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放大招:啟動「頂級神岡探測器」建造計劃,衝擊諾貝爾獎

2020-12-17 銳時空

2019年8月21日,日本政府文部科學省決定,啟動建造新一代基本粒子觀測設施「頂級神岡探測器」(Hyper-Kamiokande)的計劃,計劃2026財政年度末完成。

世界上的物質從何而來?

我們所處的世界中充滿各種物質,但最初物質為何會在宇宙中存在呢?科學家認為,宇宙誕生後,物質及性質相反的「反物質」是等量產生的,兩者間存在很強的對稱性。當物質和反物質碰撞發生湮滅時,只能留下光子等能量形式。如此一來,宇宙中就不可能單獨留下物質或反物質,也就不可能產生星體和生物。

那麼,是什麼神秘力量打破了物質和反物質的均衡,使物質單獨留存下來呢?有科學家提出假說,認為中微子的影響是產生這種「CP對稱性破壞」效應的關鍵因素。「頂級神岡探測器」的任務正是驗證這一假說。

基本粒子的世界(圖片:百家號)

探索粒子世界的神器

藉助中微子探測設施「神岡探測器」和「超級神岡探測器」的觀測成果,日本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此次建造的新設施是兩者的升級版,目標是探索宇宙起源和物質誕生之謎,使現代物理學獲得新發展,並第三次衝擊諾獎。

探測器示意圖(圖片:頂級神岡研究組)

新的「頂級神岡探測器」將由東京大學宇宙射線研究所在岐阜縣飛驒市神岡町山裡的」超級神岡探測器」附近的地下建造。新探測器高達60米、直徑74米的巨型水塔內部可容納26萬噸純水,水量約為「神岡探測器」的90倍、「超級神岡探測器」的5倍。

水塔內將安裝4萬隻超高精度光傳感器,探測精度約提高10倍。當中微子與水塔內的水碰撞時,會產生微弱的閃光,探測器通過捕捉到這些閃光研究中微子的特性,使用壽命約為20年。

探測器建造地

研究人員將使用位於茨城縣東海村的質子加速器「J-PARC」製造物質和反物質的中微子,向295公裡外的「頂級神岡探測器」發射,並確認在中微子穿過地下的過程中,其發生變化的量是否因物質和反物質而不同,還力圖首次確認構成原子核的質子產生的「質子裂變現象」。

巨額投資靠國際合作籌措

來自美國、英國、韓國和俄羅斯等15國的研究人員將參加此項研究。日本文部科學省已在本財年預算中列入了該項目的調查費用5000萬日元,預計正式建造的經費總額將高達650億日元。為籌集巨額經費,日本文部科學省和東京大學計劃要求參加該項目的國家分擔費用。

因利用「神岡探測器」成功觀測超新星爆發產生的中微子,2002年東京大學特別榮譽教授小柴昌俊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因利用「超級神岡探測器」證明中微子具有質量,2015年東京大學宇宙射線研究所所長梶田隆章再次獲獎。

