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庭的孩子是一個令人很憂愁的存在,因為脾氣暴躁,在學校裡讓老師頭疼,經常和同學打架,被老師批評之後還憤憤不平,頂撞老師。在家裡也因為各種事情不符合自己心意就大發脾氣,比如作業不會做,吃飯時沒有自己想要的菜等等。
相信很多家長也會發現孩子的這個問題,並想要通過很多方法去解決,比如向孩子拋出福利,少發一次脾氣,就獎勵一件小東西,或者跟孩子講道理等等。但是這些效果都並沒有很明顯,有些家長也甚至在抱怨,試了多少種方法都沒有用,自己也深深地迷惑到底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子。
很多家長對暴脾氣孩子沒辦法管理的時候,可能都會說:"這孩子可能天生就這樣吧!"。但是這種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仔細觀察會發現,一般暴躁的小孩子,其實小時候的性格是溫和的,而這種暴躁性格是在成長中發現的,那麼想要解決這種現象,那就要從原因找起。
孩子暴脾氣形成的原因
1. 嬰兒時期父母陪伴少
孩子還在嬰兒時期的時候,不會說話,唯一能讓人察覺到自己情緒的方法就是哭鬧,比如嬰兒的尿不溼溼了,他就會感到不舒服,這個時候他就會開始大聲啼哭,等待父母的注意,哭鬧中的嬰兒大腦會產生一種叫"可的松"的激素。但是如果父母一直沒有過來看孩子,那孩子的反應只會更加激烈,這其實是出於大腦的求生模式,紙尿褲溼了,會讓嬰兒感到緊張,害怕,從而激發了神經系統,產生一系列的反應,當這些反應沒有得到回覆後,大腦的可的松飆升,對嬰兒造成傷害,更有甚者可以激發或者抑制某些基因,對寶寶將來大腦的抗壓能力造成很大影響。
所以如果嬰兒時期父母陪伴不到位的話,對孩子的暴脾氣也是有一定影響的。
2. 逃避錯誤或者受到挫折
相信生活中很多這種現象,很多孩子犯錯以後,家長還沒有開口對他進行責罵和批評,孩子卻自己一個人在大哭大鬧發脾氣了,其實這是因為孩子自己認識到了錯誤,但是不想面對家長的責罵,所以只能通過哭鬧的形式來轉移家長注意力。除此之外,一些孩子在經歷失敗,遭受挫折時,也容易情緒暴躁,因為有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無形中給了孩子一點壓力,在孩子嘗試做一件事結果失敗了的時候,因為沒有別的發洩方式,只能選擇最直接的哭鬧,發脾氣來解決。
孩子脾氣暴躁是無形中形成的,父母也不必太過自責,找到事情的原因就可以很好地解決。
幫助孩子改善暴脾氣
很多家長在面臨自己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總會認為孩子是故意這樣做在挑戰自己,有很多家長對此使用嚴厲的手段,給孩子加以懲罰。然而,其實孩子本性都是單純善良的,只不過自己控制情緒的能力不足,需要父母不斷地進行引導和幫助。
1. 避免引起孩子暴躁的因素
只要對孩子足夠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多與觀察,就可以發現,有一些孩子脾氣暴躁時的共同因素,例如,孩子正在看電視,父母命令他立刻回去睡覺,這時孩子可能會發脾氣,通過這些生活瑣事,仔細地記錄下來,發現引起孩子煩惱的一些原因,就可以找到孩子在發脾氣前都有的一些徵兆,比如發脾氣前就會有不耐煩,沒興趣的情緒發出,幫家長一發現這些現象的時候就趕緊介入,趁孩子爆發之前趕緊給他順毛,減少孩子發脾氣的次數。
2. 教育孩子時,父母也要注意自己的情緒
孩子性格發展跟家庭環境關係密切,當一個孩子生活在一個情緒消極的家庭中,不管這種情緒針對的是誰,孩子都會受到影響。換句話說,孩子會潛移默化地模仿父母的性格,當父母比較暴躁時,很可能就會帶動自己的孩子,讓自己的孩子也情緒暴躁,反之,如果家長的情緒夠溫和,那麼孩子也會受到影響,在生活中,更多的是積極和樂觀的情緒。有些父母在遇到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自己也上火,這個時候經常會出現父子"大眼瞪小眼"的狀況,但其實這個時候父母應該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不能暴躁面對孩子,否則,兩個情緒暴躁的人,怎麼可能解決事情呢。
3. 與孩子進行溝通,教孩子發洩情緒
孩子經常發脾氣,就很好地說明了他不知道如何正確地去釋放自己的情緒,只能通過最直接的哭鬧。這個時候作為家長,應該給出更多耐心,跟孩子好好溝通,找出孩子暴躁的原因,理解孩子的需求。同時也可以帶著孩子進行一些運動,比如跑步,遊泳等,通過這些方式來釋放壓力。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不要立即制止,因為哭也是一種宣洩情緒的方式。
4. 轉移情緒
父母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平復他的情緒,比如當孩子想要發脾氣的時候,讓他在心裡默念數字,從一到十,如果這個時候他還是很想發脾氣的話,可以接著往下數,直到情緒平復為止,或者教授孩子唱歌,畫畫等溫和的方式,讓孩子發洩他的情緒,在想要發脾氣時,轉移注意力。
有些孩子經常發脾氣的時候,會在地裡用樹枝畫土地,經常畫著畫著就不暴躁了,然後又跟沒事人一樣去玩耍了。這也是一種情緒轉移的方式。
總而言之,在孩子發脾後,父母不應該以暴制暴,而是要尋找正確的方法轉移孩子注意力,或者教給孩子一些別的情緒發洩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多多關注自己的孩子,不要忽視。很多時候孩子脾氣暴躁也是父母的不夠重視導致的。同時,父母在孩子面前也應該控制住自己,儘量少把一些負面的情緒展現在孩子面前,這樣做才有利於孩子養成好脾氣。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