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曾經說過: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不管是好的情緒還是負面情緒,情緒,就好比我們生活感受的晴雨表,情緒好了,生活就美好;情緒不好,縱然有美好的事發生也無法感受到。
而作為父母,學習情緒管理是一門必修的課程。因為孩子對於父母有著天生的依賴感,以及寄託的安全感。孩子就像是一個敏感的心理學家,特別在乎父母的情緒,對父母的心理變化非常敏感。他們很容易圍繞著父母的情緒轉,而父母也會有意無意地利用自己的情緒去控制孩子。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孩子就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當父母不安時,孩子就會立即警覺。當父母放鬆時,孩子立即感到愉悅。
在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因為對自己的人生不滿,就把各種負面情緒以要求、訓斥甚至打罵的方式發洩到孩子身上。父母的這些情緒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是致命的,不但使孩子內心孤獨、壓抑、沒有自信,還會使他們感到世界灰暗、人不可信,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和人格發展。
如果父母學會沒有情緒管理,父母的壞情緒,讓孩子來買單,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劇。
2019年5月7日晚上9時左右,福建一名6歲男童晚上未洗漱就想上床睡覺,媽媽見狀怒火中燒,飛起兩腳踢中孩子的腹部。凌晨時分,這個孩子經搶救無效離世。
2020年3月18日,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了發生在福建福州的這起慘劇,當事女子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
這個6歲的孩子,就這樣在媽媽的情緒失控之下,生命走到終點。
其實,現在的很多父母,都有嚴重的情緒問題。
《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家庭中的教育焦慮問題不可忽視,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父母為什麼會焦慮?
《焦慮型人格自救手冊》中提到,所有讓我們焦慮的事情中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未知」。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不知道誰會出現在哪裡,不確定某件事的結果會是什麼,自己無法應對某件事,這些都是觸發焦慮的導火線。
如果我們認為這些事情可以掌控,就問題不大;然而很多人常常認為自己無能為力,無法控制時,就會引發焦慮。
比如說,每次考試之前,如果你感到自己穩操勝券,就不會焦慮;如果你不知道結果如何,也不知道誰會比你考得更好,就會開始焦慮。
父母之所以會焦慮,就是由於現實的各種情況,造成父母對孩子的未來無法掌控和對孩子教育的無能為力,父母希望孩子各個方面優秀,可孩子並不能達到父母所希望的要求。
父母要想不焦慮,先要了解自己的焦慮的四個層面。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首先,我們需要知道自己是否焦慮,怎麼焦慮,然後才能有具體而有效的辦法去應對。
美國心理學家蘇珊 M. 奧斯魯和莉莎白羅默在他們合著的(《正念力打敗焦慮》)中提到,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焦慮。
一、思想層面。
①父母擔心孩子的未來不知會發生什麼:孩子這次期末考試不知道考得怎麼樣?萬一考不好怎麼辦?孩子學習不好,考不上好學校,將來怎麼辦?
②父母反芻已經發生的事:如果考試前,督促孩子嚴格一些,他也許會考得好些;平時,應該多管管他,他可能不會這麼不爭氣。
③父母總有危險的想法:孩子再不好好學習,我要瘋了。
④父母批評指責自己:我是個不稱職的媽媽,要不孩子不會這麼不聽話。
二、身體層面:觀察自己身體有什麼不舒服的反應。
當人產生焦慮情緒時,在身體上就有各種表現:
心慌;頭暈目眩;出汗;呼吸急促;渾身發抖;口乾;胃部不適;肩頸酸痛緊張;頭疼;不安;胸悶;其他。
三、情緒層面:觀察自己的負面情緒是否交混而來。
我們焦慮時,一般不只伴隨一種情緒,而是幾種情緒交叉出現。比如憤怒、悲傷、震驚、厭惡、羞愧等。
四.行為層面:觀察自己行為有哪些失常。
1.重複性的行為或習慣:比如,咬指甲,抖腿,擺弄頭髮。
2.迴避或逃離的行為:比如,拒絕邀請,不想見人,找藉口取消參加社交活動。
3、分散注意力的行為:比如,暴飲暴食,看電視,買東西。
焦慮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許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上的症狀和表現。但總體來說,如果已經影響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以及與人的關係,就要想方法來進行自我調節。
父母面對焦慮該怎麼做?
01、行動起來。
世界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的弟子詹文明老師說過一句話:「行動治癒焦慮。」
哈佛大學Germer的《不與自己對抗,你就會更強大》)一書中介紹了對人腦功能的研究發現:人的大腦有一個部分,叫作默認模式網絡,位於頭部從前到後的正中間,人在專注做事的時候不活躍,但在休息的時候特別活躍。
它的主要功能有三個:(1)形成自我意識;(2)反思過去、擔憂未來;(3)尋找問題。
也就是說,人腦的默認狀態就是各種擔憂。所以,人閒下來,一般都不會想好事,因此,容易產生焦慮。
既然知道了擔憂、焦慮、恐懼是人的大腦的默認狀態,尤其是在沒什麼事做、左思右想的時候,更容易沒事找事自己嚇自己。所以,應對焦慮的最有效方法是:行動!
