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遠」,深遠、深奧,同於「習相,遠也」。脫離「習相」,無所謂深遠、深奧。有人講《易經》和創業,講得玄乎其玄,實踐中根本用不起來,這種「深奧」不過是某些人的幻想而已。
「慮」,包含三層含義:審察、思慮、謀劃。三者統一,缺一不可,而且最終必須落在行動上,三者各自都構成「習」的一環,但仍不是「習」的全部。「習」的關鍵在於對現實邏輯關係把握後的改變,是轉現實而不是被現實所轉,只有這樣,才勉強算得上「遠慮」。
「近」,纏附,同於「性相,近也」;「憂」,憂患,禍患。「近憂」,就是纏附憂患、禍患。憂患、禍患一旦纏附,即使當時沒有惡果,也是為未來埋下「隱憂、隱患「。
一個「必」字,代表了「無遠慮」與「近憂」之間的必然聯繫,可見「遠慮」的重要性。在社會領域,一旦有「憂、患」,危害巨大。政治、軍事、教育、經濟等領域,如果不能站在哲學的高度,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審察、思慮、謀劃「,那麼即使出於好心都可能辦壞事,甚至造成嚴重的不良後果。
02 德不配位
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近似的一句話,叫做「德不配位,必遭災殃」。
「徳」,不是先驗的死板的「道德」教條。「徳者,得也,使萬物各得其所欲」,所以徳的本意是「智慧的獲得,且能以智慧幫助別人也獲得」,所謂「助人為樂、無私奉獻」一類的道德評價,實際上連「徳」的邊都沒摸到。
「位」,是當下現實的位次、條件,而不是「崗位、職位、地位」。
「必遭災殃」,和「必有近憂」同樣,有一個「必」字來強調絕無例外。如果「德不配位」指的是道德和職位、地位不匹配,那不遭災殃的例外實在太多了,這對照一下現實就知道完全扯淡。但是,如果「智慧」與現實當下的位次、條件不匹配,那麼遭殃就是絕對的必然,沒有任何例外。
「習相」,就是實踐,實踐必然是當下的,也是最「深奧」,最需要智慧的學問,這智慧就是「遠慮」,就是「徳」。智慧之所以被稱為智慧,就是能夠隨時匹配實踐當下的現實「位次、條件」,根據當下的實際位次,做出正確的應對,這就是「徳配位」,如果做不到,那就是處置錯誤,當然就會受到現實的懲罰,這種懲罰包括當下的問題解決不了、當下引起不良後果,以及為未來埋下隱患。
只要不智慧,隨時隨地都會有問題解決不了,隨時隨地都會有風險。問題解決不了而導致的災殃的大小,也就是風險的大小,是由你的投入決定的。如果你只是居家,不智慧有夫妻吵架的風險,教育孩子失誤的風險;如果投資、炒股、炒期貨,不智慧就會有資金虧損的風險,投入越大風險越大;同樣的,如果你創業,不智慧就有創業資金虧損的風險,投入越大風險越大。
改革開放後是我國傳統商業模式創業的黃金時代,期間湧現了很多創業老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對於創業其實沒有什麼深謀遠慮,只是乘改革東風,分人口紅利,對這部分人而言,08年自美國而起的經濟危機就是一道坎跨不過去的坎,沒有智慧應對就「必遭災殃」。
有什麼辦法儘量規避風險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增長智慧,深謀遠慮。如果沒有智慧,那麼就只能規避大風險,讓風險控制在自己能承受的範圍,那就不要投機、不要創業。
創業和投資,期初如果沒有成功風險還是可控的,因為盤子小資金量少,一開始就失敗反倒能承受。如果剛開始是成功的,反而會導致後面的風險讓人無法承受。
有些短暫的成功,不一定需要智慧的,因為機緣、資源、努力等等其他原因造成暫時的成功很常見,但是,成功之後,盤子大了,纏附的憂患一旦顯發,其後果就不堪設想。這就是很多所謂的創業明星和股票、期貨市場的投機分子,一時風光之後,最終破產、負債,甚至跳樓自殺的根本原因。在投資領域,這樣的事情太常見,錯誤的方法導致的一夜暴富絕對不是什麼好事,而是為未來埋下更大隱患的毒藥。
