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凱叔講故事
ID:kaishujianggushi
最近,南寧一家親子餐吧的監控,拍下了揪心的一幕。
一個白衣男子突然翻過圍欄,快步衝進兒童遊樂區,抓起一個小男孩,狠狠地扔出去好幾米遠。
被甩飛的孩子面部朝下,在地上打了幾個轉後翻身坐起,痛哭起來。
整個過程不到10秒鐘,旁邊的大人和小孩都嚇呆了。
這位爸爸從城堡裡拉出自己的孩子,又指著男孩罵了幾句才離開。
到底什麼仇怨,讓一個成人對4歲的孩子大打出手?
原來,男子看見自家孩子在爭搶玩具時被推搡,一氣之下就「挺身而出」,為孩子打抱不平。
身為媽媽,看到這一幕著實氣憤,誰家的孩子不是個寶?
孩子們玩耍時難免出現衝突,搶玩具也是常有的事。
也許事出有因,護子心切,但作為成年人可以制止、呵斥,再不冷靜也應理性一點。
最終,這位男子被行拘10天並處以500元罰款。
衝動是魔鬼,但付出代價的遠遠不止大人。
這位爸爸沒有想過,自己的行來對孩子來說跟本不是保護,反而是傷害。
這位爸爸滿目猙獰和暴躁的行為,很可能在兩個孩子心裡都留下難以磨滅的陰影,他傷害的是兩個孩子。
就像網友說的,這位爸爸看起來在保護自家孩子,但實際上是在教他以暴制暴。
大人爆怒的行為對孩子的傷害,要遠比孩子之間衝突本身大得多。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父母身邊,孩子很有可能會崇尚武力、暴力溝通,進而在未來的人際交往中受挫。
情緒失控的父母,傷害孩子最深。一時的衝動,可能輻射孩子的一生。
01
讓孩子為父母的情緒買單,是一生的悲劇
近日,黑龍江一位爸爸在女兒刷牙時,突然上前扇了她兩個巴掌,女兒瞬間嚇哭。
原來,當晚班主任給他發語音說,女兒上課搞小動作。本來溝通的挺順利,但老師一句話卻把他激怒了。
「你養十年了,管不了這孩子,這孩子在我這待仨月,我也管不了。」
「這不就在說我當爸爸的沒有盡到責任嗎?」
他越想越氣,上前就打孩子,還拍下視頻發到班級群裡。這一舉動,只是為了向老師證明管了孩子。
但這哪是管,分明是在拿孩子出氣!
恐怕這突如其來的耳光會成為孩子揮之不去的陰影,那刻的委屈和難受會一直烙印在心裡。
負面情緒需要找到發洩的出口,但出口最不該是孩子。
父母易怒的環境下,養出來的孩子會是什麼樣?
一位心理醫生總結出了這些特點:
不斷道歉;
想得太多;
特別害怕讓別人失望;
控制欲;
照顧所有人;
很難做出決定;
忽視自己的感受……
更可怕的是,父母的壞情緒就像定時炸彈,還可能會傷及孩子的性命。
近日,一位媽媽因為和丈夫吵架,失手將剛會走路的兒子從14樓推下。男童的後腦著地,當場就沒了心跳。
當初冒著生命危險生了他,如今卻親手葬送了他。
心痛,孩子有什麼錯?
