉布無袖直筒裙,卻很有可能是出自設計大師的手筆。
  • 「人間仙女」費雯麗,空有美貌卻遇人不淑,被愛情摧殘成瘋女人
    「人間仙女」費雯麗,空有美貌卻遇人不淑,被愛情摧殘成瘋女人早就聽聞「天使在人間」,直到遇到費雯麗和赫本,才相信這句話的真實性。看過《亂世佳人》的讀者都有感觸,費雯麗美得動人心魄,甚至很多女性都拜倒在費雯麗石榴裙下。費雯麗小時候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偉大的演員,她也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這個目標。然而費雯麗空有美貌卻遇人不淑,晚年淪為可悲的瘋女人。
  • 鄰居家的「瘋女人」:螻蟻般活著與逝去
    今天,鄰居家的「瘋女人」過世了。電話裡聽到發小說起時,突然感覺心頭一陣震顫,不是因為沾親帶故,而是覺得這個女人一生太不容易,如今撒手人寰,或許也是一種命運的解脫吧!「也許她根本沒有瘋!」發小也這麼說。從記事起,她就是街坊四鄰口中的「瘋女人」,或者更多的是人云亦云,因為從來沒有見她傷害或打罵過誰。所以我從沒有這樣的感覺,只是覺得她對每個人都很和善。那時候村裡常來一些討飯的乞丐,只要討到她家門前,必定滿盤滿碗端出來。對於我們這些小孩子,更是極其溫和,家裡煮了毛豆還兜著熱騰騰地分給大家吃。但是,她偶爾的失常也讓我似乎產生了一些童年陰影,現在的話說,那叫家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