下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還會從這個研究團隊中產生嗎?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日本擬建下一代「神岡探測器」 以追逐諾貝爾獎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 記者 王歡】據《日本經濟新聞》8月26日報導,中微子探測設施「神岡探測器(Kamiokande)」和「超級神岡探測器(Super-Kamiokande)」曾助推日本2次獲得諾貝爾獎,日本將啟動新一代設施的建設。以東京大學為中心的國際團隊將在2019年度啟動建設調查,力爭使新設施2026年度投入運行。
  • 日媒:日本擬打造頂級神岡探測器 探索物質起源
    新華社北京8月28日新媒體專電 日媒稱,中微子探測設施「神岡探測器」和「超級神岡探測器」曾助推日本兩次獲得諾貝爾獎,日本將啟動新一代設施的建設。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8月24日報導,以東京大學為中心的國際團隊將在2019年啟動建設調查,力爭使新設施在2026年投入運行。這處設施將探索宇宙起源和物質誕生等謎團,在被視為日本看家本領的基本粒子物理學領域,新設施不僅將引領世界,還有望讓日本獲得新的諾貝爾獎。
  • 日本「頂級神岡」中微子探測器項目正式啟動
    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據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KEK)網站近日報導,日本「頂級神岡」中微子探測器項目獲日本國會批准,正式啟動,計劃於2027年開始收集數據。「頂級神岡」(Hyper-K)項目是由日本主導、英國和加拿大等國參與的國際科研項目,目的是闡明物質的起源及基本粒子的「大統一理論」(Grand Unified Theory),2019年12月獲日本內閣批准。
  • 日本擬建全球最大中微子探測器,命名為「頂級神岡」
    日本擬建全球最大中微子探測器,命名為「頂級神岡」 據英國《自然》雜誌網站報導,日本內閣近日批准了「頂級神岡」中微子探測器的建造計劃,並同意撥款3200萬美元作為首批建造費用。
  • 「頂級神岡」中微子探測器項目正式啟動
    科技日報北京2月16日電 (記者劉霞)據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KEK)網站近日報導,日本「頂級神岡」中微子探測器項目獲日本國會批准,正式啟動,計劃於2027年開始收集數據。「頂級神岡」(Hyper-K)項目是由日本主導、英國和加拿大等國參與的國際科研項目,目的是闡明物質的起源及基本粒子的「大統一理論」(Grand Unified Theory),2019年12月獲日本內閣批准。
  • 訪問日本「大物理學」實驗之一:超級神岡
    50多年來,日本一直處於大物理學的前沿,如此宏偉的實驗和目標,若非親眼所見簡直難以置信。我叫Davide Castelvecchi,是《自然》的一名物理學記者。在本系列中,我將探訪日本的三項旗艦實驗,深入了解日本的大物理學。 這裡是神岡,位於日本岐阜縣池野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莊。
  • 日本神岡引力波探測器加入LIGO和Virgo 在全球範圍內搜尋引力波
    日本神岡引力波探測器加入LIGO和Virgo 在全球範圍內搜尋引力波  Emma Chou • 2019-10-06 15
  • 日超級神岡探測器進行大改造 將可觀測遠古超新星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日本東京大學宇宙射線研究所所長梶田隆章憑藉建在岐阜縣飛驒市的超級神岡探測器(Super-Kamiokande)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據日本共同社12月10日報導,為了提高觀測能力,目前正在對該探測器進行改造。
  • 日「超級神岡」探測器完成重大升級
    原標題:日「超級神岡」探測器完成重大升級 據英國《自然》雜誌27日報導,日本「超級神岡」(Super-K)中微子天文臺是迄今同類中微子探測器中的「帶頭大哥」,於今年1月完成重大升級,將繼續捕獲遙遠的超新星發出的中微子,以揭示超新星的歷史以及其他宇宙謎團。
  • 日本超級神岡計劃啟動:5萬噸超純水尋中微子
    北京時間11月28日消息,據英國《泰晤士報》報導,日本超級神岡探測器(Super-K)計劃是有史以來人類進行的最為複雜的科學試驗,這項計劃涉及到一個巨大的地下洞穴、5萬噸超純水和數千個非常輕巧的靈敏探測器,該計劃從24日開始進行。它的目標是捕獲中微子。
  • 日本的超級神岡探測器內的5萬噸純水
    這些水是用來做物理實驗的,這就是來自日本的超級神岡探測器。超級神岡探測器是用來探測「中微子」的,懂一點物理基礎常識或者關注小編的朋友們都知道,中微子是一種不帶電的其質量極其微小几乎接近零的粒子,其運動速度接近光速。因為這種神奇的性質,中微子很難被探測到,因此又被稱為「幽靈粒子」。
  • 揭秘五大超級科學機器:超級神岡探測器等
    超級神岡探測器超級神岡探測器 超級神岡探測器(Super-K)是日本建造的大型中微子探測器,最初目標是探測質子衰變,也能夠探測太陽、但是如果發現銀河系中有超新星爆發,物理學家應該感謝這個探測器。超級神岡探測器埋在日本中部地區3000英尺的地下,內部填充了5萬加侖純淨水,它的設計目的是發現不同類型的中微子。它只分析切倫科夫光,這種光是一種藍色可見光射線,在核反應堆內非常常見。當帶電粒子經過某種介質,比如水,就會產生切倫科夫光。
  • 日本中微子觀測裝置「超級神岡探測器」首亮相—新聞—科學網
    中新網6月11日電 據日媒報導,10日,日本東京大學宇宙線研究所公開了位於岐阜縣飛驒市神岡礦山地下的中微子觀測裝置「超級神岡探測器」。
  • 超級神岡探測器黑暗故事:5年前掉下去的扳手,如今只剩一個輪廓
    遠在日本岐阜縣廢棄礦山中,深達1000米的地下隱藏著一處世間人造奇蹟。不知情的話你恐怕會以為這裡是科幻世界,它就是傳說中的超級神岡探測器(Super-Kamiokande,簡稱Super-K)。用科學的語言來講,它是大型中微子探測器。中微子是一種能夠穿越空間和固體物質的亞原子粒子,其神奇的穿透特性令人難以想像。
  • 東京大學發行日本國內首例「大學債券」
    來源:人民網人民網東京10月10日電據《讀賣新聞》網站報導,日本東京大學8日發布消息稱,將首次發行「大學債券」,從市場上籌集2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2.8億元)資金。日本文部科學省表示,這是國立大學首次發行「大學債券」。包括本次發行的債券在內,東京大學計劃在未來10年內通過發行大學債券共籌資1000億日元資金,以完善研究設施,強化研究能力。據悉,「大學債券」又稱「東京大學FSI債券」,償還期為40年,年利率0.823%。
  • 30年前,日本在1000米地下「埋」了5萬噸超純水,創建人得了諾獎
    1982年,日本建造了一個名為「神岡核子衰變實驗」的探測器,歷時1年後完工。探測器是一個圓柱形容器,高16米,直徑15.6米,裝有3000噸水和1000隻光電倍增管。
  • 比起19年狂攬19次諾獎,這才是日本可怕之處|諾獎|柴昌俊|諾貝爾獎|...
    2001年,日本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明確提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當時,從日本國內到國際社會,對此爭議都不小。例如,建於1982年的「超級神岡探測器」,工程耗資約104億日元(約6.3億人民幣),由小柴昌俊、梶田隆章、戶冢洋二這三位互為師徒關係的科學家貢獻力量。
  • 深讀|18年18人獲得諾獎,日本科學為什麼能一路飛奔(上)
    進入21世紀後,日本的18諾獎科學獎得主(不包括文學獎得主),星標為兩位美籍日裔科學家這不禁讓人想起那個當年被評價為「瘋狂」的計劃——2001年,日本推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明確提出:日本在21世紀前50年裡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