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君最近學習了有關霸凌(bully)問題的文章,準備在本期和下期的育樂課堂裡跟大家聊聊霸凌問題,內容將分兩部分推送,第一部分內容主要討論霸凌問題的一般認識,以及哪些孩子容易成為霸凌;第二部分內容討論容易成為被霸凌者的特質,為何有些孩子總是被欺負?
文章節選自臺灣的《育兒生活》雜誌,作者為敖庭綸。文章的撰寫過程中諮詢了臺灣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主任高淑芬教授、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院長黃雅芬醫師、臺北市私立樟新非盈利幼兒園園長黃婉玲。
幼兒間也有霸凌問題?
孩子年紀才那麼小,也會有霸凌(bully)的問題嗎?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院長黃雅芬醫師指出,霸凌指的是在兩個人之間,涉及權利上的不對等,出現強欺弱的情況,而且通常不只出現一次,是重複性的發生,如果按照這樣的定義,霸凌行為在學齡前的幼兒之間也是有可能會發生的;然而,要避免霸凌事件的發生,最主要是爸爸媽媽應及早開始進行家庭教育,注意親子間的互動模式、孩子身心發展,包括語言能力、社交能力的發展,以及人際關係技巧的學習。
臺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主任高淑芬教授認為,只要有小型社會的產生,就有可能出現霸凌事件;不過,她認為不應過份強調幼兒間的霸凌行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學齡前的孩子們都非常好動,也很自然地會用肢體行為直接將想法表達出來,例如,覺得在地上滾來滾去很有趣,就會躺在沙灘或草坪上滾來滾去玩耍;覺得用手拍朋友的肩膀很有趣,就會一直互相拍來拍去,覺得很好玩。
由於學齡前孩子的認知發展與道德發展還沒有完全發展成熟,所以在孩子的想法中可能並沒有出現刻意持續傷害某個人的意念,高淑芬醫師說,如果太刻意強調幼兒間的霸凌行為,或是任意為孩子貼上標籤,可能會造成爸媽過度擔心,孩子們原本明明是很開心在玩,但大人一旦自己覺得孩子被欺負了,根本還沒有時間與機會去了解孩子本身的感覺,就認定是霸凌事件,急於介入處理,不見得對孩子會產生正面的幫助。
認識霸凌
目前對霸凌行為的定義,多沿用Olweus(1986,1991)的定義:
◎一個或數個孩子持續對另一個孩子施以某些負向行為。
◎負向行為是指一方意圖以具有攻擊性的行為騷擾、傷害或讓另一方不舒服。
◎「霸凌」的行為基本上並非偶發行為,通常必須持續一段時間。
◎霸凌必須涉及兩者強度的不對等,當兩方身體或心理強度相當時,應該是打架或吵架,不能以霸凌稱之。
常見的霸凌行為:
形式
定義
肢體霸凌
意圖使用傷害他人的行為攻擊別人。推擠、咬、抓頭髮、踢、打、丟擲東西等等去傷害另一個人或毀損他的物品。
語言霸凌
運用造成他人心理傷害的語言攻擊別人。威脅、傷害、貶低、汙辱、取綽號、嘲笑。
關係霸凌
透過傷害他人同儕關係的方式傷害別人。在團體中排擠他人、故意讓某位同學落單、讓同儕持續討厭某個人。
(資料來源:《如何和孩子談校園霸凌?》)
當孩子是霸凌者
哪些孩子容易成為霸凌者?