創業領域也是一樣的,茅侃侃就是這樣一個典型案例。茅侃侃小學5年級開始玩電腦,14歲開始在《大眾軟體》等雜誌發表數篇文章,並自行設計開發軟體。16歲帶著校隊橫掃北京市的計算機比賽,遇不到對手。接著他考取了微軟和思科的計算機資格證,成為當時亞洲唯二通過微軟三項認證的人。接下來三年裡,工作從小網站、遊戲公司、電視臺、一直換到政府事業單位;從研發、策劃、市場、宣傳一直做到節目製作。21歲,正式創業擔任Majoy總裁,是當時的首席架構師,兼營運長,掌握上億的資產,還登上過《中國企業家》的封面。30歲,茅侃侃加入GTV,踏入電競圈。32歲,茅侃侃與萬家文化成立合資公司萬家電競,並出任CEO,但萬家電競成立後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最終萬家電競被大股東拋棄,資金鍊斷裂,茅侃侃創業失敗,負債纍纍。2018年,茅侃侃選擇結束自己生命,年僅35歲。茅侃侃,不聰明嗎?專業技術不出眾嗎?實踐經歷不夠豐富嗎?為人不夠誠信不夠義氣嗎?創業行業選擇錯誤嗎?不夠有挑戰困難的勇氣嗎?都不是!他缺的其實就是「遠慮」,就是「智慧」,這才是創業者最需要的核心能力,也是風險防範的關鍵所在。
03 創業中的遠慮
創業中的遠慮是創業開始之前的戰略規劃,而非具體的戰術細節。所謂」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一個成功的創業者,必須學習一些高於專業技能的東西,形成大視野,大格局,這不是什麼「虛」的東西,而是基於企業發展和風險防範的需要。有遠慮,才無近憂。關於對創業者而言」遠慮「的具體內容,推薦如下:
總體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世界觀和方法論,構成了哲學的一體兩面,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對應會有什麼樣的方法論。你是唯物、唯心或者既不唯物也不唯心,都會決定你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式。
西文第一書是《聖經》,中文第一書是《論語》,兩種完全不同的世界觀,就決定了中西方文化差異,也形成了老百姓思維方式的差異。《聖經》造就救世主文化,對「人」的特殊性是沒有足夠認識的,人和動物都是神造出來的,人要麼等著神的拯救,要麼和動物一樣遵循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外交提「美國優先「,商業領域強調的是利潤和競爭;《論語》造就的是「聖人」文化,特別強調「人」的特殊性,人是頂天立地的,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神都是人修煉而來的,由於尊重「人」,所以才尊重「別人」,尊重「人民」,講究「達人達己」,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為人民服務」,「解放全人類「,」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商業領域強調的是組織和共贏。
世界觀除了塑造」創業文化「,還會影響一些更具體的創業選擇,例如:歐洲人信奉基督教,而基督教是不允許」放貸款「的;猶太人信奉猶太教,猶太教是可以放貸款的,以至於直到現在,壟斷歐美銀行業主要都是猶太人,而在資本時代,銀行業永遠都是最賺錢的,所以不要太迷信猶太人的商業天賦,他們很可能不過是佔了「世界觀」的便宜。
這個世界上,最適合指導創業的理論,就是儒家學說和馬克思的理論!從世界觀、方法論及價值追求上,都和創業契合。而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智慧和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毛澤東選集》,就自然而然成了很多企業家的創業寶典,史玉柱、雷軍、周鴻禕、陳天橋等等,都是《毛選》的忠實擁躉。當然,毛主席有說過「孔學名高實秕糠」,但這「孔學」是被歷代腐儒曲解誤讀的「孔學」,而不是真正的孔子的學說,本書關於《論語》詞條的很多解釋,都不是流行版本的解釋,也就是這個原因。最終讀者會發現,真正的《論語》與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神奇的共振。
