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孩子】臺灣專家:遠離霸凌從幼兒教育做起

2021-02-06 布萊特幼教

這篇文章選自臺灣的《育兒生活》雜誌,文章的撰寫過程中諮詢了臺灣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主任高淑芬教授、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院長黃雅芬醫師、臺北市私立樟新非盈利幼兒園園長黃婉玲。

雖然是幾年前的老文章,但專家指出幼兒園的霸凌和入學後的校園霸凌還是有所區別,並為幼兒階段的服務提供了很多專業建議,今天讀來仍有很多啟發。

怎麼看待幼兒間的霸凌問題?

孩子年紀才那麼小,也會有霸凌(bully)的問題嗎?

霸凌指的是在兩個人之間,涉及權利上的不對等,出現強欺弱的情況,而且通常不只出現一次,是重複性的發生。

只要有小型社會的產生,就有可能出現霸凌事件;不過,專家認為不應過份強調幼兒間的霸凌行為。

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學齡前的孩子們都非常好動,也很自然地會用肢體行為直接將想法表達出來。


例如,覺得在地上滾來滾去很有趣,就會躺在沙灘或草坪上滾來滾去玩耍;覺得用手拍朋友的肩膀很有趣,就會一直互相拍來拍去,覺得很好玩。

由於學齡前孩子的認知發展與道德發展還沒有完全發展成熟,所以在孩子的想法中可能並沒有出現刻意持續傷害某個人的意念。

如果太刻意強調幼兒間的霸凌行為,或是任意為孩子貼上標籤,可能會造成爸媽過度擔心。

孩子們原本明明是很開心在玩,但大人一旦自己覺得孩子被欺負了,根本還沒有時間與機會去了解孩子本身的感覺,就認定是霸凌事件,急於介入處理,不見得對孩子會產生正面的幫助。

家長介入處理霸凌事件應謹慎

爸爸媽媽介入處理孩子的霸凌事件應謹慎,有時候家長看到的或聽到的部分是片段的,尤其得知孩子被欺負時,家長們通常會又氣又急,一心只想趕快為孩子挺身而出,有情緒反應絕對是人之常情。

然而,許多家長介入處理霸凌事件後,最後往往演變成「我一定要討回公道!」、「我一定要對方道歉!」這樣一來,讓原本的問題更加惡化。

爸媽要問對問題

爸媽問問題的技巧很重要,有些爸媽過於擔心孩子在幼兒園中被欺負,每天孩子放學回家,都會問:「今天有沒有人欺負你?」這是一個yes or no的問句,有時候孩子間真的只是玩耍時的打鬧,他可能也會回答:「有!某某某欺負我!」不但造成爸爸媽媽的擔憂,更會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換個問法,爸爸媽媽也一樣可以了解孩子今天孩子在園裡的情況,例如,「你今天在幼兒園跟誰一起玩?玩得開心嗎?」 如果真有不開心或衝突,也可以引導孩子想一想:「那要怎麼樣,才會變成好朋友?」

觀察孩子的主觀感受放第一位!

當爸爸媽媽覺得孩子被霸凌,自己必須先冷靜下來,最重要的是「觀察孩子的主觀感受」,而不是把自己的情緒融入其中;應認真傾聽孩子所表達的一切,展現對孩子的同理心,不但可以撫慰孩子,更會影響到孩子願不願透漏更多細節,讓你進一步幫助他面對處理轉化霸凌的情境。

怎樣判斷孩子是否受到「霸凌」?

當你的孩子出現了以下異常表現,小心你的孩子可能遭遇了「校園霸凌」!

害怕去上學或參加課外活動;

學習成績下降、對課外活動失去興趣;

情緒焦慮,低落或易怒;

常聲稱身體不舒服如頭疼、肚子疼等;

較難入睡、易做噩夢;

經常聲稱丟東西、肚子餓、文具損壞、需要錢等等;

出現身體淤青、衣物破損;

顯得不合群、經常獨自活動。

平時家長應該注意觀察孩子,孩子出現以上情況,不要一味責怪孩子,而是要耐心、溫柔地和孩子溝通,是不是遇到了問題,如果真的是遇到了「霸凌」,那麼家長就需要採取辦法了!