行動時,我們就沒有時間胡思亂想,而且不管怕的是什麼,都需要通過行動來化解。
第一步:確定會發生什麼不好的結果?
父母焦慮,如果孩子的學習不好,會影響到他不能進好學校,不能進好學校,就考不上好大學,沒有好工作,就不會過上好生活。
第二步:想解決方案,使不可控的部分變成可控,或相對可控。
不可控的部分:孩子的將來。可控的部分:孩子目前的學習。那就從可控部分來解決。和孩子溝通,找到學習成績提不高的原因,一點一點幫助孩子進步。
第三步:接受。
既然焦慮是因為不確定性和不能把控而產生的,那麼如果我們把不確定的部分確定了,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可以把控的地方,焦慮的使命就完成了。既然,父母該盡力的地方,已經盡力了,如果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那再焦慮也沒用了,只有接受。當你心裡接受後,焦慮就會慢慢消失。
如果,父母用行動來化解焦慮,效果還是不好,焦慮還是經常產生,當焦慮情緒再次光臨,你可以用情緒梳理法。
02、情緒梳理:自我關懷。
海藍博士在《不完美,才美:情緒決定命運》一書中告訴我們:
自我關懷就是在我們經歷掙扎、失敗、焦慮、感到無力時,能夠像對待自己的朋友或愛人一樣對待自己。
自我關懷給了我們情緒上的支持,一方面讓我們更加努力、全力以赴,另一方面讓我們不怕失敗、降低焦慮。
當一個人有負面情緒時,一定會感到心裡和身體不舒服。而當人身體不舒服時,也一定是有情緒的。比如,當你睡不著覺的時候,或者身體的某個部位疼痛的時候,都會有情緒,對不對?
這時,就需要進行自我關懷,自我關懷分為三小步驟,這三個步驟是來自哈佛大學臨床心理學家Christopher K. Germer博士和德克薩斯大學Kristin Neff教授聯合始的靜觀自我關懷的應對困難情緒的三個主要方法:
第一步驟:停下,深呼吸,標註情緒(你能命名的,就是你能馴服的)。
2007年,美國一個科學家發現,我們的大腦裡面有一個杏仁區,它的功能是管理我們各種各樣的情緒的。當我們碰到一個壓力事件後,比如:為孩子的學習產生焦慮時,身體就會開始一系列的反應,比如心跳加速、胡思亂想等等。
但是,當我們把產生的情緒進行標註時,就會把我們身體當中繼續分泌恐慌分子的通路截斷。人最害怕的不確定性帶來了焦慮情緒時,你會覺得一團亂麻。然而當能夠標註時,你的情緒就會安定下來了。
1、現在把眼睛閉起來,把關注點放在你的呼吸上。隨著每一次吸氣、呼氣,讓自己的思緒回到過去或現在發生的,讓你有點不舒服的事。
2、認真感受自己的情緒,問問自己,這是什麼情緒?給它一個名字。是憤怒?焦慮?悲傷?委屈?煩躁?再次回到這件事情當中,好好感受自己的情緒。也許,這件事摻雜了很多種不同的情緒。那就選擇其中讓你感受最明顯、最強烈的情緒,給它命名。
第二步驟:定位(所有的情緒,都有一個身體的承載部位)。
給情緒定位很重要。所有的情緒,都有一個身體的承載部位。胃部攪動的感覺是焦慮的表徵,想打人的欲望是憤怒或沮喪,肩部沉重是悲傷的表現等。情緒沒有定位的時候,我們的思想會非常混亂,導致我們無法與情緒相處。而如果我們將情緒定位在身體的某一個部位,就可以知道到自己的情緒底是怎麼回事了。
從頭到腳掃描一下自己的身體,感受這種不舒服的情緒在身體的哪個部位最明顯?不管是哪種情緒,都會在身體相應的承載部位顯示。感受這個部位是哪種不舒服,是疼痛、緊張、憋悶?
第三步驟:放鬆、安撫(把關注點放在身體不舒服的位置)。
在人體接收的所有信號中,第一個接觸的都是身體的信號,而不是大腦的信號。當身體感到放鬆的時候,它就會傳送一個信號到大腦,告訴它現在是安全的,情緒就會安靜下來。所以,我們學會與情緒相處,首先需要的是放鬆、安撫自己的身體。
把關注點放在身體不舒服的位置。讓這個部位慢慢軟化、放鬆。如果感到這個部位很硬很緊的話,可以從這個部位的周邊開始軟化和放鬆。你可以把手放在感到不舒服的位置上,感受自己手的溫暖。讓手的溫暖,就像暖流一樣傳到這個部位。
兒童心理作家黃杏貞說過,「養孩子是一場修行,修的是父母們的情緒智慧。」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控制住你們的負面情緒,不要讓它傷害到孩子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