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站在對社會發展的認識上,馬克思對社會發展的「人無遠慮」進行了徹底的改變。馬克思關於社會發展的五階段理論,其基礎就是對現實「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三重基礎邏輯關係的完全分類。人與自然的關係可以理解為生產力,人與人的關係可以理解為生產關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表述。管子有句名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和衣食足是生產力的因素,知禮節和知榮辱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範疇。
原始社會,人與動物沒多大區別,就是個「人吃人」的社會,人與人之間需要建立一種團隊合作,才能夠狩獵,不至於餓死,將此歸結為原始社會人「不自私」顯然是不對的,那不是人性使然,而是生產力使然。奴隸社會,有些人開始掌控富餘資源,開始使用暴力掌控另一部分人,於是就有了奴隸主和奴隸之分。封建時代,生產力提高,進入農業時代,人依附於土地。土地就是權力!皇帝權力最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然後就是各個級別的「官」,官的級別,也就是權力的大小,是和他的土地相關的,封給你多少土地,就代表你有多少權力。資本時代,人不再依附於土地,而是依附於資本,有錢就是爺。世界霸主從英國變成了美國,但是真正最有權勢的人,不是曾經英國的首相,也不是現在美國的總統,而是隱藏在國家機器背後的資本家。有資本,就等於有權力,通過資本權力進行剝削、剪羊毛、割韭菜,其實就是「人吃人」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所以說「資本是嗜血的」。
中國共產黨正是有了馬克思的理論武器,把握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遠慮」,才成就了「新中國」這個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業項目。任正非是《毛選》的鐵粉,或者更確切的說,他是《毛選》的研究者。任正非為什麼不讓華為上市?華為為什麼會在美國打壓之前就做好迎戰的準備?為什麼可以在世界第一大國的權力打壓之下屹立不倒應付自如?或許正是因為任正非對於資本和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有深刻的認識,相比較而言,一些高喊「國際化」的企業家,在「遠慮」的境界上相差甚遠。
資本時代的經濟規律
拋開一切所謂常識性的概念,經濟其實就是一個「交換」運算的集合,經濟研究的對象就是商品,經濟研究的行為就是交換。西方經濟學的定義是意識形態上的,立足點就很荒謬,經濟人、理性人的假設完全是建立在想像之上。馬克思關於經濟學的下手處就從商品出發的,淺白點說,經濟學就是研究商品交換的一門學科。
商品交換的動力是是需求,往更深層面說就是人類的欲望。經濟活動中從生產到銷售,需求是核心,整個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就是消費需求。假設人人都沒有任何需求,就不會有生產,也不會有交換,也就沒有了經濟發展這個遊戲。因此,經濟發展的第一個核心秘密就是:人口消費化。
人類最早的交換形式是物物交換,物物交換是有很大局限性的。用來代替商品交換的先是貨幣,後來變成了支付寶上的幾個數字。同樣的道理,現在你想擁有一個公司,你不必擁有廠房和生產線,你只需要擁有股票,而股票也不是拿在手裡的幾張紙了,而是幾個數字。這些過程,稱之為「資產虛擬化」。「資產虛擬化」的作用是優化資源配置,也就是讓資本資源產生更高的生產效率,這構成經濟發展的第二個核心秘密。
人口基數和消費潛力,其實是科技進步的最核心動力,而資產虛擬化是把這種動力引流到科技領域的途徑。美國國力很強大,科技實力很強大,資本市場很強大,但是人口基數相對小,貧富差距巨大,老百姓消費透支嚴重,最核心的動力沒有了。資產虛擬化的程度也高的不能再高了,因為「次級貸」都被虛擬化了。因此,現在如果僅限在美國本土,即使有科技創新都很難創業,就算特斯拉這種優質創業項目,也得依靠中國市場求生。如果沒有消費推動,企業沒有匯款,再高的科技也只能胎死腹中。
相反,中國當下必然是一個「創業黃金時代」,第一,人口基數大,這是基礎;第二,消費潛力大,基本上的老百姓消費都還沒升級,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口剛上貧困線;第三,資產虛擬化程度低。當然,黃金時代,不意味著沒風險,還得看你的創業模式是否符合當下時代特徵。