為什麼你的孩子總是被欺負

低自尊

許多研究顯示,霸凌事件中的受害者往往自尊較低,比起一般沒有涉及校園霸凌行為的孩子,他們對自己的行為、知能、個人外型、特質等各方面,都沒有足夠的自信心。

此外,有些爸爸媽媽在教養上失衡,過於注重孩子的學業表現或某種單一才藝表現,若孩子達不到爸媽的要求,爸爸媽媽會很明顯地對孩子表現出他們的失望、責備。

長時間下來,孩子真正的興趣與長處完全被忽視,很難擁有自我價值感,也不認為自己是值得被他人尊重的。


身心發展遲緩

容易被霸凌的孩子的特質還包括整體發展較慢,包括口語發展遲緩,不太能夠做完整表達,或是動作發展遲緩,尤其其他比較調皮的孩子可能還不了解這些孩子的特質時,會覺得為什麼他走路或講話特別不一樣,容易拿這些不一樣行為來嘲笑,甚至惡作劇。

如何讓孩子免於霸凌?

了解孩子的先天氣質、性格特質

先天氣質通常是指人最剛開始表現出來的特質,與生理、遺傳關係較為密切;性格特質則是經過環境的影響與教育,包括周遭的人如何與他互動等,最後定型在一個範圍中的特質表現。

性格特質也會影響到孩子是否容易涉入霸凌事件中,例如,情緒火爆的孩子或愛哭沒自信的孩子較容易涉入霸凌事件當中,每個孩子先天氣質不同,爸爸媽媽應多花時間與孩子互動,了解孩子。

建立孩子自信心

鼓勵孩子多做嘗試,並協助與鼓勵孩子發展他真正有興趣的事物,當孩子有進步時,也要給予具體的讚美,常獲得讚美的孩子容易建立起對自己的價值感。

此外,一個真正有自信心的孩子,也會充分展現在外在的體態與表現上,不會總是表現出害怕、低頭、駝背,較不易成為被霸凌的對象。

做角色扮演的遊戲

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多製造機會讓孩子思考與表達,如果他是某個角色,他想要怎麼做?如果他換成另一個角色,他又會怎麼做呢?問問孩子你現在角色表現出的情緒是什麼呢?你覺得爸爸媽媽現在扮演的角色該用什麼情緒呢?

藉由角色扮演的遊戲,培養孩子口語表達的溝通能力,以及能夠表達與辨識情緒的能力。此外,透過角色扮演的遊戲,還可以讓孩子學習同理心,防止將來孩子成為霸凌者;練習表達堅定勇敢的眼神與態度,防止將來孩子成為被霸凌者。

讓孩子知道他擁有說「不」的權力

讓孩子能夠有機會了解,他有權利拒絕他人的要求,特別是一些較敏感、焦慮的孩子,如果爸爸媽媽沒有特別教導,他真的比較不敢拒絕他人,就算想要拒絕,也不知道怎麼處理才是最好的;

爸爸媽媽要教孩子,勇於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果別人讓自己感覺不舒服時,要能夠直接與對方溝通,練習用堅定的眼神看著對方,平和、直接的說出:「我很不舒服,請你不要這樣。」


教會孩子自我保護策略

◎策略1:冷處理、離開現場

如果自己的孩子是較敏感、反應較強烈的孩子,爸爸媽媽可以試著告訴孩子,對方喜歡逗弄他,是因為喜歡看到他強烈的反應,有時候自己的反應又會引發對方更強烈的逗弄,造成惡性循環。

因此教導孩子面對挑釁時,應冷靜的處理,不要回應,也不要又哭又叫,並迅速離開現場。

◎策略2:運用幽默,讓霸凌者沒輒

用幽默化解嘲弄,會讓霸凌者無法達到目的(看到被霸凌者難過、困窘)。例如,有人嘲笑孩子很胖,孩子可以回答:「我知道我過重,我會繼續運動和控制飲食,謝謝你的提醒!」我本來就是啊!所以你特別告訴我的目的是什麼?「

