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出水面的部分象牙。
本報記者 劉曼軍攝
個別華人為何不受待見(波札那見聞)
本報記者 陳振凱 趙永琦 劉曼軍
波札那,這個很有名氣的南部非洲國家,並不為大多數中國人熟知。在博58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上,僅有200多萬人口。目前,在博中國人有3萬,相對已屬不少,他們在當地受尊重嗎?
4月下旬的一天,記者到博出差,短短幾個小時內,經歷了一種強烈的心理落差。
■ 機場海關
嚴查中國人
從南非名城開普敦轉機到波札那首都哈博羅內,波札那航空公司(BP)新近開通了BP330班機。當天飛機很空,只有十幾名乘客。一名黑人「空哥」很友好,見有中國人,主動來打招呼,並坐下來與中國乘客聊天。
兩個多小時的飛行,讓記者發自內心認同:中非友好不是虛言,波札那對華友好,喜歡中國人。
然而,這種印象在落地哈博羅內機場後戛然而止。
過海關時,工作人員攔下記者,要求打開包括隨身背包在內的所有行李,一件件翻檢,只要盒子裝的,看著像新的,便詢問值多少錢。整個過程耽誤約半小時。
過了海關,見到接機的當地僑領,被告知說:「最近對中國人查得很嚴,前陣子僑聯來人,行李同樣被查來查去。客人受此『禮遇』,我們也感覺特別沒面子。」記者的一位同事觀察,白人或黑人過海關無一人被截查;而只要是中國面孔的,全部要查。
■ 少數工程
質量被詬病
出機場時,記者見到,安全通道竟然是用藍色鐵皮板材臨時包裹立柱、地面,說明機場還處於建設狀態。晚上與當地僑領座談,聊至路途經歷和見聞,他們說:「中國人不習慣提前申報所帶物品,否則一般不會被翻檢補稅或挨罰」——當然,這還不是受特殊「禮遇」的關鍵所在。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人的形象出了問題。
一名僑領從事建築行業,多年前即被派駐援非,後自己單幹。他說,中國建築企業在博有壟斷地位。中國公司「報價便宜工期短」,哈博羅內稍微高點的建築,大都為中國企業建造,貢獻突出。哈博羅內機場的擴建工程即由中國公司承建,「意外」的是,還沒完工,就發現質量問題,「前陣子一場大風又將剛封頂的航站樓頂掀起一角」,更是讓中國公司信譽受損,並無法按期交驗。無獨有偶,記者從博回國前,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轉機時,即遇到幾名在博從事建築行業的中國人,其中,就職於山東駐博民營建築公司的盧姓工人也講到個別施工企業以次充好、偷工減料現象。「中國人的形象的確是被自己人玷汙了」,儘管大多數中國企業和中國人守法經營,品格端正,但無奈「幾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 象牙事件
推波又助瀾
另一名僑領介紹,對中國人形象打擊比較大的,還有不久前的「象牙事件」——個別旅博中國公民,因違法攜帶、持有象牙製品,遭博機場海關等執法部門查扣。博對此類事件處理極為嚴厲,本報合作夥伴《非洲華僑周報》一名記者曾去探監,「一進去,見到十幾個中國人」。
中國人對象牙的喜愛為波札那人所不能理解。記者在博境內曾親眼見到,距離路面不遠的湖裡有副大象骨骸,其一只象牙扎出水面很高(如圖),而當地人視如無物。正如《非洲夢》一書的主編、中國非洲史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李安山所說,非洲有很多方面值得中國人學習,比如「對自然的尊重」。
在波札那西北部城市馬翁採訪時,當地僑領也反映:「在博境內,華人最近不受待見」。最典型的體現是,博主流媒體,如《Daily news》(每日新聞)等,幾乎每天都有涉華或者涉華人的負面新聞,有時甚至在頭版頭條。
在哈博羅內與記者見面時,中國駐博臨時代辦梁碧真直言,當地華僑「面臨轉型」。而少數中國人引發的負面新聞問題,也不止出現在博,其近鄰南非也出現「中國小商戶偷稅漏稅、同胞之間惡性競爭」等問題。
■ 正能量
重築好口碑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華人在波札那等非洲國家的形象一直不錯,問題集中出現在近兩年。目前,在博華人主要從事三種行業,除了建築業,還有小商戶、服務業。華人小商戶的商店遍布博全境,他們留給當地人的印象是:為賺錢能吃苦,不懂當地法律,語言不靈光,有時還逃避納稅。服務行業則不同於小商戶,包括援助醫療隊、飯店、汽修廠等。不同於小商戶,援非醫療隊以其敬業精神和精湛醫術,獲得極佳口碑。
當地中國人也有人致力於改變現狀。如《非洲華僑周報》社長南庚戌創辦華文報紙,向僑民介紹當地法規;辦語言學校,幫助僑民融入當地社會;辦英文報紙,讓當地全面了解中國人;辦慈善基金,做慈善活動等,以圖改變當地主流社會對中國人的印象。通過做慈善,他曾多次出現在當地主流電視臺上,並與當地政府和社會相處融洽。他說:「當地比較認可慈善捐款,企業做了慈善,就有利於開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