在家中長期被忽視、情緒受壓抑
根據研究顯示,在學校慣於欺負他人的孩子,其實在家裡比一般孩子更容易呈現情緒的壓抑,他們往往不敢在家人面前自由地表達情緒,而與家人之間產生一種情感矛盾的關係。
在家中遭受暴力行為
黃雅芬醫師指出,霸凌者有可能在家中是被欺負的角色,被爸爸媽媽打罵得很嚴重,導致離開家,到了另外一個環境當中,變得喜歡採用相似的方式去掌控他人,為自己的情緒找出口,讓自己得到某種程度的平衡;有些孩子甚至是在家中目睹自己爸爸媽媽的暴力行徑,進而產生模仿行為。
爸媽教養缺乏一致性、無法習得問題解決的能力
有些爸爸媽媽希望孩子乖巧聽話,要求孩子必須服從權威,經常體罰孩子,不給孩子機會表達他們的想法,不傾聽他們的內心感受,孩子沒有機會從爸媽身上學習到任何問題解決的技巧與能力;此外,在教養方式上缺乏一致性,時而放縱孩子,什麼事情都不管,時而又對孩子設立極為嚴格的要求,若沒有達到就會給予嚴厲的懲罰,甚至是利用非常極端的語言羞辱孩子,讓孩子產生巨大的壓力與扭曲的自我形象認知,容易讓孩子之後只要稍微受到刺激與壓力就會想馬上給予反擊,不容許別人反對他,久而久之,攻擊可能成為這些孩子們與人交往的主要行為模式之一。
衝動型孩子
個性比較衝動的孩子,精力十足,對於很多事情他們都是想要做什麼,馬上就會去做,想要得到什麼,馬上就要得到,對事物較缺乏耐心;當進入團體後,衝動型孩子可能會用相似的行為去獲得關注,也會覺得去逗弄別人很有趣,因而不斷重複。部分個性衝動的孩子,強烈需要權力支配感,使得他們也會想立即取得或維繫他們的支配地位,因而容易出現霸凌行為。
如何引導個性較衝動的孩子?
高淑芬醫師指出,爸爸媽媽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的較為衝動,可以試著陪孩子練習,當他想要說什麼或做什麼的時候,先在心裡數到5再去說、再去做。此外,讓孩子能有更多的時間運動,用正向、健康的方式讓孩子發洩精力。
霸凌者的心理特性
《如何和孩子談校園霸凌?》指出,霸凌者的心理特性還包括對挫折的容忍度較低、害怕被輕視或貶抑、對受害者缺乏同理心。在社會化歷程中,霸凌者「學習到」攻擊行為的利益,也就是說,周遭的重要他人對於行為的處理,可能不小心地讓霸凌行為持續的發展。例如:當他們生氣時,父母要手足讓步;老師不敢處理霸凌者的行為,讓他們以為他們是對的;這些孩子相信他們的攻擊行為是種「正義」,他們從霸凌行為中得到假性自尊。
拒絕養出小霸王
爸媽應保持教養上的態度一致、穩定情緒
臺北市私立樟新非營利幼兒園園長黃琬玲表示,爸爸媽媽在教養上應保持一致的態度與穩定的情緒,不要自己情緒好的時候,孩子做什麼都可以;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又用非常嚴厲的方式來懲罰孩子的無心之過。
理解孩子身心有一定的發展階段
不應期待還在搖晃步的幼兒,在沒有大人的指導下,就懂得分享的概念。
孩子的同理心從2歲半開始漸漸發展,如果孩子年紀還小,才剛滿2歲,他們正處於「自我中心階段」,會用咬人、推人,進而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孩子還沒有能力利用語言完整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爸爸媽媽不要因此就認定孩子很「壞」,甚至用體罰的方式來懲罰孩子,年紀還小的孩子,可能根本無法了解他只是單純表達出他的情緒與需求,為什麼就要被處罰?
霸凌者也需要被理解與協助
黃雅芬醫師表示,一般來說,霸凌者通常是比較常會遭受指責的那一方,事實上,不只是被霸凌者需要協助,霸凌者也同樣需要!黃雅芬醫師強調,霸凌者不是無法被改變的,孩子會出現霸凌的行為,一定表示他內在有需要幫忙的地方,他才會產生這樣的行為去對待別人,大人甚至可以將此視為孩子求救的一種方式;年紀較小的孩子引導與改變的空間較大,如果在小的時候沒有適時協助孩子學習與做調整,當年紀越大越可能出現更嚴重的霸凌行為。
(未完,下周四見!)
* 如果覺得文章有用,動動手指點擊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或轉發微博吧!
* 關注萌芽研究所BUD微信公眾號和微博,更多育兒原創知識獨家為你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