◎策略3:將計就計

通常在霸凌第一次發生時,正確的反應會將霸凌者的氣勢削弱很多,因此,爸爸媽媽可提前與孩子的練習,對於他們準備好面對他人的語言攻擊會有莫大的助益。

例如,問孩子:「如果有人對你說:『你好臭!該怎麼辦?』,可以回應的方法是:」我知道,所以你最好不要靠近,因為只會更臭。「問兒子:「如果有人對你說:『你好像女生唷!』該怎麼辦?」可以回應的方法是:「謝謝你注意到這件事情。」

教孩子如何獲得友情

擁有友情,是避免孩子成為霸凌者或是被霸凌者最有效的辦法!懂得避免霸凌陷阱的孩子往往知道如何友善對待他人,而且至少有一個以上的好朋友,並知道如何在團體間進退得宜。

要獲得友情,必須從「建立良好的自我感受」開始,如前所述,協助孩子培養表達情緒與想法的能力、對自己的自信心,擁有這些,孩子不會在友情遇到挫折時自責不已,也不會懷疑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才遭受他人的輕視。

可以採取以下幾個辦法:

◎跟孩子討論什麼是真正的「朋友」、「友情」

爸爸媽媽可以藉由繪本或是其他方式,常常跟孩子討論什麼是真正的「朋友」、「友情」,讓孩子知道,真正的朋友應該會懂得互相尊重彼此的不同,也不會使用讓你感到不舒服的方式,去滿足他自己的需求。

此外,也應教導孩子並且與孩子在家中演練,如果朋友做了讓他難過或感到不舒服的事情時,可以直接表達:「如果你真的是我的好朋友,你不會這樣對待我。」

◎為孩子創造發展人際技巧的機會

有許多孩子並沒有兄弟姐妹,因此,在還沒有正式進入到幼兒園之前,爸爸媽媽不妨主動為孩子創造有小朋友互動的環境,多可以多帶孩子出去,製造機會與其他年紀相仿的孩子互動。

藉此爸爸媽媽不但可以再進一步觀察了解孩子的性格特質,找出最適合的教育方式,更是為孩子增加與他人互動的機會,讓孩子能學習到重要的人際技巧,例如,發生爭吵或衝突時,該如何解決。

◎不同年齡對團體的需求

根據齊克‧魯賓的研究,隨著孩子日漸長大,同儕團體對孩子的生活也越來越重要,事實上,團體的歸屬感,可以讓孩子獲得某種程度的支持與認同。


儘快告訴老師

當家長認為有霸凌事件發生的時候,告知老師其實非常重要,家長如果自行強行介入處理,較容易牽動到兩邊的家庭,有可能會產生更多的問題。

如果向老師反映,有時候家長會發現其實老師也已經發覺某些孩子的行為,並且也已經在處理中了。

最怕的就是沒有人知道,讓霸凌的行為持續發生。愛爾蘭教育部在1993年提出反校園霸凌的國家指引,希望學校老師創造風氣鼓勵孩子揭發與公開討論霸凌事件,警覺霸凌是不可被接受的行為,提供課程協助受到霸凌影響的孩子。


霸凌很多時候是兩個人間長時間固定的相處模式,有很多孩子更因為受到威脅,心生恐懼不敢告訴別人,需要靠第三方打破這個循環!

想解決霸凌問題,除了要從最基本的親子溝通開始做起之外,老師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因為一位有能力的老師可以改變整個班級的團體動力。

班級經營做得很好的老師,會在團體中設立模範,利用正面增強的方式去帶領孩子,即使班上有人際關係技巧較弱的孩子,也不見得一定會發生霸凌事件。

如果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被霸凌,應儘速告訴老師,並與老師多作溝通與合作,協助改善整體狀況。

小分享:正確認識霸凌

什麼是霸凌

目前對霸凌行為的定義,多沿用Olweus(1986,1991)的定義:

一個或數個孩子持續對另一個孩子施以某些負向行為。

負向行為是指一方意圖以具有攻擊性的行為騷擾、傷害或讓另一方不舒服。

「霸凌」的行為基本上並非偶發行為,通常必須持續一段時間。

霸凌必須涉及兩者強度的不對等,當兩方身體或心理強度相當時,應該是打架或吵架,不能以霸凌稱之。

常見的霸凌行為

常見的霸凌行為有以下三種:肢體霸凌、語言霸凌和關係霸凌。

父母往往更多關注「肢體霸凌」。殊不知,比起身體上的傷害,孩子更難接受的是被同儕孤立和隔離的冷暴力。後者對孩子心靈上的傷害更為持久。

霸凌的危害

相對於大人而言,學校生活(包括幼兒園)是孩子每一天最主要的生活場域,孩子不像大人,除了心智發展較成熟外,還可以藉著找新工作、轉換團體與生活環境,減低遭遇到的種種壓力。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在學校遭到霸凌,將對會他產生嚴重的壓力,甚至影響將來的人格發展!