行業發展規律
經濟發展會提升百姓的消費水平,社會整體消費水平的提升會推動行業的輪轉和新生,也會推動行業具體模式的變化。創業者如果能夠把握這種行業發展的規律,找準切入點,則有助於創業的成功。
上世紀90年代,超市在大城市已經取得成功,有人在我家鄉的小縣城引入超市,引起不小的轟動,但是結果以失敗告終。原因是小縣城裡人們的消費水平沒達到那個層次,普遍都有貪小便宜的心理,很多人去超市不是去買,而是去「偷」,而且互相招呼,都說那家店很好「偷」,這個超市沒多久就關門了,幾年以後,才有新的超市開業並成功。同樣,90年代小城市很少有人做校外教育機構,因為家長不會花錢給孩子報什麼興趣班輔導班,近年來,百姓富裕了,中國人崇尚教育的文化基因就表達出來,各種校外教育機構應運而生,層出不窮,不管是提分班還是興趣班,總體上都比較容易創業成功。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給孩子安排教育的需求,似乎不好歸類),老百姓在吃穿住行和孩子教育等方面的基礎需求滿足後,會產生一些新的需求,推動一些新的行業發展,有些行業是可以根據西方發達國家的行業發展歷史來預測的。例如,近些年來寵物行業的發展和成人的文化教育培訓等行業,就勢頭很猛,創業成功率很高。
一個行業發展的早期,總是群雄逐鹿、亂象叢生的態勢,利潤高,規模小,資金實力不強的初創者比較容易介入,之後就會慢慢的趨向規模化,利潤降低的趨勢,一般的初創者就較難介入,創業難度就大很多。例如:養豬業早期會有很多散戶創業,但是散戶抵禦風險的能力較差,隨著規模化壟斷化進程,小型的養豬創業就很難了,養豬業開始進入大佬時代。資本時代,這種行業規模化壟斷化的進程被大大加速,因為一個行業一旦容易賺錢了,資本就會介入,快速推進壟斷化。近年來的寵物行業,已經有這種跡象了,寵物行業創業的難度會慢慢增加。
科技發展對人類消費的顛覆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一點,對於有志於創業的人來說,必須時刻謹記。創業的最大風險和機遇,或許都蘊藏在其中。
人類歷史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所謂工業革命,就是一次科技的顛覆,伴隨著工業革命,就是行業、企業的一次新陳代謝。跟不上的,就是重大風險,很可能被淘汰出局;跟上的,就是重大機遇。第一次工業發生在18世紀,以蒸汽機瓦解手工作坊開始,世界進入機械化時代,趕馬車的失業,造汽車的創業。第二次發生在19世紀,以電燈、電話的發明為標誌,世界進入電氣化時代;第三次發生在20世紀,以IT產業的蓬勃發展為界線,世界進入信息化時代、網際網路時代。中國是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末端才趕上世界科技潮流的,張朝陽、丁磊、馬雲等人,受新中國第一批傳統型創業啟蒙,從網際網路看到了創業的契機,掀起了中國的網際網路創業浪潮。彼時,馬雲曾經說過:無電子商務,無商可務!這就是對科技將顛覆百姓消費習慣的「遠慮」。相反,現在很多人創業的觀念還停留在改革開放後的30年,租店面、進貨、開店,完全不藉助科技的力量,失敗的可能性自然大增。目前,我國的商業環境正面臨的是5G應用的風口,創業也要儘量做好迎接5G時代的準備。頂級的創業者乃至國家級別的創業項目,現在已經盯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甚至有些已經為此投入。第四次工業革命將以可控核聚變、量子通信、人工智慧為核心。
高科技創業,都是大資金的事,因為科技研發投入巨大。但是,高科技的應用,卻是與每個人都密切相關,尤其是創業者,一定要趕上,用雷軍的話說,「站在風口上,連豬都能飛起來」。尤其是在網際網路時代,技術迭代過程不斷催生新的草根創業機會。從淘寶開店到微商,從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到直播,都培育了很多草根創業明星。如果沒有「遠慮」的準備,就看不到其中的機遇,也看不到舊的盈利模式被淘汰的風險。馬雲說:「當新生事物出現的時候,一般經歷四個階段,第一看不見;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來不及!」這就是缺乏「遠慮」的常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