那個無辜的孩子,竟這樣成了父母盛怒之下的犧牲品。
父母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來說就是災難。即使孩子表面看上去很正常,但內心卻早已千瘡百孔。
02
情緒化管教孩子,是最糟糕的教育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大的死敵不是方式方法,而是情緒化。
在節目《老師請回答》中,7歲的小男孩鄒驍一上場臉色就陰沉沉的,好像有什麼心事。
「我媽媽動不動就生氣,我想讓我媽媽多給我幾次機會,再幫幫我。」
因為學習成績差經常被媽媽訓斥,其中一句話深深地銘刻在他的心上。
「媽媽說我是二百五,別再叫我二百五」,說到這裡,男孩的眼淚奪眶而出。
你的刀子嘴,在孩子眼裡就是刀子心。
你的臉色,就是孩子整個世界的顏色。
這時,媽媽才震驚,原來這句話在孩子的心裡有多重。
她坦言,自己一生氣起來就會口不擇言,說出了很多傷人的話,事後也很後悔。
幾米說: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
父母在孩子心裡種下了情感與精神的種子,它會隨著孩子一同成長,如果種下的是嘲笑、侮辱、恐懼,孩子一生會活在痛苦中。
總以為打罵才能讓孩子記得住、長教訓,但本質上是缺乏耐心和同理心。
所以,它離教育的目的越來越遠,還會讓孩子感染到情緒的病毒,內化成自己的習慣。
前段時間,7歲男孩小天被親媽長期家暴,身上的一道道刀口,刺眼地讓人不敢相信。
事後,媽媽說自己太衝動,但她也有難處。
因為小天不聽話,經過和同學打架、欺負他人,還撒謊,這麼做只是為了教育他。
但仔細想想,小天暴力舉動的背後,何嘗不是媽媽極端行為習慣的翻版?
教育專家李玫瑾調查發現:
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出現性格缺陷的機率最大,56.5%的孩子暴躁,25.7%的孩子自卑、抑鬱,22.1%的孩子冷酷。
所謂的為你好才教育你,也是在塑造一個對暴力崇尚、對情緒失控、不能理性表達情緒的孩子。
如果不希望孩子未來遇到不順時,就拳腳相加成為施暴者,不想女兒遭遇家暴時,認為都是自己的錯而一味忍耐。
現在就不要以愛的名義,教育他,傷害他。
03
比控制情緒更重要的是改變認知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 哪有父母不生氣的?我們不是休眠火山,就是隨時爆發的活火山。
我們經常會被勸解要控制情緒,但情緒不是洪水猛獸,情緒是在被壓抑後才成為洪水猛獸的。
積攢太久的情緒一旦爆發,會讓自己和孩子更加受傷。
其實,比控制情緒更重要的是改變認知。
失控的情緒裡,往往藏著低水平的認知。
認為說謊就是品行不好,輸在起跑線就輸了未來,磨蹭就是壞習慣。
教育專家王人平近日在微博上講到一事。
早上,孩子在不緊不慢地洗漱,急於出門的他就抱怨:「看你磨磨蹭蹭我就來氣。」
誰知,小朋友慢悠悠地回復道:「你生氣是你的事情,和我有什麼關係。」
無忌的童言裡往往蘊藏著我們忽略的真相:
左右一個成年人情緒的,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我們對孩子行為的認知、評價和理解。
你看,我們是否生氣,完全基於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
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擁有好奇心和主見、身心健康、基於這樣的初衷再去看孩子,有些情緒就會避免。
心理諮詢師賴佩霞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我罵你,其實是因為我無能!我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
所以,為人父母一定要有這樣的認知:
生活中的其他事讓你煩憂,那麼你的情緒和孩子無關,請離孩子遠一點。
因為孩子的事情發脾氣,想想我們的初心,什麼對孩子更重要。
放到時間的長河裡,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了解孩子、接納孩子。
04
一位媽媽每次都把生氣的情況記錄下來,包括原因,自己和孩子的反應,以及如何處理,達到了什麼效果。
並經常總結,看看因為什麼事情總生氣,反思是孩子真的不聽話,還是自己認知偏頗或方法有限,又該如何改進。
如此下來,她生氣的次數漸漸變少,育兒之路也輕鬆起來。
用心的父母,自己也在反思,從而找到更好的溝通方式。
因為愛和期待,我們對孩子總是要求趨於完美,所以動不動發脾氣,發了脾氣後又後悔。
天下沒有完美的小孩,也沒有完美的父母。
養育孩子,也是一場自我成長和修煉的旅程。
當我們學會處理自己的壞情緒,孩子的許多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真正高質量的愛,不會拿無辜的孩子當出氣筒,而是用平和的情緒看見他、鼓勵他、溫暖他。
作者:郁郁青青,把生活釀成美酒,將寫作當成修行,與孩子共同成長,遇見更好的自己。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