研究顯示,許多原本沒有調適問題的孩子,會因為在學校重複被同儕欺負,而變得孤獨與逃避;即使霸凌行為已經消失,卻仍有可能對孩子往後生活產生影響。

校園霸凌的經驗往往使孩子沒有安全感、不喜歡上學,而這種感覺,容易使孩子產生恐懼、無助以及憂鬱的徵狀;對學習沒有興趣,並將學校的挫折情緒帶回家,容易與沒有察覺的父母產生衝突,使家庭關係也跟著惡化。

總之,要避免霸凌事件的發生,最主要是爸爸媽媽應及早開始進行家庭教育,注意親子間的互動模式、孩子身心發展,包括語言能力、社交能力的發展,以及人際關係技巧的學習。


相關閱讀(點擊進入):

【懂孩子】如何把愛和規則都給孩子?真愛和溺愛的尺度如何把握

【懂孩子】媽媽,請你保護好孩子的「傻氣」

【懂孩子】怎樣和孩子說話才不會把好好的天聊死

【懂孩子】孩子被打,該不該教他打回去?一隻大猩猩告訴你...

【懂孩子】孩子被打,大人該如何「優雅」地插手?(純乾貨)


相關焦點

  • 育樂課堂 遠離霸凌,從幼兒教育做起
    ,以及哪些孩子容易成為霸凌;第二部分內容討論容易成為被霸凌者的特質,為何有些孩子總是被欺負?文章節選自臺灣的《育兒生活》雜誌,作者為敖庭綸。文章的撰寫過程中諮詢了臺灣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主任高淑芬教授、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院長黃雅芬醫師、臺北市私立樟新非盈利幼兒園園長黃婉玲。
  • 如何做才能讓自己的孩子遠離校園霸凌?
    至於後面的事情完全就交給父母去處理了,孩子根本不用操心。殊不知這一招父母可以輕而易舉的想到,那些對他人實施霸凌的孩子同樣會想到。所以那些經受霸凌的孩子,在遭受暴力的同時,很可能也受到了威脅,在被霸凌之後,他們很有可能出於害怕不敢把自己的遭遇告訴家長和老師,因為生怕被報復而受到新一輪更嚴重的霸凌。
  • 瓊臺兩岸幼兒教育專家海口探討學前教育
    ,海南省學前教育高端課程發布會暨幼兒品德教育研討會在海口舉行,瓊臺兩地幼兒教育專家匯聚探討分享優秀學前教育課程的理念和方式等,吸引了海南各地逾百名幼兒教師前來觀摩學習。   此次會議由海南鑽石寶貝兒童教育研究中心主辦,邀請了來自臺灣的幼兒教育專家就如何開展兒童品德教育等進行專題演講。此外,專家還在會上介紹並現場演示」哈利與小恐龍」兒童品德教育課程、「頭腦體操」兒童多元智能教育課程、「蒙特梭利教具與教學方法」等國際先進學前教育課程。
  • 臺灣知名幼兒教育專家團到廣元培訓交流
    應廣元市榮邦教育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邀請,近日,以臺灣資深蒙特梭利教育專家黃秀華、臺灣新屋蒙特梭利研習中心主任林翼蘋、臺灣知名幼兒音樂教育專家陳幸君、臺灣新北市三重重新公共託育中心主任許美珍4名教授組成的教育團隊一行前往廣元,對來自成都、綿陽、自貢、廣州以及川北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的在校大學生共102人進行了為期七天的語文、音樂和美術教學等系列課程培訓,並在川北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舉辦了
  • 孩子在幼兒園裡總被欺負?學學這幾招,讓孩子遠離「校園霸凌」
    現在孩子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因此父母就將全部的愛給與她們,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掌心裡怕碎了。可是往往這種嬌養孩子的辦法,反而會使得孩子養成嬌慣任性的特點,再上升一點,就是問題兒童,尤其是在幼兒園內,這種問題兒童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不與同學友善相處,反而欺負其他同學。
