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圖書
傅雷的翻譯以傳神為特色,成就極高,傳布很廣,自成一種譯派,在廣大讀者中有很高聲譽和群眾基礎。作為一位有紮實實踐經驗的翻譯家,傅雷對翻譯經驗的總結與探討不但對有志於翻譯的學生、翻譯理論研究者廣有裨益,其中體現出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求學做事態度更能使廣大讀者深入了解這位翻譯家的精神世界。
《翻譯似臨畫》由翻譯家傅雷之子傅敏精選傅雷談翻譯的文章與書信,在原版基礎上重新修訂,僅保留傅雷親撰內容,並首次配以珍貴的原版書影、傅雷手稿圖片、傅雷研究資料目錄彙編等。原籍浙江省上虞縣,生於上海,小學、中學分別就讀於臺灣省立北師附小及第一女中,後隨家遷往香港,於培正中學畢業,隨即進入崇基學院,主修英國文學,畢業後負笈美國與法國,分別獲華盛頓大學碩士及巴黎大學博士學位。金女士自返港後即執教香港中文大學。教學之餘,積極從事社會服務,曾出任香港翻譯學會會長,任期內籌辦十項大型活動,籌募翻譯基金,創設有史以來第一項翻譯獎學金,對推動翻譯事業及促進雙語水準貢獻卓越。金女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及新亞書院校董,現任香港中文大學翻譯學榮休講座教授,中文大學院士及香港翻譯學會榮譽會長。1998至2000年為中文大學創辦「第一屆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此後一連主辦三屆,在世界各地華裔社會影響深遠。1997年6月因對推動香港翻譯工作貢獻良多而獲頒OBE(英帝國官佐)勳銜。劉亞猛、朱純深,2015,國際譯評與中國文學在域外的「活躍存在」[J],《中國翻譯》,36(01):5-12。
對於正力爭進入世界文學殿堂的中國文學作品,在解決了翻譯和流通這類技術障礙之後必須面對的棘手問題是如何在英語文學體系中被「激活」並在其中活躍地存在下去。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是否能引起英語讀書界的關注並贏得其權威書評機構及書評家的積極評價。有影響的國際譯評主導著歐美文化語境中跟閱讀翻譯作品相關的輿論,影響並形塑著目標讀者的閱讀選擇、闡釋策略及價值判斷。除非為這些評論所看重,英譯中國文學作品將不可能在域外讀者中產生閱讀興趣並成為他們富有意義的閱讀經歷。因此,探索域外涉華譯評的生成機制並尋求通過積極參與影響相關讀書輿論應是中國譯學與比較文學領域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中國文學;世界文學;翻譯文本;激活;活躍存在;書評;國際翻譯批評
近年來,中國文學的對外譯介備受矚目,相關研究成果豐富,那麼這些譯作的影響力又如何呢?《國際譯評與中國文學在域外的「活躍存在」》一文著重探討了這一問題,引導我們通過國際譯評來考察譯介接受的情況。作者指出,譯本需要通過目標社群的閱讀才算得上「活躍存在」,而文學作品的「國際受眾」不是個體讀者的集合,而是主流讀書輿論的人格化,因此那些具有權威性的書評便是我們了解域外接受的良好資源。本文不但舉例分析了國際譯評對中國文學作品的邊緣化現象,更提出了我們的應對策略,對中國文學和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進一步探索極具啟發性。
北京外國語大學講師。北京外國語大學翻譯學博士,曾赴香港理工大學進行博士聯合培養,曾受「中美富布賴特」博士生子項目資助赴哈佛大學聯合培養。在 CSSCI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出版多部譯著。已主持完成香港理工大學研究項目「當代中文小說翻譯史(1950—2010)」,目前正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項目「現當代中文小說英譯叢書研究(1979—2001)」。網站:Paper Republic: Chinese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網址:http://paper-republic.org/
「紙上共和國」(Paper Republic: Chinese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由譯者陶建(Eric Abrahamsen)等人創立於2007年。網站及時更新有關中國當代文學及其英譯的各類新聞,包括書展、講座、評獎、譯作、訪談等,更重要的是討論如何更好地翻譯和推廣中文文學作品。國內外譯者在此發布自己的譯文片段(http://paper-republic.org/samples/),尤其注重挖掘新人新作,而不僅僅局限於經典和嚴肅文學。「紙上共和國」吸引了大量的英語母語譯者,讓我們欣喜地看到海外對中國文學及其翻譯的興趣,「引入」式的譯介模式正在逐步加強。中國文學英譯的受眾長期局限於學術圈,而在這個互動平臺上,用戶可以通過郵件聯絡到主要供稿人交流經驗、切磋譯技、評析譯文(http://paper-republic.org/contributors/),而供稿人也和文學經紀人、出版社密切交往,或將助推中國文學譯本走向大眾閱讀的時代。
推薦人:王穎衝 博士
獲取更多翻譯方向的文獻推薦信息,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聲明】本文版權歸iResearch外語學術科研網所有。其他任何學術平臺若有轉載需要,可致電010-88819585或發送郵件至research@fltrp.com聯繫授權事宜,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