  • 通訊:臺灣學者大陸關注幼兒教育18年
    中新社晉中3月20日電 題:臺灣學者大陸關注幼兒教育18年  中新社記者 宋立超  「我雖在臺灣長大,但祖籍山東,是血脈相連,因此我希望我們的民族人才輩出。」在山西省晉中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的公益課堂上,一位臺灣腔普通話的老師侃侃而談。  今年是高敬堯來大陸的第18個年頭了。
  • 許育典 王藝喬:從幼兒教育基本權檢討臺灣地區的幼兒教育及照顧法
    由於法規中降低的師生比率,及許多幼兒園均以強調小班制和精緻教學來招攬學生的狀況,可見臺灣地區幼教界及社會大眾,多半支持幼兒班級人數不要太多及降低師生比率的理念。多數的家長、教師及專家都認為園所班級以有兩位合格教師最好再加上教保員的輔助,幼兒人數以二十人以下或二十至三十人為最佳。近年來幼教理念的快速擴展,雖然許多幼兒園也儘量達成師生比率1比15的標準,但仍有家長及教師認為1比15的標準是有待商榷的。
  • 言語霸凌/情感霸凌/身體霸凌/隱形霸凌…直面醜陋而心向光明,是對...
    要保護孩子遠離霸凌,我們先從如何判斷一個孩子遭遇了霸凌說起。   只有當孩子明白言語霸凌的來源和目的時,他們才能分辨並且拒絕接受那些錯誤的語言信號,遠離霸凌侵擾,保持正確的自我認知。   -肢體霸凌-
  • 孩子,壞人專挑軟弱的人下手!李玫瑾:遠離霸凌,這3招最管用
    那些遭受過校園霸凌的孩子,長大後都成了什麼樣子?校園霸凌的新聞和話題這幾年一直層出不窮。一旦遭受校園霸凌,家長和孩子又該如何面對?或許王勝男的故事會告訴我們答案。王勝男是誰?26歲的她樣子清秀,但眼神倔強。她曾經的名字是王晶晶,她曾遭受校園霸凌和精神暴力近十年。
  • 臺灣中小學性霸凌防治及其啟示——以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為例
    摘要:大陸對於校園欺凌的研究較多,但性欺凌(臺灣稱之為性霸凌)治理與防治研究甚少觸及。臺灣性別平等教育運動催生出「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專門機構,該機構在落實性別地位平等及性霸凌事件防治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運作上具有權威性、公訴性、程序性、保密性等特點。
  • 臺灣與大陸幼兒教育區別,為我們帶來的啟示!
    說到臺灣的幼兒教育,很多人都說很好,可是臺灣的幼兒教育到底好在哪裡?下面跟著小編來細數兩岸教育區別,並且思考:1、實行小班化教學,班額編制小。臺灣大多數幼兒園都實行小班化教學,師生比不超過1︰15,每班2名教師,沒有專門的保育員,2名教師負責孩子一天在園的教學活動、遊戲、生活等。
  • 父母需做好1個準備,提前培養孩子2個能力,讓孩子遠離校園霸凌
    我們只覺得校園霸凌事件,是在網絡或者電視上看到的新聞,仿佛離我們的生活很遠,而這是一個誤區,校園霸凌事件就在身邊,隨時有可能發生,或者說已經發生了,只是孩子沒說我們不知道。孩子從3歲進入幼兒園起,便每天有很長一段時間是脫離家長視線的,孩子的安全問題是我們最擔心的。不是孩子已經被打得鼻青臉腫了,我們才能算孩子被欺負。什麼是校園霸凌?
  • 教育專家談如何應對校園霸凌
    實施霸凌的孩子的父母可能會說:「一個巴掌拍不響。」遭受霸凌的孩子的父母則可能會說:「你怎麼那麼慫?」由於被父母和老師漠視,這些遭受霸凌的孩子可能會失眠,夜晚孤零零地躺在床上,反覆地去回憶那些痛苦。有的孩子甚至察覺不到自己是受到了霸凌,反而將被取笑或孤立認為是自己的問題,導致心理上的自卑,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甚至萌生出「我天生就該被欺負」的想法。
  • 「吵」出來的臺灣《幼兒教育及照顧法》
    一些國家和地區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學前教育的獨立法案,可以為我國《學前教育法》的立法工作提供借鑑和參考,筆者這裡以我國臺灣地區為例,介紹一下臺灣的情況。我國臺灣地區於2011年6月通過《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2年1月1日開始實施新法,並於2014年廢止之前的《幼稚教育法》。
  • 言語霸凌/情感霸凌/身體霸凌/隱形霸凌…直面醜陋而心向光明,是對兒童真正的保護丨開團
    要保護孩子遠離霸凌,我們先從如何判斷一個孩子遭遇了霸凌說起。只有當孩子明白言語霸凌的來源和目的時,他們才能分辨並且拒絕接受那些錯誤的語言信號,遠離霸凌侵擾,保持正確的自我認知。-肢體霸凌-只有當孩子明白什麼樣的行為是情感霸凌時,他們才能正確分辨並且遠離這樣的情感攻擊,堅定自我,不讓自己受到傷害。   -隱形霸凌-
  • 七本繪本教孩子強大、自律、遠離「霸凌」
    前幾天我發了一篇文章:《校園霸凌就是開了一個過分的玩笑?我呸!》其中有提到過為了預防孩子遭遇霸凌,腦洞大開提前搜羅各種繪本,只為讓維尼有朝一日,即有不欺負人的修養,也有不被人欺負的氣場。今天將這些繪本整理出來,供各位爸爸媽媽參考。
  • 六年級六單元作文,《反對校園霸凌的倡議書》,說出多少孩子擔憂
    校園霸凌事件時有發生,對學校、家庭和社會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視,尤其是對孩子的影響更得引起我們的關注。我們的目光聚焦事件的處理、善後事宜、秩序的恢復後還不能滿足地停下腳步,還需要我們走近孩子身邊,蹲下身來聽孩子怎麼說。
  • 專家講座進社區,提高幼兒教育水平
    國慶長假期間,在嶽陽樓區良萬社區,許多居民相聚「小豆丁幸福家庭加油站」,聽取專家幼兒教育講座,收穫滿滿。嶽陽市婚姻家庭研究會特邀幼兒教育講師、資深國際蒙臺梭利教育園園長豆丁老師以《創造力改變世界,美德引領未來》為題,根據自己多年早教、幼兒園園長經驗,講述新穎、前衛 的幼兒教育理念。她認為科學的早期教育應該是少灌輸、多體驗、多互動、多遊戲的多元化教育,應該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遵循孩子身心發展階段性特點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保護孩子的創造力、想像力。
  • 臺灣幼教講師劉敬華到周口開展幼兒教育講座活動
    7月2日,臺灣崑山科技大學幼兒教育系講師劉敬華在周口幼兒師範學校開展蒙特梭利幼兒教育講座,周口幼兒師範學校校長劉守昌、副校長李雲生以及該校教師參加講座活動。    劉敬華老師與周口幼師的教師重點分享了蒙特梭利幼兒教育理念,並現場回答周口幼師教師關於蒙特梭利幼兒教育的問題。該講座加深了周口幼師領導和教師對蒙特梭利幼兒教育理念的理解,感到受益匪淺。    劉敬華曾任臺灣崑山科技大學幼兒教育系講師、臺灣致遠(臺灣首府大學)大學幼教系講師、臺灣樹人醫護科技大學幼教系兼任講師、臺灣環球科技大學幼教系兼任講師,至今從事教育工作40年。
  • 廣西教育代表團赴臺灣參加第一屆桂臺幼兒教育發展高峰論壇
    6月26日,廣西教育代表團赴臺灣師範大學、臺東大學、臺北市健康小學附設幼兒園、花蓮縣明義小學附設幼兒園、臺中愛彌兒幼兒園等臺灣高校幼教系和幼兒園參訪,並參加第一屆桂臺幼兒教育發展高峰論壇。  廣西教育廳副廳長孫國友出席論壇並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